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決定論

馬克思哲學中的關鍵因素。經濟決定論基於下述觀點:一切人類歷史都決定於人類的生產關係。因此,一切社會、文化的、政治的現象都不能在經濟意義之外來解釋。例如,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只能在其經濟根源中才能理解。 這種觀點實際上否認社會發展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把歷史簡單的看成一個僅僅由經濟因素起作用的簡單的過程,否認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否認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割裂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統一。

經濟決定論

經濟決定論(economicdeterminism),又稱經濟唯物主義。一種庸俗的機械的歷史觀和崇拜自發性的機會主義理論。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青年派”及第二國際修正主義首領伯恩施坦、俄國的“合法馬克思主義者”經濟派、孟什維克等都是經濟唯物主義的鼓吹者。

經濟決定論的主要觀點

(一)認為社會的發展只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

(二)把經濟看作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否認政治、思想、理論等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三)宣揚工人運動的自發性,認為**階級不需要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自覺的**,新社會就會自然而然地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產生。

(四)簡單地用經濟因素的自動作用解釋複雜的社會現象和歷史發展進程。

另外,德國資產階級哲學家、社會學家保爾·巴爾特以歪曲的手段,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污衊為只承認經濟因素單方面決定作用的經濟決定論。巴爾特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把社會歷史簡單地歸結為純粹的經濟運動過程,根本不講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在馬克思那裡,經濟是自動發展的,人只是經濟的奴隸。他還把唯物史觀關於經濟的最終決定作用的原理歪曲為“技術決定論”。巴爾特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歪曲,實質上是否定唯物史觀的基礎——物質生產和經濟基礎在社會發展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原理,偷運歷史唯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都對經濟決定論作了徹底地揭露和批判。特別是恩格斯在19世紀90年代寫的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書信,批判了經濟唯物主義的錯誤,揭露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家,特別是巴爾特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歪曲,進一步全面地、深刻地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說:“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如果有人在這裡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除經濟因素之外,對歷史發展進程發生影響的還有階級鬥爭、上層建築和各種意識形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77頁)列寧繼承、捍衛、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1902年發表的《怎么辦?》一書中,又進一步系統地、徹底地批判了經濟決定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