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綾堆繡

絲綾堆繡

絲綾堆繡是在織物的基礎上,採用浮雕,編織,刺繡,縫綴,堆貼,抽絲等多種工藝製作的裝飾畫。綾就是斜紋綢。絲綾堆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南北朝時期我國的荊楚一帶就有了這種工藝的雛形。到了唐朝,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手工藝,叫“貼絹”和“堆綾”。貼絹是以單層絲織物剪成圖案平貼,堆綾則是用絲綾和其他絲織物剪貼堆疊拼成多層次的圖案。

書籍介紹

絲綾堆繡 絲綾堆繡

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精彩布飾跟我學》,作者是蔣崇愚,1955年出生,北京三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從事抽紗及絲綾堆繡藝術設計20餘年,從事服飾手工藝教學近10餘年。 作品堆綾畫《鳶尾花》系列曾獲北京市首屆工業設計大賽金獎;《聖經》裝飾呂系列曾獲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一等獎;北京工藝美術青年設計大獎賽一、二、三等獎的連續獲得者;鉛筆淡彩畫《百合花》獲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展優秀獎;堆線畫《日出》獲中央國家機關攝影書畫大賽一等獎。

工藝介紹

唐代有詩這樣描述絲綾堆繡:"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形容拼貼裝飾衣裙的漂亮。唐朝的堆綾和貼娟手工製品在民間很盛行,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唐代絲織物中就有用貼絹做成的佛幡,所用材料十分的講究,大多採用軟緞織錦堆貼,構圖繁縟,形象生動,配色華麗,做工精細,這些精美的工藝品寓意吉祥,體現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願望。堆綾工藝最盛行、 技藝最成熟的時期是清代,故宮還收藏著用堆綾拼貼工藝作裝飾紋樣的袍、褂以及椅墊、荷包等物品。在北京雍和宮收藏著用數千塊花色不同,大小不一的錦緞堆貼而成的藏傳佛教堆繡唐卡的代表作,乾隆的母親崇慶太后供奉的《綠度母補繡像》。

絲綾堆繡工藝在原材料的運用上也充滿創意,獨具匠心。它選用的材料主要有絲綢,花綾,絹,棉布和鳳尾紗。鳳尾紗是由純棉色紗織成,因其色彩繽紛,系列成套,紗色由淺入深,韻味無窮,像傳說中的鳳凰的羽毛一樣美麗。絲綾堆繡選用鳳尾紗為主要材料,製作出材料美,形式美,色彩美的裝飾藝術品。

絲綾堆繡工藝製作簡單,容易學習掌握。堆貼出的畫精典高雅。

堆綾因其技術精煉,發展多元化的手法自成一派,成為獨特的裝飾性強的欣賞工藝品。

代表作品

絲綾堆繡 絲綾堆繡

清明上河圖(虹橋)工藝品1996年國務院總理李鵬將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屬的北京市抽紗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級大師崔潔創作的絲綾堆繡座屏《清明上河圖》的一段《虹橋》作為國禮贈送給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這件國寶級禮品絲綾堆繡《清明上河圖》重現北京城。不同的這件絲綾堆繡《清明上河圖》是由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家級崔潔大師的徒弟北京市抽紗研究所的設計師賈大雙、趙偉等十幾位工藝技師共同複製完成的,如今這件作品已被中國電子進出口北京公司訂購收藏。

國家級禮品《清明上河圖》分為11段的絲綾堆繡座屏。座屏每件長2.54米,高1.84米,取材於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瑞的《清明上河圖》,創作於1996年,由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屬北京市抽紗研究所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崔潔先生領銜製作和監製,運用高檔的絲絹 及高超地堆綾技藝創作而成,其創作形式前無古人的,經專家鑑定是一件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工藝價值、文物價值的國家級珍品。

綠度母 綠度母

綠度母規格:1.68*1.25米

詳情介紹:2001年北京抽紗研究所承擔了北京雍和宮複製藏傳佛教珍品《綠度母》的任務。國家一級文物藏傳佛教珍品《綠度母》是清朝乾隆年間的絕品,由於歷經兩百多年的歲月滄桑退色陳舊,需要重新複製。由此,我們北京抽紗研究所運用的絲綾堆繡立體工藝巧奪天工地把抽紗行業中“堆、繡、鉤、編、盤、粘、絮”等多種工藝技術融合,再現了這件國家瑰寶的神韻。整幅畫卷全部選用真絲錦緞,進行仿舊染色。研究所研究出染色新技術,成功染色68種,用於絲綢《綠度母》工藝的製作。共選用了4912塊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真絲錦緞,125片鉤針品,56段編繩,22米盤線以及手工刺繡。既保持了原作“神似 形似”的風格,又充分展現了我國傳統抽紗工藝創新後的精華和巨大的創造力,同時也為文物保護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歷時八個月精心製作,國家一級文物藏傳佛教珍品《綠度母》複製完成,與原作幾可媲美。這次複製工作的完成充分展現了中國抽紗技藝的精美與絕妙,使絲綾堆繡工藝製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使絲綾堆繡產品的發展有了新開端。

絲綾堆繡 絲綾堆繡

《鳶尾花》

《聖經》

《日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