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姓

綦姓

“綦”,在甲骨文里,上部的“其”是一隻鞋的形象,下部是“絲”,指古人系鞋的帶子,而用在祭祀等重典上則表示莊重。《禮記·內則》曰:“履,著綦,”意即戴上裹腿,繫上鞋帶。綦,還有蒼青色的含義,《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卿樂我員”綦巾,即“蒼艾色女服也。”另外,《荀子·王霸》:“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這裡的“綦”,又是“極”的意思了。今人寫信時還有“言之綦詳”、“念子綦切”的用法,不過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現在,綦姓分布在山東居多。綦姓原本由姬姓演化而來,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帝嚳姓姬名俊,是軒轅黃帝的曾孫。據全國人口數據統計,綦姓人現在國內共有五萬多人,由於歷史原因,發生過幾次大的歷史遷徙,綦姓人口主要分布於山東、湖南、湖北、山西、和黑龍江等省份。歷史名人有綦鍪等。在河南等北方地區有郡望堂號、湖南等南方地區有北海堂等。

基本介紹

綦(qí)姓,中華姓氏之一,屬罕見姓氏。

綦(Qí)姓源出有三:

1、出自晉代義興(今江蘇省宜興)有綦氏。

2、出自北魏有複姓綦連氏所簡改。南北朝時,北魏有綦連氏,入中原後從漢俗,改為綦氏。

3、出自漢高祖劉邦賜姓。西漢時,因姬霖將軍殺賊有功,漢高祖賜姓綦毋。

中華民族雖然都是炎黃子孫,但並不是哪家都是由皇帝賜姓的,據《中國姓氏辭典》記載,綦氏為歷史上罕見之姓,為皇封氏族,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

姬俊之後,繁衍甚盛,其中一部分聚居於代郡(今山西代縣和河北蔚縣一帶)。帝嚳五十世孫姬榮受封於周武王,封地武功轄岐山(今陝西省)。秦滅韓趙魏後,晉地聚集居住的姬姓族人鑒於內地戰亂頻仍,便集體遷到關外祁連山下定居,遂以山“祁連”為姓氏。姬霖是姬榮的第三十五世孫,有兩個兒子分別叫祁連勛、祁連猷,據說當時只有少數姬姓長者仍保留姬姓,後人大多已演變為祁連氏。秦朝末年,劉邦起兵滅秦並與項羽爭鼎天下,姬霖率祁連勛、祁連猷等人投奔劉邦 ,隨劉邦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202年,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做了皇帝。姬霖因拿賊寇有功,頗得劉邦賞識便被封為齊郡濟南大夫,封地為當時的家南直郡,即今天山東濟南歷城地區。同時被賜予綦毋的姓氏。從此,流居於河南一帶姬姓族人大都遷來齊北安居,姬姓和祁連氏也統一為綦母氏。其中有一部分沿用祁連氏過往習慣,也改為綦。這段歷史在《文林望世系敘》中有所記載。宋代之前,綦毋也作綦母,這一複姓後來逐漸演變為單姓綦,姬霖便是綦姓人的得姓始祖。

分布於山東的廣饒、利津、萊州、高密、平度、昌樂、信陽,河北的泊頭、章武,湖北的監利、江陵、漢川,山西的太原、大同、長治,黑龍江嫩江,遼寧的清源、朝陽,內蒙古烏海,江西宜豐,福建建寧,重慶綦江等地。

重慶綦姓人最早來自濟南,是鮮卑族後裔,重慶綦江也是為數不多的綦姓聚居地之一, “綦江”這一名字的由來源於姬霖之孫綦母復周。

漢朝初年,四川出現叛亂,高祖劉邦召集群臣共商對策,當時,綦母勛任長安巡風,他的兒子綦母復周在濟南隨祖父居住,習文練武,文武韜略皆備。綦母勛就上奏皇帝,希望能讓他的兒子率兵前往四川以報恩國家、建立功勳。得到皇帝準允後,復周先率領子弟家丁十幾個人假裝遊歷由濟南進入四川,等完全探明了當地情況後便召集綦姓民眾並得到守將協助,與官兵裡應外合,將叛亂一舉平定。綦江縣誌記載“綦母復周曾任渝汛(武官司名,相當於地方司令官)”。綦母復周在這次平息叛亂中功不可沒,遂被分封在此地,重慶市綦江便因為綦氏的受封而得名;綦江縣則又因綦江得名。

