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頸瓣蹼鷸

紅頸瓣蹼鷸

紅頸瓣蹼鷸(學名:Phalaropus lobatus)為瓣蹼鷸科瓣蹼鷸屬的鳥類。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青海、黑龍江、山東、江蘇、福建、廣東、西藏、海南等地。該物種的原產地在加拿大。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外貌特徵

紅頸瓣蹼鷸紅頸瓣蹼鷸

紅頸瓣蹼鷸雌鳥夏季頭和頸暗灰色,眼上有一白色斑;和喉白色。前頸栗紅色,並向兩則延伸,然後沿頸側向上直到眼後,形成一栗紅色環帶。胸和兩脅灰色,胸以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後脅也為白色,但微沾有暗色。翅下覆羽白色,翅下中覆羽具黑色橫斑。、上背和腰暗灰色,翕側和肩部具金皮黃色縱帶;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以及大的肩羽具棕皮黃色羽緣;翅上大覆羽尖端白色,形成顯著的白色翅帶;初級飛羽黑色,羽軸白色。下背和腰中間暗灰色,腰兩側白色,尾暗灰色。

雄鳥夏季臉、頭頂和胸暗灰褐色,少灰色,眼上白斑較雌鳥大,通常形成一短的白色眼眉。上體較淡褐和具更多的皮黃色羽緣。特別在翕部。前頸帶斑呈銹褐色或棕紅色。

體長量度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25~46克,雌性28~42克;體長雄性180~202毫米,雌性190~206毫米;嘴峰雄性19~22毫米,雌性19~24毫米;翅雄性99~112毫米,雌性95~116毫米;尾雄性43~54毫米;跗跖雌性19~22毫米。

分布範圍

紅頸瓣蹼鷸紅頸瓣蹼鷸

阿富汗,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厄瓜多,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德國,格陵蘭島,香港,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馬來西亞,荷蘭,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占領區,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波蘭,卡達,俄羅斯聯邦,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索馬里,西班牙,蘇丹,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共和國,台灣省,中國,泰國,東帝汶,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葉門

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

紅頸瓣蹼鷸為海洋性類。非繁殖期多在近海的淺水處棲息和活動。也出現在大的內陸湖泊、河流、水庫、沼澤及河口地帶。繁殖期則棲息於北極苔原和森林苔原地帶的內陸淡水湖泊和水塘岸邊及沼澤地上。

群居性

紅頸瓣蹼鷸紅頸瓣蹼鷸

紅頸瓣蹼鷸喜成群,特別是遷徙和越冬期間,常集成大群,有時在它喜歡的湖上,集群多達數萬隻,甚致數十萬隻。善游泳。幾乎總是見到在水面上游泳不息。由於下體羽毛厚密,不透水,其間充滿空氣,因此使它們能很好的飄浮在水面上,身體露出水面部分較多,常在淺水處水面不斷地鏇轉打圈,捕食被激起的浮游生物和昆蟲。

食性

主要以水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無脊椎動物為食。覓食主要在水上。常從水面或露出水面的石頭和植物上啄食。也常通過在水面鏇轉和以嘴叩擊水面的方法捕食。

繁殖習性

繁殖期為6~8月。繁殖於北極苔原和森林苔原地帶的淡水湖泊、水塘岸邊、以及沼澤地上。特別是富有挺水植物蘆葦的湖泊、水塘和沼澤地。通常一雌一雄交配,也有一雌連續與多個雄鳥交配。營巢於湖泊和水塘附近潮濕的草地上或土丘上。通常置巢於草叢或蘆葦叢中,由雌雄親鳥共同營巢。巢甚簡陋粗糙,主要由親鳥在地上踩踏成一深窩,內墊以於草和柳樹葉。窩的大小直徑為8~10厘米,深5~6厘米。

每窩產通常4枚,偶爾少至3枚,多至5~6枚,甚至有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淡黃褐色或赭橄欖色,被有褐色或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7~35×17~22毫米,重5~6克。雌鳥產完卵後即離開繁殖地往南飛走,孵卵和照護幼鳥全由雄鳥承擔,也有部分雌鳥孵卵。孵化期18~20天。雛鳥雌性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行走,大約20天左右即能飛翔。

保育狀況

種群數量

紅頸瓣蹼鷸紅頸瓣蹼鷸

紅頸瓣蹼鷸在中國為稀少的遷徙鳥類,數量不普遍,國外種群較多。

保護等級

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研究發現

遷徙距離遠創紀錄

紅頸瓣蹼鷸是英國最罕見的鳥類之一,2014年1月,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的科學家們使用一種地理定位裝置追蹤了這種紅頸瓣蹼鷸的旅程,發現它行程1.6萬公里的遷徙距離創下了歐洲新的鳥類遷徙記錄。它從蘇格蘭設德蘭群島的費特勒島出發,穿過了大西洋到達美國東海岸,然後穿過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最終到達了秘魯海岸。在太平洋海域越冬之後,它會按照之前的路線返回費特勒島。

這些鳥類遷徙的如此遙遠,研究人員認為食物很可能是主要原因。有趣的是,如果蘇格蘭紅頸瓣蹼鷸確實在太平洋東部過冬,那么它們或許直接受到周期性“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此時太平洋海水會變得更加溫暖,而且浮游生物會大量減少。考慮到未來對這種罕見而且特殊鳥類的保護,這個項目將是至關重要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