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貓經濟

綠貓經濟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貓”的顏色十分重要,中國需要從世界最大的“黑貓”,轉向“綠貓”。從這個意義來看,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全球減排契約(如哥本哈根高峰會議)給我們形成了一個“倒逼”機制,促使我們必須轉型。

概述

綠貓綠貓

綠貓經濟說白就是可持續發展型增長類經濟。這個詞來源於托馬斯·弗里德曼對中國經濟的一段評述,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中國宣講了他的一個新發現:“綠貓。”他說,“鄧小平說,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但是我覺得,不管白貓黑貓,不是綠貓就抓不到老鼠。”他的意思是,一個國家的生態環境,在未來是爭奪其他地方知識精英或者挽留本土知識精英的重要變數。知識經濟和開放的世界人才流動體系給予了知識精英挑選自己處境的特權,於是,青山綠水將比銀元鈔票更重要。如果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很好,但是污染嚴重,那么,知識精英會逃離這個環境,這使得這個國家無法獲得足夠的智力資源在經濟上升級。

這個“綠貓”顯示了:在一個開放的以搶奪人才為至高目標的世界裡,生態環境通過影響智力流,進入了真實的生產函式體系裡面。生態環境也構成了一種凌厲的生產力。

事實上,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正在沿著“綠貓”理論的逆向線走著。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目前大約有4300萬慢性肺病患者,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於此病。而且中國的慢性肺病患者日趨低齡化,30歲得病人群占比大幅度上升。慢性肺病的兩大致因:吸菸和空氣污染。由於吸菸有一個過程期,所以導致患者低齡化的主要原因一定是空氣污染,而空氣污染將給那些年輕的知識精英產生心理上的陰影。隨後,他們的走向也可能將會決定經濟結構的升降。

托馬斯·弗里德曼的“綠貓”是對Grossman和Krueger等人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替代,“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洋溢著一種愚蠢的樂觀,認為一國經濟發展的初期雖會破壞環境,但在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經濟發展卻能夠帶來更加環保的技術,從而有利於環境的改善。也許就像帶來強大的衝擊波的“斯特恩報告”說的那樣:我們的確過去高估我們對環境的修復能力。

模式

國外有專家預測,環保產業將會成為21世紀世界性的主導產業。在歐美,環保產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字眼。自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之後,一些已開發國家開始將環保產業列入發展日程,並用30多年的時間使其逐步發展成為支柱產業之一。

中國的環保業也開始嶄露頭角。在近年來國家環保總局掀起的三次“環保風暴”席捲之下,在發展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綠色GDP等多方利好訊息的刺激之下,中國環保產業開始出現快速增長,其勢難擋。

與此同時,在經濟和產業研究方面也有學者提出了關於環保的“綠貓”理論,而且有國內外兩個版本。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的一個講座上指出,中國若能把“黑貓變綠貓”,積極推行環保、節約資源,東方巨龍的崛起將能深刻地改變自己和世界,並重新塑造我們的世界。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著名暢銷書《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認真研究考察了中國的現狀後,語出驚人而又耐人尋味地宣講了他的一個新發現:“綠貓”。

胡鞍鋼宣稱的“黑貓變綠貓”,是將他提倡的“綠色崛起”視為中國今後發展的必選之路:中國不能走高消費、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黑色模式”,需要從“黑貓”模式到“綠貓”模式;中國不僅要“和平崛起”,也要“綠色崛起”,不僅是“和平發展”,也是“綠色發展”。

而在中國有“轉行的全球化傳教士”之稱的托馬斯•弗里德曼先生,則為給中國帶來蓬勃朝氣的經典“貓論”下了個新註腳:“無論黑貓白貓,如果不是綠貓(健康環保),即使抓住老鼠也不是好貓。”

理論與現實是分不開的。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過度地依賴於自然資源,並且還走著已開發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導致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生態形勢愈發嚴峻。(詳見P39“有關中國生態形勢的一組數據”)

“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難循環”,環保專家、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李恆遠教授告訴《新經濟導刊》,“中國目前的經濟成長方式正呈現出這五大特點,這樣的經濟成長方式必須改變,否則我們的資源難以支撐長期的發展,環境也難以保護。”

與李恆遠一樣憂心中國環境問題的人還有很多。“中國人現在談話自由輕鬆了,但呼吸更困難了,空氣中充滿煙霧。長此下去,未來的中國經濟奇蹟,將變成一場生態噩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一位官員考察中國的生態環境時痛心疾首地說。

如此嚴峻的環境問題已逐漸引起中國全社會的關注,公眾環保意識日益提高,國家對環保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客觀上,正漸進實踐著如胡鞍鋼般悲天憫人的學者們所提倡的“綠貓”模式。

重要性

面對越來越多的期望,中國也逐漸意識到綠色經濟的重要性。短短几年的時間,汽車業、能源、建築等行業的綠色發展也顯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據了解,由於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環保需要,汽車市場率先開闢出了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之路。比亞迪奇瑞等民營汽車在開發新能源汽車方面表現非常突出。而按照政府規劃,到了2011年,中國將年產50萬輛新能源汽車,給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對此,賓利汽車主席卡爾·諾依曼評論道:“這類汽車(新能源汽車)對於中國大城市減少污染著實有用。”
除此以外,環保產業總產值從2005年2000多億元開始,年增長率在17.5%左右,且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方面和建築節能方面,僅“十一五”計畫將單位GDP的能耗降低20%,而建築節能的目標為1.2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節能目標的21%,在太陽能利用和風力發電方面,中國也逐漸從生產這些可再生能源設備大國到消費大國。
而中國在“十一五”規劃基礎之上設計的“十二五”中國發展藍圖,更是凸顯了綠色發展指標:單位GDP能源消耗量繼續下降20%;單位GDP用水量2015年比2010年減少30%;主要污染排放量絕對量減少10%或者10%以上;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0%;森林覆蓋率從20%提高到22%等。
儘管潛力和目標都很鼓舞人心,但是也有人擔心,中國綠色投入是否可以和產出成正比。首先在投資方面,每年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融資。麥肯錫研究院報告中就表示,如果中國想有效實行“綠色經濟”,每年要投資1.8萬億元人民幣的投入。這么大一筆錢從哪裡來,將是未來政府不得不考慮的。
此外,如何克服中國在技術方面與其他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障礙。氣候組織在最新的報告《中國的清潔革命Ⅱ:低碳商機》里表示,儘管中國目前在發展環保科技方面自主研發投入甚多,但大部分企業仍然處於產業鏈的下端。而未來的一大挑戰就是縮小和西方已開發國家高端技術之間的差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