姓氏起源

源流一

出自晉代義興(今江蘇省宜興)有綦氏。

源流二

出自北魏綦連氏,入中原後從漢俗,改為綦氏。

源流三

出自漢高祖劉邦賜姓。西漢時,因姬霖將軍殺賊有功,漢高祖賜姓綦毋。

遷徙分布

現今綦姓分布在山東居多。在山東膠州、平度、即墨三市交匯之處,有平度沙梁村和平度萬家鎮大綦家村、小綦家村,全村皆姓綦,當地諺語中有“到沙梁,看旗桿”一說,蓋因先前金榜題名的舉子在家門立旗張揚之故。村老曰先人來自雲南云云,已不可考。在山東東營市利津縣,綦姓主要分布在綦家夾河村與西綦村,在崔莊、汀河等村落也有少數分布。山東高密綦家村,全村亦皆姓綦。綦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一帶)。分布在遼寧省各地的也不少,其中遼寧省昌圖縣寶力鎮寶力村南樓為多。

湖南支後人

湖南支都以南宋綦崇禮次子歧庵後人居多,傳說:綦崇禮赴廣東任職途徑衡陽府,衡陽知府見二公子長的十分俊俏將自己女兒許配給歧庵。育7子衡山縣登山房(大房)、衡東縣靈光譚房、衡南縣松柏房、衡陽縣長樂房、衡陽縣道堤房,原來衡陽地區共有7房,走日本的時候,失去聯繫。至今有2房沒有找到。(望失聯族人聯繫其他房族人,合族譜)

常德上淰村綦劉坪綦劉氏

始祖景隆公,諱猛,仕北齊,以忠賜姓綦連氏,因以部為姓。迨南宋翰林學士綦崇禮,歸台州,單以綦為姓。其後世子孫徙豫章,乃以綦劉為姓。明初,一世祖德廣公,字潤身,官指揮,永樂2年(1404)奉勅征蠻,由吉安郡吉水縣拖船埠來常坐鎮衛軍,解組歸田,卜居武陵之上淰村綦劉坪,子二:長永福居舊址半隱山,次永壽公分居虎踏坪,即今上綦劉者。子孫就半隱山設立宗祠,屢圮屢修,1913年又修。清光緒3年(1877)初修族譜,1937年再修。原派:繼啟之光大,必有名儒安。續派:鴻開祚運遠,丕承家道寬,篤孝基先立,純仁本克端,元良方作育,善德慶傳觀。

桃源陬市綦氏

始遷祖積德公,明永樂2年(1404)自江西餘干徙居桃源陬市上街。至1948年,已傳24代,有300人。族人分布於水田坪、老官、黃石、南湖坪等處。宗祠設在關岳廟左。

漢壽綦氏

始祖崇禮公,世居山東高密。宋高宗時因斥秦檜,退居台州北海。長子淡然居浙東,次子淡峻,字岐庵,居衡陽江東。五世訓公,生祉、壽。祉裔居衡山、漢壽,壽裔居衡南、華容。祉裔十二世為仁,號衛南,明永樂間遷漢壽。1997年七修族譜。字派:祉善則孝思永為邦乾文昌開化調元參贊之啟學聯芳深……。

衡山、衡陽綦氏

始祖崇禮公,字叔厚,翰林學士,世居山東高密縣,後南渡居浙江之台州。仲子峻公,字岐庵,入贅衡尹,遂家衡陽江東岸。歧庵公八世孫智,字模通,明永樂9年(1411)由西北三鄉徙居衡山。至1948年,已傳29代,兩邑共萬餘人。宗祠設衡陽。派語:(自二十三世始)高密建謀猷,衡湘群英冠,詩書振芳聲,輔弼昭簡翰,道積慶有餘,功懋名自煥,萬世長滋培,繁衍雄楚漢。

華容蔡田鋪綦氏

始祖崇禮公,字叔厚,宋翰林學士,山東高密縣人。次子歧庵(華容支後人屬於北海堂登山房)南宋定居湖南衡陽。十二傳至清操,名為德,明成化年間任九溪衛運糧百總,因押運官糧失誤,於正德初年避居華容蔡田垸蔡田鋪附近建基創業,後名綦家台。華容支以清操為一世。子孫居鰲山坡、沙流河等地。舊派:(自十九世始)大玉邦家光,鴻才迪先德,……。後統一用衡州綦氏派語,從“德”字後接“湘”字。

