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角斑病

主要危害葉片和瓜條。葉片受害,初為水漬狀淺綠色後變淡褐色,因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後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白色粘液。莖及瓜條上的病斑初呈水漬狀,近圓形,後呈淡灰色,病斑中部常產生裂紋,潮濕時產生菌膿。果實後期腐爛,有臭味。

症 狀

主要危害葉片和瓜條。葉片受害,初為水漬狀淺綠色後變淡褐色,因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後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白色粘液。莖及瓜條上的病斑初呈水漬狀,近圓形,後呈淡灰色,病斑中部常產生裂紋,潮濕時產生菌膿。果實後期腐爛,有臭味。

發病條件

(1)一般低溫、高濕、重茬的溫室、大棚發病重
(2)該病為細菌性病害。病菌在種子或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由雨水或灌溉水濺到莖、葉上發病。菌膿通過雨水、昆蟲、農事操作等途徑傳播。
(3)發病適宜溫度為18~25℃,相對濕度為75%以上。在降雨多、濕度大、地勢低洼、管理不當、連作、通風不良時發病嚴重。
(4)磷、鉀肥不足時發病也重。
(5)黃河以北地區露地黃瓜,每年7月中旬為角斑病發病高峰期,棚、室黃瓜4~5月為發病盛期。

防治方法

(1) 品種選擇:利用抗病力較強的津研6號、夏青等品種。
(2) 種子處理:在無病區或無病植株上留種,防止種子帶菌。催芽前應進行種子消毒。常用的方法有:溫湯浸種,用50℃溫水浸20分鐘;用新植霉索200毫克/千克液或50%代森銨5O0倍液浸種1小時;或用福馬林液150倍液浸種1.5小時,後洗淨催芽。
(3) 栽培管理: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利用無菌的大田土育苗。利用高壟栽培,鋪設地膜,減少澆水次數,降低田間濕度。保護地及時通風。雨季及時排水。及時清潔田園,減少田間病原。
(4) 藥劑防治:發病初可用農用鏈黴素2O0毫克/千克液;新植露素150~200毫克/千克液; DT殺菌劑500倍液;抗菌劑401的50O倍液;47%加瑞農600~80O倍液;77%可殺得500~800倍液,上述藥之一,每5~7天噴1次,連噴3~4次。或進行噴粉塵防治:發病初期,可噴5%加瑞農粉塵劑,或5%防細菌粉塵劑,或5%滴涕粉塵劑。若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時發生,可噴12%乙滴粉塵劑(或用7%防霉靈粉塵劑+5%防細菌粉塵劑,比例是1:1),每畝每次噴1千克,用噴粉器噴,不加水,在走道上,將噴頭向上(不能直接對準植株),使粉塵劑從空間飄下來。早上或傍晚進行,先閉棚、室,然後噴粉塵,噴完1小時後,可進行農事操作。隔7天噴1次,連續3~4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