維也納之圍

維也納之圍

奧地利大公)在與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什的戰爭中,失去了包括維也納的幾乎全部奧地利領地。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併入哈布斯堡後,維也納最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兩次維也納之圍和巴洛克的輝煌時代1529年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圍攻維也納,奧地利人依靠中世紀時期遺留下的城牆,艱難地抵禦了土耳其人的進攻,在流行病突發和冬季提前到來的情況下,土耳其人被迫撤軍。

簡介

歷史上土耳其軍隊分別兩次打到中歐名城維也納城下,分別是1529年和1683年。但都被挫敗,尤其是第二次失利,開啟了奧斯曼帝國在中歐統治崩潰的開始。

1529年維也納之圍

1529年的維也納之圍,是蘇丹蘇萊曼一世所率領的奧斯曼帝國穆斯林
中世紀的維也納中世紀的維也納
第一次嘗試奪取維也納,奧斯曼土耳其大約為10萬人,由大維奇大維齊爾巴加利·易卜拉欣·巴沙帶隊。奧地利一方有1.7萬人,由威廉·馮·洛加多夫和力卡拿斯·加拉夫·薩利姆兩位指揮官指揮,由於土軍沒能在前幾天強攻占領維也納,戰事拖了下來,冬天的第一場雪下來以後,土耳其人顧慮已經拉的太長的後勤線,決定撤退。這一戰是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侵略中歐,此戰之後的150年奧地利鄂圖曼帝國互相爭奪中歐,直至維也納之戰為止。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蘇萊曼一世這次進攻中歐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確立鄂圖曼帝國在匈牙利的統治,而這次進攻維也納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1683年維也納之圍

簡介
維也納之戰(德語:SchlachtamKahlenberg、波蘭語:BitwapodWiedniem或OdsieczWiedeńska、土耳其語:İkinciViyanaKuşatması、烏克蘭語:Віденськавідсіч(Viděns'kaVidsič))發生於1683年9月12日,鄂圖曼帝國軍隊圍困維也納的兩個月後。這場戰役阻止了奧斯曼帝國攻入歐洲的行動,並維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霸權。這場大規模的戰爭由波蘭國王索別斯基率領的波蘭-奧地利-德意志軍隊獲得勝利,他們打敗了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帕夏(黑穆斯塔法)率領的鄂圖曼帝國軍隊。

兵力

鄂圖曼帝國軍隊於1683年7月14日開始圍困維也納,軍隊大約有138,000人(雖然大部分並沒有參與戰鬥,
1683年9月12日之維也納之戰1683年9月12日之維也納之戰
而且當中只有50,000名具作戰經驗的士兵,其餘是作支持的兵員)。困守維也納的是以施塔海姆貝格伯爵為首的不足2萬的守城部隊,維也納守軍武器不足,裝備較差。神聖聯盟有70,000人的援軍抵達,對抗鄂圖曼軍隊。聯軍由以下的軍隊組成:揚·索別斯基的30,000名波蘭軍隊(立陶宛人未有參與戰鬥)洛林的查理五世率領的18,500名奧地利軍隊瓦爾德克的佐治·腓特烈親王率領的19,000名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和巴伐利亞軍隊約翰·喬治三世率領的9,000名薩克森軍隊而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揚·索別斯基是這支聯軍的主帥。