山東煙臺綦氏

萊州市有一綦家村全村基本綦姓

萊州市城子埠村大部分姓綦 《綦姓氏族》一書中錄有《山東膠東萊州城子埠綦氏宗乘選》

萊州市有一官家村全村大部分姓綦

山東青島綦氏

山東青島 平度市新河鎮有綦家村南村鎮沙梁村 九甲村全村85%綦姓

山東青島 平度市萬家鎮有大綦家村、小綦家村 兩村95%綦姓

山東青島 城陽區趙哥莊村該村東大部分都姓綦

山東東營綦氏

山東東營市利津縣綦家夾河村 該村大部分都姓綦

山東東營市利津縣西綦村 該村大部分都姓綦

山東高密綦氏

山東高密夏莊鎮有綦家村,該村基本全村姓綦

湖北省浠水縣綦氏

湖北浠水縣清泉鎮有綦湖,附近均為綦姓,另有綦家村,基本姓綦

歷史名人

綦毋潛

綦毋潛(691年-756年),字孝通,江西南康人。15歲遊學京都長安,與當時詩壇名家多有交往,漸有詩名。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落第返鄉。開元十四年,又赴京考試,終於進士及第,歷宜壽導尉、左拾遺。開元十八年,入集賢院待制,為著作郎。在此期間,曾返鄉省親,路過洪州(今江西南昌),與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張九齡相見,並以詩作唱酬。開元二十一年冬,送詩友儲光羲辭官歸隱,受其影響,他萌發了歸隱之志,便於當年年底離開長安,經洛陽,盤桓半年多,最後下定決心棄官南返。他先在江淮一帶遊歷,足跡幾乎遍及這帶的名山勝跡。留傳至今的詩也多描寫風光之作。

綦崇禮

北海集 北海集

綦崇禮(1083―1142年),字叔厚,南宋大臣。高密(今高密市西南)人。後徙到 北海(今濰坊市)。祖父及父親均中明經進士。其幼時即穎悟過人,十歲為人作墓志銘。少入太學,甚有文采。重和元年(1118年)任淄縣主簿,不久遷任起居郎、攝給事中。辭翰奇麗,頗為宋高宗寵幸。不久又拜為中書舍人。歷任尚書吏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職。在職有才幹,甚力同列推重。後除翰林學士,在職5年,撰詔命幾百篇,文簡意明,不虛美飾惡,代言甚為得體。後因疾退居台州,年60歲卒。贈左朝議大夫。著有北海集六十卷,《宋史藝文志》傳於世。所著書籍《北海集》入《四庫全書》存世五本。綦崇禮墓臨海城南東山即今(浙江台州市江南街道),1986年博物館聘用人員王甫計在臨海城南東山出土(今台州江南街道)《宋綦崇禮·墓志銘》一方,墓碑現存於博物館。山東也有綦崇禮墓(卒於1142年,而北宋1127年滅國,北方已經被金占領1147年絕對不可能葬於北方。推測是後人建的衣冠冢)。

綦崇禮救助宋代詞人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與綦崇禮是親戚,綦崇禮的母親趙氏便是李清照之夫趙明誠的姑姑,宰相趙挺之的姊妹。綦家與趙家都是當地名族,綦崇禮的祖父、父親皆中明經進士。綦崇禮自幼聰明絕人,十歲能為人寫墓志銘。政和八年(1117年)中進士,授臨淄縣主簿,累升起居郎,攝給事中。召試政事堂,為制誥三篇,片刻立就,詞翰奇偉,高宗皇帝以為得之晚,拜中書舍人,賜三品服。進用之快,當時未有。後任吏部侍郎兼直學士、翰林學士、寶文閣直學士等職。晚年居台州,加封高密縣開國侯。據《宋史》記載,綦崇禮為人端方亮直,不怵權貴,他在撰寫詔書時,大膽揭露奸相秦檜的賣國行徑,秦檜深恨之。因此,綦崇禮拜翰林學士後,再未升遷。

