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釉陶騎馬人哨

綠釉陶騎馬人哨

東漢隨葬玩具。玩具陪葬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到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捏塑陶動物的流行使泥陶玩具的製作更為興盛。

基本信息

簡介

收藏地: 河南洛陽市博物館

詳細信息

在東漢市井當中,泥陶玩具極為普遍,造型手法也隨心所欲,題材有人、禽獸等。陶玩具是在泥質玩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民間泥玩具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五千至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皿上就留有雕制和捏制的人物、動物等形象。這些附屬於陶皿的圓雕或浮雕附屬檔案,以後逐漸脫離出器皿裝飾,獨立發展成為雕塑藝術。泥陶玩具在封建社會確立之後,得以迅速發展。它們藉助雕塑技術,結合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的造型,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也是民間雕塑藝術的重要分支。最早關於泥玩的記載見於東漢時期的著作《潛夫論》,其中記載“或取好土作丸賣之於彈,外不可以禦寇,內不足以禁鼠雀……或作泥車瓦狗、馬騎介俳,諸戲弄小兒具以巧作”。可知在東漢時期泥陶玩具已經比較普遍了。

東漢泥陶玩具製作有模製和捏制兩種。圖中陶製綠釉騎馬人,端坐於馬身上,無馬鞍及馬鐙,人物頭戴卷沿帽,身穿窄袖長袍,面部凹目高鼻,不似漢人。可能為漢時某中原地區的西域胡人。馬匹塑造極為樸拙,頭胸部占全身二分之一,口鼻開張,作嘶鳴狀。馬身上模印出馬韁等細部,馬腿短粗,似為漢代蒙古族矮種馬。人馬都為模製,施釉不到底,無流釉現象。

影響

漢代泥陶玩偶有一定藝術價值,市場上時有出售。但偽作者頗多。一般陶玩具有綠釉者,為漢代流行的鉛釉陶器,以綠釉最多,多用於明器製作。這種釉陶經長期地下埋藏,釉面會泛出銀色光彩,因而又稱為“銀釉”。鑑定漢代綠釉明器及玩具,觀察釉面色澤是判定真偽的有效方法。該物市場價格約為750元人民幣。保養無須過於繁瑣,應避免陽光曝曬。有許多藏家,不求擁有重器大器,但求藏品成序列化地完整。所以大量收藏此類小玩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