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版河流域自然保護區

納版河流域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和勐海縣的接壤地區,地理 座標為東經100°32’00°44’,北緯22°04’2°17’,總面積26100公頃。保護區於1991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個以熱帶雨林、熱帶季節性雨林等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簡介

納版河流域自然保護區納版河流域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和勐海縣的接壤地區,地理座標為東經100°32’00°44’,北緯22°04’2°17’,總面積26100公頃。保護區於1991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個以熱帶雨林、熱帶季節性雨林等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本區位於橫斷山脈南部,境內以山地為主,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峰拉祜瑪峰 海拔2304米,最低處納版河出口處海拔539米。由於北部有哀牢山、無量山為屏障阻擋了南侵的寒潮,南部又有許多缺口,便於西南季風伸入,有效的水熱配置使區內低海拔地區出現了較大範圍的熱帶性氣候。區內森林植被類型多樣,植物區系和種類成分複雜,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保護區內的原生植被類型主要有熱帶雨林、熱帶季節性雨林、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苔蘚常綠闊葉林等。已發現的高等植物有215科870屬1782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主要有篦齒蘇鐵、雲南蘇鐵、雲南肉豆蔻、版納黑檀、乾果欖仁等20餘種,並分布有篦齒蘇鐵為主的單優群落;已知的陸棲脊椎動物有78科164屬22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印度野牛、蜂猴、孔雀雉、水鹿、原雞等34種。本區的景觀資源也比較豐富,具有開展森林生態旅遊的條件,同時又是瀾滄江多條支流的發源地。因此,保護區的建設對於保護我國殘存的熱帶森林,對於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主要物種

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具有西雙版納所分布的8種植被類型。已知高等植物有219科、896屬、1954種(變種和亞種);已知脊椎動物有35目,99科,43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20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70種。
納板河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動植物資源,優先保護對象有榆綠木(Auogeissusacuminata)、疣粒野稻(Boil.subsp.granulata)、林生芒果(MangiferasylvaticaRoxb)、雲南肉豆蔻(MyristicayunnanensisY.H.Li)、版納黑檀(DalbergiafuscaPierre)、山白蘭(Paramicheliabaillonii)、絨毛蕃龍眼(Pometiatomentosa)、千果欖仁(Terminaliamyriocarpa)等8種植物,印度野牛(Bosgaurusreadei)、蜂猴(Nycticebuscoucangbengaleusis)、孔雀雉(Polyplectronbicalcaratum)、水鹿(Cervusunicolordejeani)和原雞(Gallusgallusspadiceus)等5種動物。

人文景觀

納版河流域自然保護區納版河流域自然保護區

納板河自然保護區該區是、哈尼、拉祜、布朗、彝等各民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衍的搖籃和賴以生存發展的空間,這裡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習慣。悠久的民族歷史、豐富的民族文化、多彩的民族風情,構成了該流域獨特的人文景觀。保護區內有五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總人口5574人(2004年統計)。保護區堅持以保護為中心,保護、科研、示範相結合,區內山林權屬不變,行政區劃不變,居民不搬遷,以實現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為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示範。

保護區的建設

納板河自然保護區建區十三年來,在省環保局、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保護區的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完成了功能區劃和界樁(碑)的埋設,加強了宣傳教育工作,強化了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開展了土地利用規劃,加大了案件查處的力度,自1996年以來已連續十年無森林火災,天然森林覆蓋率由建區時的45.3%提高到現在的67.74%。保護區認真做好本底資源調查的同時,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有一項成果榮獲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二等獎,有三項成果分別榮獲西雙版納州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參與的“中德合作西雙版納熱帶林保護與恢復”研究,深受中外專家的好評。保護區積極倡導社區共管,參與社區發展,在資源保護和社區可持續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被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受到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的聯合表彰

科研信息

納板河保護區2010年度野生動物監測活動於2010年5月24—29日進行,歷時6天,監測組由分管領導袁國林副局長帶隊,曹光宏、李應榮、岩宰列及四名當地村民組成,監測範圍是野生動物集中的核心區和緩衝區,以樣線監測的方式,監測保護區內主要的大中型獸類的活動範圍和規律,樣線為回馬河——老李箐——王寶舊家——白木箐——阿瑪多——南果河電站,總長度28公里,跨越了保護區的緩衝區和核心區。
本次監測活動監測組團結協作,餐風露宿,克服了山高路險、雨濕路滑、蚊蟲叮咬等困難,較圓滿地完成了監測任務,在樣線上共記錄了34處野生動物活動痕跡,其中水鹿12處14隻;印度野牛11處12隻;野豬11處19隻。相對2009年來看,印度野牛活動痕跡有減少的跡象,而野豬活動痕跡明顯增多,此次未記錄到蘇門羚活動痕跡。
在監測過程中,監測組也關注其它野生動物數據的收集,本次監測發現兩種兩棲類動物均為納板河保護區首次記錄,其中一種為紅蹼樹蛙(Rhacophorusrhodopus),另一種為角蟾屬兩棲動物,具體種類尚在鑑定中。

發展前景

1、近期目標(5年):

125973589納版河流域自然保護區

納板河自然保護區建設有序,管理規範。完成江邊管護站的建設,對曼點管理站及曼點社區共建共管示範村進行規劃設計並完成建設;完成科研監測平台、巡護和防火設施等基礎建設,初步建成完整的資源管護體系;強化職工培訓,保護區人員綜合素質在幅度提高;完善社區共管協調機構,完成保護區本底資源的補充調查,掌握保護區的家底;編制完成《納板河保護區社區共管規劃》和《納板河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並分步實施;出台《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2、中長期目標(10年-15年):

社區共管機制進一步完善;完成蚌崗管理站建設,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全面完成保護區信息化建設;科研監測工作有序開展,能自主進行動植物生境研究和自然資源開展利用研究;社區發展與自然保護基本協調,社區村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村民的保護意識進一步加強;生態旅遊具備一定規模,民族文化得到有效開發;生態經濟規模逐步壯大,民族文化和生態旅遊產業效益顯著提高,並成為社區民眾的主要經濟支柱和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後續支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