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鏽病

綠豆鏽病

綠豆鏽病主要危害扁豆、菜豆、綠豆,為害的部位為葉片、莖稈和豆莢,但以危害葉片為主。葉片染病,散生或聚生許多近圓形小斑點,病葉背面現銹色小隆起,後表皮破裂外翻,散出紅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秋季可見黑色隆起小長點混生,表皮裂開後散出黑褐色粉末,即病菌冬孢子。發病重的,致葉片早期脫落。

形態特徵

綠豆鏽病綠豆鏽病

綠豆鏽病系單主寄生菌。性孢子器叢生,淺黃色。銹孢子器叢生於葉背,杯狀,大小2~3mm;包被白色,邊緣破裂外翻,內、外壁上均生細瘤;銹孢子無色,也具小瘤,大小18~36×16~24(um)。夏孢子堆黃褐色生在葉的兩面,直徑0.2~0.4mm,四周具殘存的破裂表皮;夏孢子淡黃褐色,卵形或橢圓形,有稀刺,大小20~30×18~22(um),芽孔2個不明顯。冬孢子堆黑褐色,冬孢子褐色,亞球形或廣橢圓形,光滑,大小25~35×20~25(um);柄不脫落,與孢子等長、無色。

傳播途徑

中國南方該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季,成為該病初侵染源,一年四季輾轉傳播蔓延;中國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銹子腔階段,產生的銹孢子侵染綠豆並形成皰狀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進行再侵染,病害得以蔓延擴大深秋產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

發病條件

中國北方該病主要發生在夏秋兩季,尤其是葉面結露及葉面上的水滴是鏽菌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先決條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適溫15~24℃,10~30℃均可萌發,其中以16~22℃最適。日均溫25℃,相對濕度85%潛育期約10天,綠豆進入開花結莢期,氣溫20℃以上,高濕、晝夜溫差大及結露持續時間長易流行,秋播綠豆及連作地發病重。南方一些地區春植常較秋植髮病重。

主要症狀

綠豆鏽病主要為害葉片、莖稈和豆莢,但以危害葉片為主。葉片染病散生或聚生許多近圓形小斑點,病葉背面現銹色小隆起,後表皮破裂外翻,散出紅褐色粉末;秋季可見黑色隆起小長點混生,表皮裂開後散出黑褐色粉末;發病重的,致葉片早期脫落,影響綠豆的光合作用,減少綠豆的產量。

防治措施

1、種植抗病品種,提倡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春播宜早,播種前種子套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拌種,能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必要時可採用育苗移栽避病,並在育苗期噴施新高脂膜防止病菌侵入。

2、清油田園,加強管理,適當密植,提高田間透風能力;並在綠豆生長期適時噴施促花王3號抑制主梢旺長,促進花芽分化;同時在開花前噴施菜果壯蒂靈促使營養輸送通道暢通,強蒂壯果,莢更多更強壯,還可避免在雨季出現的莖葉徒長、大量落花、落莢等現象。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應根據植保要求噴施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等針對性藥劑進行防治,隔15天左右一次,噴施1次或2次;同時配合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強藥效,提高藥劑有效成分利用率,鞏固防治效果。

發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樂必耕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40%杜邦福星乳油9000倍液,隔15天左右一次,防治1次或2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