建康元年(1127年),金滅北宋,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避亂江南,趙明誠被授江寧知府,後改授湖州知府,未到湖州任,染病卒於建康。李清照悲憤交加,安葬好趙明誠後,為躲避金軍南下,攜帶平生所藏金石書籍流落浙江一帶。紹興二年(1132年),在大病無助的情況下,李清照再嫁張汝舟,婚後不及百日,兩人反目成仇,張汝舟對李清照橫加虐待,李清照遂告發張汝舟在當年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行為。結果,張汝舟被革職編管,按宋朝律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屬實,也應受重罰,李清照由此身陷牢獄。李清照遂托人找到時任翰林學士的綦崇禮出面營救,事實上,李清照與當時權傾朝野的奸相秦檜亦有親戚,秦檜的妻子王氏,便是李清照的舅家表姐妹,但生性正直的李清照卻不屑與秦檜為伍,而是找到了當時被目為清流人物的綦崇禮。在綦崇禮的幫助下,李清照得以出獄。李清照對綦崇禮非常感激,特地給綦崇禮寫了一篇《投翰林學士綦公啟》,在文中稱讚綦崇禮:“此蓋伏遇內翰承旨,縉紳望族,冠蓋清流,日下無雙”,對綦崇禮的道德人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讚譽。
紹興十一年(1141年),59歲綦崇禮卒於浙江臨海,朝廷追贈左朝議大夫。其後裔居浙江、湖南一帶,為宋元時期當地衣冠名族。

綦公直

綦公直(?----1286),字世美,縣城北綦許莊(元代益都府安樂縣,今廣饒縣樂安街道綦許社區)人。他是元朝初年的名將之一。他曾為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王朝、統一中國、鎮壓部族反叛、建立和鞏固軍事封建帝國立下赫赫戰功,甚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被加封為輔國上將軍、都元帥、宣慰使等職。

綦公直自幼聰明剛毅,膽智過人,十七八歲即為縣吏,二十歲參加行伍,後晉為馬步諸軍鎮撫、都彈壓,掌管城壁、樓櫓、戰艦等守御器具。忽必烈至元五年(1268年),為益都勸農官。至元九年(1272年)綦公直升為沂、莒、膠、密、寧海五州都城池所千戶。

綦書田

綦書田(1905年―1934年12月),山東省平度市人,革命烈士。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929年7月由舒玉章介紹,在日本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主革命時期,1912年入本村私塾讀書,後入本村高國小習。畢業後,考入萊州中學。1921年又到青島職業中學商科讀書。

大革命時期,1925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就讀。在天津就讀期間,經常閱讀進步書籍和文章,受到深刻教育。

土地革命時期,1928年大學畢業後,去日本東京陸軍士官學校就學。1931年回國。根據黨組織的指示,打入國民黨陳調元部的46師任團副,後擢升團長。利用公開職務作掩護,積極從事黨的秘密活動。1932年夏,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政治部訓育主任。1934年12月在一次突圍戰中犧牲,時年29歲。

綦魁英

綦魁英,1929年出生,黑龍江省巴彥縣人,開國元帥彭德懷同志的秘書、中央軍委辦公廳辦公室副主任。1947年參軍,次年加入中共共產黨,1954—1966年擔任彭德懷秘書,1969—1972年任四川省綿竹縣人武部助理員;1972—1978年任中江縣人武部擔任政工科科長;1979年回到北京,任中央軍委辦公廳辦公室副主任,1986年離休。

綦訊霏

綦訊霏,女,1989年1月28日出生,遼寧鞍山人,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內地影視演員。代表作新版《水滸傳》里飾演春香。還曾經參演多部影視劇作品。

郡望堂號

1、郡望

義興郡: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北宋避太宗(原名趙匡義,後改名為光義,即位後又改後炅)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省宜興、溧陽,隋廢。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漢指內蒙古河套黃河以南。②戰國時稱周雒邑王城為河南,漢置河南縣。③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一帶)。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為大行政區,轄河以南、淮以北的廣大地區,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開元時從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葉以後又有河南節度使。

2、堂號

光裕堂:山東平度縣沙梁

北海堂:湖南浙江大部分地區

郡望堂:河南大部

宗祠對聯

四言通用聯

廉平隆譽;

貢舉名家。

——佚名撰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北海人綦崇禮之祖父及父親二世均中明經進士,為北海名家。下聯典指南宋人綦鍪(Móu 音謀),以廉平愷悌得民心,及去,民立像祀之。

七言通用聯

貢舉起名家之譽;

廉平貽尸祝之隆。

——佚名撰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北海人綦崇禮,字叔厚,少年時就聰明異常,十歲為人作墓志銘。北宋重和年間進士,南宋高宗時歷宮中書舍人、漳州及明州知州、翰林學士。所撰寫的詔書達數百篇,言簡意明;廉潔寡慾,只潛心於詞章;又通曉音律。後官至紹興知府。著有《北海集》。下聯典指南宋人綦鍪,端平年間官休寧知縣,廉潔、公平,深得民心。離開那裡後,百姓塑像來祭祀他。“尸祝”,為古代祭祀時任屍和祝(主持)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