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墨

紙墨

紙墨所屬文房四寶,筆居首位。中國的毛筆是舉世無雙的書寫工具。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早已退出歷史的舞台,而毛筆從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走來,至今興盛不衰,足見其強大的生命力。

基本信息

解釋

(1).紙和墨。書寫用具。
(2).借指文字。

出處

紙墨書香紙墨書香
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歲時但貢紙墨而已。”《宣和書譜·陶弘景》:“無紙墨則至於以荻畫灰。”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余入奠,見紙墨叢殘,家僮殯殮,為之泣下。”

晉陶潛《飲酒》詩序:“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臣不敢盡具之紙墨。”田北湖《論文章源流》:“窮極口舌之形容,不逮紙墨之委曲。”

文化

紙墨紙墨
提到毛筆,人們往往會想起“蒙恬造筆”的故事,認為秦代名將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此事也與蒙恬有關。有人對“蒙恬造筆”的說法提出質疑。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看來,這一評述還是有所根據的。解放後的出土文物更證明了這一點。一九五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長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群中,發掘出一支長約21厘米,直徑為0.4厘米的毛筆實物。該筆與現在使用的毛筆權相似,筆頭用優質的免箭毛製成,毛長2.5厘米,筆桿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筆頭不是插在竹桿套內,而是用劈開的竹桿端部將筆頭夾在其中,外纏絲線,再塗上漆。這支埋入地下兩千多年的戰國毛筆,被認為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它稱為“戰國筆”。又由於長沙古屬楚國,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筆,還被稱為“楚筆”。
是否“戰國筆”就是最早的毛筆呢?也是個問號。有人估計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炎帝、黃帝時期就出現了毛筆。張華《博物志》也有“舜造筆”的記載。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許多彩繪陶器上,表面所繪的動物圖案及幾何紋飾;明顯地呈現出用毛筆畫寫出來的痕跡。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現了毛筆的痕跡。據《田骨學商史編》記載,從殷墟出土的三塊牛胛骨板上,有幾個用毛筆寫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龜甲片上,還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塗墨的痕跡。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當多的“聿”字,由此可以這樣斷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國就已有了用毛筆書字這個事實,現在文學界也大多持這個觀點。

毛筆經過了漫長的演變時期。毛筆的別名除了上面講到的那些以外,還有“管城子”。“毛錐子”、“中書君”、“毛穎君”、“龍鬚友”、“尖頭奴”等等。綜上所述,蒙恬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制的筆精於前人,對毛筆的改革是有貢獻的。

我國的毛筆發展,有兩個重要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宣筆”時期。據正史書籍記載,宣筆發明於漢代,魏晉時書法藝術的發展,促進了毛筆工藝的不斷提高,東晉時,宣州陳氏之筆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為全國制筆的中心。此時的宣筆無論在製作技巧,選用材料,或在筆桿的雕鏤藝術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權、歐陽修、梅堯臣、蘇東坡等人都對宣筆有過極高的評價。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詠贊宣筆的詩中寫道:“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宣筆在唐朝時被奉為“貢品”和“御用筆”,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天寶二年(743),唐玄宗登樓看新潭、南方數十郡特產,排列在在樓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筆。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也說,唐太宗李世民在選納各地貢品時,第一個就選中了宣筆等文房四寶。

南宋遷都杭州,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到長江以南。從元代開始,我國的毛筆又進入第二個時期——“湖筆”。被稱為“毛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發源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古時,善璉隸屬湖州府,故這裡出產的毛筆稱為湖筆,善璉也被譽為“筆都”。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善璉地處杭嘉湖平原,距湖州東南七十里,這裡河湖縱橫,桑茂竹翠,是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地方。《湖州府志》記載:“湖州出筆,工通海內,制筆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璉村,村有含山,山巔浮屠,其卓如筆。”

相傳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相傳農曆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元代,湖筆取代了宣筆的地位,湖州成了全國的制筆中心,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

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宣筆和湖筆外,四川樂山市的“宋筆”值得一提。樂山,古稱“嘉州”,相傳北宋大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曾遊覽嘉州凌雲山。當時此處新建一亭,寺僧便拿出當地製作的一支大抓筆,請蘇東坡題亭名。蘇東坡飽蘸濃墨,欣然題了“清音亭”三字,眾人拍手叫絕。蘇東坡等道,不是我的字寫得好,而是這支筆好。不久,北宋另一位大書法家、詩人黃庭堅也來到嘉州遊覽,也用大抓筆寫下了“方響洞”三字。蘇、黃都是大名家,在此題字以後,時人競相效其書藝,皆習慣於沿用二公所選用之筆來寫字作畫。後人把嘉州的毛筆冠以“宋筆”。乾年“宋筆”傳到今,著名畫家徐悲鴻於1937年題下了“嘉州產名筆,工藝甲西南”的贊語。

中國毛筆傳統的制筆方法有“諸葛法”與“韋誕法”兩種。“諸葛法”也稱為“無心散卓筆”。宋葉夢得《避暑錄話》雲;“出於宣州,自唐惟諸葛一姓世傳其業。治平、嘉佑前得諸葛筆者,率以為珍玩。”原來“諸葛法”是宣筆時期的制筆工藝的結晶,其源於王羲之的“筆經”,也包括了宣州諸葛姓的筆工的貢獻,如諸葛高諸葛元、諸葛新、諸葛豐等。歐陽修曾稱頌道:“宜人諸葛高,世業守不失。緊心傅長毫,三付頗精密。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

“韋誕法”是韋誕發明的。韋誕,三國魏人,字仲將,有文才,工書,善制筆墨,著有《筆方》一書。其法是用兩種不同的獸毫來製作,強者為柱;柔者為被,這種制筆法一直沿用至今。

毛筆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但歷史上有不少皇室貴族,喜歡把毛筆作為顯示自己權貴的象徵,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用金、銀做筆桿,即使用竹桿,也要選上等的斑竹,並鑲嵌上象牙、玉、香水等珍貴的裝飾,以示炫耀。直至清代乾隆年間,金銀玉雕的豪華筆桿才逐漸消失。制筆用的毛也是千奇百怪的,什麼兔毛、山兔毛、獺毛、豬毛、鹿毛、馬鬃毛、羊毛、狼毛、雞毛、鼠毛等,甚至連人的鬍鬚也可制筆。據《嶺表錄異》里記述:嶺南無免,某郡守把一塊免皮給筆匠做筆。筆匠吃醉酒,將兔皮弄丟了,他怕受罰,就割下自己的鬍子來做筆。誰知做出來的筆非常好使,太守命令他再做一支。筆匠無奈,只好道出實情,太守便下令家家戶戶的老人把鬍子割下來作捐稅。另外還有用嬰兒的胎髮來制筆的:“內惟胎髮外秋毫,綠玉新栽管束牢。”這是唐朝一位待人讚美胎髮筆的詩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