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素

基本信息

供書畫用的白絹。

詳細釋義

《新唐書·裴行儉傳》:“行儉工草隸名家,帝嘗以絹素,詔寫《文選》。”宋蘇軾《石蒼舒醉墨堂》詩:“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示例

【原文】古畫絹色墨氣,自有一種古香可愛,惟佛像有香菸燻黑,多是上下二色。偽作者其色黃而不精采。古絹自然破者,必有鯽魚口須連三四絲,偽作則直裂。唐絹絲粗而厚,或有搗熟者;有獨梭絹,闊四尺余者。五代絹極粗如布。宋有院絹,勻淨厚密;亦有獨梭絹,闊五尺余,細密如紙者。元絹及國朝內府絹俱與宋絹同。勝國時有宓機絹,松雪、子昭畫多用此,蓋出嘉興府宓家,以絹得名,今此地尚有佳者。近董太史筆多用砑光白綾,未免有進賢氣。
【譯文】古畫絹色墨氣,自然有一種古香可愛的韻味,惟獨佛像有香菸燻黑,大多是上下兩樣顏色。偽作的,它的色黃而不精彩。古絹自然破的,一定有鯽魚口須一樣的絲紋,偽作的絲就會直直裂開。唐絹絲粗而厚,間或也有搗熟的;有獨梭絹,寬四尺多的。五代時期的絹極粗如布。宋代有院絹,勻淨厚密;也有獨梭絹,寬五尺多,細密如紙的。元絹與國朝內府絹都與宋絹同。勝國時有宓機絹,松雪、子昭的畫多用這種絹。因出自嘉興府宓家,以絹出了名,到如今這地方還有好的。近董太史作畫多用砑光白綾,不免有進賢氣。
《茶經》十之圖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