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灃

綦灃

綦灃(1760年前後 —1840) 字彙東。山東利津縣綦家夾河村人。清中期官員、名醫。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 壬子科舉人。嘉慶元年(1796年)欽賜翰林院檢討,1806年(嘉慶十一年) 賜國子監學正。著有《四書匯解》《周禮輯要》。兼修醫學,善治內科、婦科、痘疹、瘟疫等疾病,求醫者盈門不暇。著有《醫宗輯要》13卷,14冊,30餘萬字,記載病症500多種,列方2000餘個,驗方、便方、自擬方200多個。1840年(道光二十年)病逝。

成就

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青年時期,教過私塾,治學嚴謹。制定了學規12則。

他在致力儒學的同時,刻苦攻讀醫學著作,博採各家之長。不僅對中醫理論造詣頗深,臨床經驗也很豐富,擅長內科、婦科,對醫治疑難病症和痘疹、瘟疫有獨到之處。在瘟疫、痘疹流行季節,求診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綦灃雖出身封建士紳家庭,但醫德高尚,對登門求醫的病人不分貧富都精心診治,多用小方和土單驗方;所用藥物,資源充足,價格低廉,療效甚佳。他高超的醫術和行醫為民的醫德,至今仍在民間傳頌。他對望、聞、問、切四診俱精。有次,某人的次子生了痘疹,請綦灃診治,綦灃在針療病人的同時也對其長子針。.他人感到奇怪,問:“次子生病,為何也給長子針灸?”他解釋道:“痘疹乃傳染之疾,你長子也得了同樣的病,要想讓你的長子順利的出疹,就必須先針出淤血,方可避免邪毒入侵。”時隔三日,正如綦灃所說,其長子、次子均順利出疹而愈。綦灃總結幾十年臨床經驗,著《醫宗輯要》一書,共13卷,14冊,計30餘萬字。其中記載病例500多個,包括內、外、婦、兒、瘟疫、痘疹等科,列處方近2000個,驗方、便方、自擬方200多個。該書既有傳統的中醫理論,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是一部內容豐富論述精湛的臨床參考書,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

綦灃前半生著重於治學方面,後半生偏重於行醫。

道光二十年(1840年)病故於綦家夾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