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高危II期

結腸癌高危II期的TNM分期為(T3-T4,N0,M0)。

簡介

結腸癌高危II期的TNM分期為(T3-T4,N0,M0)。

高危因素包括:腫瘤分化3~4級、淋巴管/血管浸潤、腸梗阻、檢出淋巴結<12個;或T4,N0,M0;或T3伴局部穿孔或接近切緣、切緣不確定或切緣陽性。

歷史背景

II期結腸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①T4期腫瘤②腫瘤伴穿孔或梗阻③淋巴管、血管、神經侵犯④檢出淋巴結<12個⑤腫瘤為低分化或未分化。

此外NCCN最近擬增加兩項分子指標①染色體18q的雜合性缺失(LOH)②微衛星穩定(MSS)。

臨床意義及爭議

對Ⅱ期(Dukes B期) 患者術後是否需要輔助化療及是否需要聯合化療仍存爭議。原因是這部分病人根治手術後5年生存率較高,驗證 4% 的生存獲益需進行至少4700例患者,才能獲得滿意的統計學結果。從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多數研究存在樣本量偏少,缺乏非腫瘤相關死亡數據的對照;患者分期不準確,如檢測淋巴結個數<12枚等缺陷,因此對於如何權衡治療獲益和治療風險存在爭議,也就不足為奇。反對Ⅱ期患者進行輔助治療的循證醫學證據有INT-00351、IMPACT B2和ASCO meta-analysis等研究。同樣也有很多支持Ⅱ期患者輔助化療的循證醫學證據。NSABP 01-04證實輔助治療對Dukes B 和 C 期患者獲益相當;荷蘭研究的結論是輔助治療提高 Ⅱ/Ⅲ期患者總生存;QUASAR研究報導輔助治療顯著提高RFS(5年絕對獲益達4%),顯著降低復發風險(5年復發率 22%vs 26% ,HR=0.78, P=0.001),建議對於Dukes B期、年輕、存在高危因素如淋巴管癌拴、血管浸潤的患者進行化療。日本 meta分析:輔助治療提高Ⅱ期患者DFS ;MOSAIC試驗對40%淋巴結陰性的患者進行了Cox回歸分析,結果發現FOLFOX方案對於Dukes B/C期患者均有臨床獲益,提高DFS(全部Ⅱ期病人絕對獲益3.5% ,高危病人絕對獲益5.4%)。ASCO推薦輔助化療套用於具有高危因素患者(T4 、低分化腫瘤、脈管浸潤、腸梗阻、腸穿孔、切緣陽性或可疑、淋巴結檢測<12個)。

在已發表的臨床研究資料中II期病例所占比例較小,看不出化療的效果。目前認為如果有術中腫瘤破裂,腫瘤與鄰近器官組織粘連,並發腸梗阻、腸穿孔以及病理檢查發現有淋巴管和/或血管內癌侵犯等危險因素存在時宜進行術後輔助化療。最近有兩個報告的結果絕然不同:其一是將4個NSABP試驗中B2期病例集中進行分析,認為輔助化療的效果和TTT期相同:但另一報告卻未顯示相似的結果。近年來對胃腸道癌淋巴結內微小轉移灶採取免疫組化或PCR技術識別,發現了原來HE染色切片中淋巴結被確認為無轉移者,有一些確實存在微小轉移灶,從而對原來的臨床病理分期提出質疑。但是,淋巴結中存在微小轉移灶的患者是否與無淋巴結轉移者預後不同?對此尚無明確的解答。最近由於Fisher等將1977年開始的NSABPR--01和C-O1兩個結直腸癌研究項目中的病理材料進行免疫組化檢查分析,在原病理報告為淋巴結無轉移的材料中發現有18.3%有微轉移灶,但隨訪發現這些被重新判定有淋巴結微轉移灶的忠者其總生存率和無復發生存率與無淋巴結轉移者相同。其結論是:免疫組化檢測淋巴結微轉移灶不能從常規病理診斷定為II期的患者中區分出高、低危患者。這些患者是否要進行術後輔助化療還根據具體情況個別對待。人們也在探索一些分子生物學指標與預後的相關性,並試圖從TI期患者中找出高危亞組來進行輔助化療,但至今尚無明確結論的報告。

儘管研究結果存在爭議,2007版NCCN指南仍建議Ⅱ期患者具有高危因素患者可給予輔助化療,方案可以選擇Xeloda, 5-FU/LV或5-FU/LV plus oxaliplatin。總體而言,對Ⅱ期患者輔助治療目前基本得到共識:即Ⅱ期患者輔助化療提供小的但顯著的生存獲益;當患者從治療中獲益較小則其承擔相應的風險應該最小化。針對這樣的治療,卡培他濱單藥輔助治療II 期結腸癌患者則具有顯著優勢。 目前NCCN對於用FOLFOX4對高危II期大腸癌術後的患者行化療的推薦級別是2B級證據。

C期結腸癌術後輔助化療已成共識,但在臨床實施時仍需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態和經濟水平,選擇適當方案,使病人獲得最大臨床利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