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分析基礎

經濟分析基礎

《經濟分析基礎》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安東尼·薩繆爾森創作的數理經濟學著作,於1947年首次出版。 《經濟分析基礎》一書運用古典的數學技巧和物理概念,採用均衡和比較靜態方法、最大化方法以及動態分析和對應原理,以一致的數學形式作為經濟分析的基礎。它一方面對新古典經濟學中已被廣泛接受的成本和生產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以及福利經濟理論加以總結和修正,另一方面又使顯示性偏好理論和動態穩定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 《經濟分析基礎》從數學角度綜合了個體經濟學的各個領域,為個體經濟學建立了統一的數理基礎,提出了進行理論研究的數學工具。這本書在當時被譽為數理經濟學的劃時代巨著。 1970年,薩繆爾森因其在《經濟分析基礎》一書中所作的開創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美國人。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經濟基礎分析》全書分兩部分共十二章。第一部分為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以極值(最大化原理)的技巧敘述經濟原理;第二部分為第九章至第十二章,討論穩定條件和動態,可以概括為五大問題:均衡和最佳化分析、成本和生產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福利經濟理論、動態經濟理論。

第一章和第二章中,薩繆爾遜討論了決定經濟狀態的一些主要變化因素,他特別研究了經濟均衡的狀態是怎樣隨著一部分經濟變數的變化而改變的,以及這種變化的方向和變化的幅度。

第三章中著重闡述並論證了這樣一個結論:均衡點的位置與極值點(極大值或極小值點)的位置,兩者存在一致性。

第四章把上述理論運用到廠商的生產成本分析中去。

第五章則著重在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用上述的極大原理作為分析的準則。薩繆爾森認為,極大化原理幾乎體現於經濟活動的每一個方面,這是個人經濟行為在各個不同層次反映的結果。他指出,追求利潤極大化、成本極小化為生產者的基本經濟行為準則;以追求對商品消費的“偏好規模極大化”為消費者的行為準則。從這兩點出發,可以導出現代經濟學中經典的一系列結論:當經濟達到均衡點時,產品的生產要素組合滿足達到最低成本的要求;廠商實現利潤極大化;邊際產出率相等;各個生產要素價格與其邊際產出率之比相同。

第六、第七章討論了當存在約束條件時,均衡點的確定問題。條件極值的求解是數學中一個已相當成熟的內容,薩繆爾遜把它用於求解在預算約束下的個人消費行為,可謂恰到好處。

第八章中薩繆爾森把靜態的研究對象移到福利經濟學的範疇中去。他認為,社會全體成員福利的總和與某些經濟變數存在著一定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表為某種特殊的函式關係,這就是社會福利函式。

第九章從相對靜態理論出發,提出了“相關原理”,說明了相對靜態學與動態學理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薩繆爾森以凱恩斯理論為例,討論了穩定與動態分析的關係。

第十章主要線上性系統的基礎上,通過對不同微分方程解的穩定性討論,解決了獲得微分方程的穩定解所要求滿足的條件。這樣做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均衡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換為微分方程解的穩定性。

第十一章結合幾種基本的經濟現象和常見的經濟系統類型,討論了這些系統的穩定性以及它們的其他動態性質。這裡注重談的經濟體系有因果關係體系、商業循環、線性隨機體系和非線性隨機體系。

第十二章總結了從靜態——相對靜態——動態的發展過程後指出,為了進一步對經濟運行進行定性研究,有必要主動地考察系統在時間過程中相對於各種外部變化所可能產生的行為反應。為此,薩繆爾森提出了建立“相對動態學”的構想。

作品目錄

增訂版序

增訂版導言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第一章 導言第九章 均衡的穩定性:比較靜態學和動態學
第二章 均衡系統與比較靜態學第十章 均衡的穩定:線性系統和非線性系統
第三章 極大化行為理論第十一章 動態理論的一些基本內容
第四章成本與生產理論的全面重述第十二章 結論
第五章 消費者行為純理論
第六章 變換、綜合商品和配給數學附錄A
第七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的若干特殊問題數學附錄B 差分方程和其他函式方程理論
第八章 福利經濟學數學附錄C

創作背景

1941年,薩繆爾森完成了以《經濟分析的基礎》為主標題、以《經濟理論的操作意義》為副標題的長篇論文,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該論文因被認為具有里程碑意義從而獲得了哈佛大學戴維·韋爾斯獎。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篇論文直到1947年才得以發表。《經濟分析基礎》是在薩繆爾森博士論文《經濟理論的操作意義》的基礎上改寫增補而成的。

作品思想

1、均衡體系和比較靜態學

薩繆爾森認為,一般經濟分析方法是從實際抽象出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其間的關係。把這種方法運用在均衡分析上,以偏導式的形式得出比較均衡體系的通解。

2、成本和生產

薩繆爾森認為,廠商面臨的技術約束可通過生產函式表示,因此,可通過拉格朗日乘數法求出成本最小的均衡條件。薩繆爾森還說明了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短期均衡的條件,以及長期內市場外部條件對行業和產量供給的影響及長期均衡條件。

3、消費者行為理論

薩繆爾森運用數學的方法重新表述了之前的消費者理論和需求理論,提出了顯示的行為,推斷出消費者的偏好,得出效用函式的性質,這就是顯示性偏好理論。另外,薩繆爾森還論述了貨幣需求不確定下的消費者行為理論、指數的經濟理論、配給條件下的選擇理論等特殊的消費者行為理論。

4、福利經濟理論

薩繆爾森認為,研究福利經濟學,應該從社會福利函式的角度入手,在帕累托最優的基礎上引入收入分配的價值分析,從而實現社會整體的福利最大化,社會福利函式取決於全社會成員的效用水平。薩繆爾森推出了一般的帕累托均衡條件:對於任何一對商品,所有消費者對要素和商品的商品替代率等於生產者相應的要素和商品的轉換率。

5、動態經濟理論

薩繆爾森第一次提出了穩定均衡分析的一般體,第一次實際地注重動態理論的公式化,第一次有效地將靜態和動態的模型分析進行整合和統一。他認為,比較動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學分析方法,有極大的發展前景。和調整動態學相比,比較動態分析注重分析模型內部各種起始條件以及各參數變動所導致的對均衡的影響。

作品影響

西方經濟學從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用語言表達和圖解式的分析方法,轉變為用現代數理經濟分析方法,薩繆爾森做出了具有開創性的貢獻。西方經濟學界認為,薩繆爾森用數學工具來檢驗傳統經濟分析的可靠性是他的主要成就。《經濟分析基礎》出版後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使用高深數學的風氣一直盛行於西方經濟學界。《經濟分析基礎》在西方經濟學中成了一部劃時代的著作,甚至有人把它奉為現代數理經濟學的“聖經”。它所開創的數學形式主義與新古典理論相互綜合的分析方法——新古典綜合分析,在歐美經濟學界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

出版信息

《經濟分析基礎》一書於1947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初版。中譯本於199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費方域、金菊平譯。

作者簡介

保羅·安東尼·薩繆爾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2009),美國現代經濟學家,美國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曾出任甘迺迪總統的經濟顧問。薩繆爾森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一個波蘭猶太移民家庭,1941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47年薩繆爾森成為克拉克獎的首位獲得者,1970年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在學術界,他先後擔任美國經濟計量學會會長、美國經濟學會會長以及國際經濟學會會長等重要職務。其主要著作有《經濟分析基礎》(1947)、《經濟學》(1948)、《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1958)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