圍城

17世紀上半葉,極盛而衰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再次發動對歐洲的進犯,1683年春天,奧斯曼土耳其進軍奧地利,準備占領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在匈牙利軍隊的默許下,土耳其軍隊進展順利。奧地利匆忙派出皇家軍隊企圖阻擋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進犯,結果屢戰屢敗,無力扼制敵人的強悍攻勢。7月上旬,土耳其軍逼近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攜宮廷眷屬和達官顯貴一起倉皇逃離首都。7月14日,土耳其軍隊合圍維也納城。此時,困守維也納的是以施塔海姆貝格伯爵為首的不足13000人的守城部隊,此外城中還有5000餘市民、學生組成的民兵。被圍在城中的還有6萬維也納民眾。維也納三面有城牆,雖說備有大炮,但效果如何卻未經過檢驗。最有一面有護城河天然屏障,過橋在土耳其軍隊來之前已經拆毀。帝國軍隊(如果還能這么稱呼的話)由利奧波德的姐夫,洛林的查理公爵率領,駐紮在多瑙河上游。維也納守軍武器不足,裝備較差。而土耳其軍雖遠道而來,但馬壯兵強,糧足草豐,共有13.5萬人之多。土耳其人以為被利奧波德一世放棄的維也納一定會被輕意占領。所以,土耳其人並未馬上攻城,而是先紮營駐塞,休息整頓了10天。7月25日土耳其軍隊開始攻城,但很快被維也納軍民擊退。此後,土耳其軍隊又屢次攻城,均未得手,戰事呈膠著狀態。但守城軍民的食品供應出現了困難。8月下旬城內給養逐漸供不應求,很快就斷絕了。9月份開始後,飢餓開始威脅著城裡的軍民最後城內的飲用水也開始發生困難。與此同時,土耳其軍隊的進攻日益兇猛。此次進軍土耳其軍隊沒有攜帶攻城重炮,野戰用的輕便火炮對城牆的作用不大,所以土軍的主要策略為挖掘地道,通過地雷爆破城牆。地道即將完成前夜被維也納城內麵包師無意中發現,守軍立刻採取破壞行動,將土軍地道摧毀。雙方又進入僵持階段。

解圍

1683年9月12日之維也納之戰
此時教皇英諾森十一世試圖勸告法國的路易十四援助利奧波德抵抗土耳其人,但沒有成功。於是以重金向波蘭求助。雖然索別斯基當年早些時候同皇帝頂過同盟條約,但他仍不願發兵,直到英諾森告知以洛林的查理為首的一支包括薩克森和巴伐利亞選侯,以及30個德意志諸侯組成的聯軍已經開到戰場以後,他才同意出戰。9月12日早晨,索別斯基指揮聯軍打響了維也納解圍戰。索別斯基將聯軍布成弧線形陣線,由奧地利皇家陸軍中將洛林公爵和薩克森選帝侯約翰·喬治率領各自軍隊組成左翼,索別斯基親率波蘭軍隊組成右翼,其餘聯軍組成中軍。索別斯基首先命令聯軍左翼的帝國諸侯軍發起進攻,土耳其軍隊馬上應戰。為了防止陣地被聯軍突破而被包圍,土耳其人將大部分兵力調至左翼與聯軍展開血戰。中午時分,索別斯基看到土耳其軍隊右翼兵力不斷減弱,就不失時機地下令聯軍中軍和右翼全部投入戰鬥,向土耳其軍隊展開猛烈的衝擊。激戰15小時之久,直到多瑙河小島上的土耳其炮群被打啞,聯軍在索別斯基的率領下,連破土耳其軍隊幾道防線,土耳其大軍漸漸不支。戰至日落時分,圍城的土耳其軍敗局已定,土耳其軍隊統帥卡拉·穆斯塔法為避免被聯軍包圍聚殲,不得不下令全軍後退。索別斯基再次抓住戰機,命令聯軍全線出擊,趁勢窮追猛打,土耳其軍隊很快潰不成軍。在維也納解圍戰中聯軍給土耳其軍隊以毀滅性打擊,土耳其首相的紅色帳篷被炸毀,但他本人逃走了,土軍被擊斃2000餘人,被俘2000餘人,繳獲大炮300餘門,聯軍大獲全勝,一舉成功。9月13日,索別斯基在土耳其統帥遺棄的營帳中給王妃寫信報告戰果:“所有的大炮,所有的營帳,數不清的財富都落到我的手裡,土耳其人遺屍遍野,狼狽潰逃。丟棄下的駱駝、驢子、綿羊和其他牲口正等待我們的士兵去收拾……”相傳咖啡就是這才戰役之後由柯奇斯基在戰利品中收穫而在歐洲傳播開的。由於一個麵包師發現地道而拯救了城市,維也納人大量烤制新月形麵包來紀念他,因為形狀關係,這種麵包後來被稱為“牛角麵包”。

結局

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蘇丹在貝爾格勒處決。這場戰役是中歐的多個王國與鄂圖曼帝國持續300年的爭鬥以來的一次轉折點。戰役之後的16年,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逐漸從鄂圖曼帝國中奪回匈牙利南部和特蘭西瓦尼亞,當中並消滅了大量鄂圖曼軍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