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財政計畫

綜合財政計畫

綜合財政計畫是指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價值-貨幣形態上,對一定時期內社會再生產各個方面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財力平衡計畫。

綜合財政計畫

正文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價值-貨幣形態上,對一定時期內社會再生產各個方面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財力平衡計畫。在社會主義有計畫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國民經濟計畫不僅要從實物形態上進行計畫安排,還必須從價值—貨幣形態上進行計畫安排,才能保障國民經濟有計畫的按比例發展。
沿革 1956年國家計畫委員會召開地方綜合財政計畫座談會,著重研究編制地方綜合財政計畫的作用和如何實現各個單項財力計畫的綜合平衡問題。而後於1960年國務院作了《關於加強綜合財政計畫工作的決定》,要求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編制綜合財政計畫,隨同1960年的國民經濟計畫一併上報。但實際上這項工作並沒有堅持下來。1983年,根據改革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國家計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聯合召開全國綜合財政信貸計畫工作座談會,具體落實有關部門在編制綜合財政信貸計畫中的任務和職責,並布置綜合財政信貸計畫的試編工作。後經國務院批准,於1986年正式編制綜合財政信貸計畫,並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任務 全面、綜合地分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各個財力主體的貨幣收支總額及其結構,考察各個財力主體的貨幣購買力與社會商品物資、服務的供應在總量和結構上是否相適應,同時,通過對社會財力的綜合平衡,以保證社會總供求之間的基本平衡,保證市場和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支持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性質與意義 綜合財政計畫雖然是參考性計畫,但是由於它的收入是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計算的,支出又是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資金來源,因此不僅對於國家在巨觀管理上減少盲目性、提高預見性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是國家實現國民經濟巨觀控制不可缺少的手段。它的意義在於;①可以全面掌握社會各個方面的資金數量、來源以及運用狀況,為國家對各類資金有計畫的調節提供依據:②可以使社會資金的使用與社會物資分配計畫協調,促進財力與物力的綜合平衡,有利於實現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③可以預測社會資金使用情況,反映積累與消費等國民經濟中的重大比例關係,可以促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高效益的發展。
內容 主要包括:國家預算收支計畫;預算外資金收支計畫;國家信貸收支計畫現金收支計畫;集體所有制單位資金收支計畫(其中包括鄉鎮企業財務計畫和農村集體提留資金收支計畫);國營企業財務計畫;居民貨幣收支計畫;國際收支及利用國外資金計畫等八個單項計畫和一個綜合財政收支平衡表。在綜合財政計畫的實踐中,可作不同範圍的綜合財政計畫,主要有三種:①只包括國家預算和預算外資金收支計畫的綜合財政計畫;②包括國家預算、預算外資金收支計畫和銀行信貸計畫的綜合財政信貸計畫;③包括全社會各項財力的綜合財政計畫。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