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頂清風

紅頂清風

“無棣吳氏”家族是“明清山東仕宦六大家族”之一。 《紅頂清風》說的是“無棣吳氏”(濱州市無棣縣)家族的故事。 “無棣吳氏”家族是清代享譽山東乃至全國的一方望族。

新編歷史評書

紅頂清風》新編歷史評書,這部作品已經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錄製。2012年4月24日,新編歷史評書《紅頂清風》開播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由無棣籍中國建築泰斗、人民大會堂總建築師總設計師張鎛設計)召開,馮鞏李金斗等名家參加中國·無棣吳氏家族文化評書——《紅頂清風》開播新聞發布會高度評價無棣投資製作評書《紅頂清風》,2012年5月11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名家書場”節目向全球播放。
“無棣吳氏”家族是“明清山東仕宦六大家族”之一。
《紅頂清風》說的是“無棣吳氏”(濱州市無棣縣)家族的故事。“無棣吳氏”家族是清代享譽山東乃至全國的一方望族。自順治至宣統260年,經久不衰,被譽為“進士世家”、“尚書門第”。為更好地傳承、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無棣縣組織編輯、出版了40萬字、108篇的《吳式芬家族故事集》,從而為評書的創作提供了最直接、最鮮活的素材。之後,又與劉蘭芳及其創作團隊合作,歷時一年零兩個月,三易其稿,創編完成了78回、40萬字的新編長篇歷史評書《紅頂清風》。評書全面、真實、生動、藝術地再現了“無棣吳氏”家族的歷史面貌和演進歷程。
著名笑星馮鞏在新聞發布會說:“我們今天說無棣吳家,實際上是為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美德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這是我們應該弘揚的。評書是普及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很好的藝術形式,無棣用這樣的形式去展現這樣一個主題,做了一件好事。”
相聲名家李金斗也應邀出席新聞發布會,他說:“曲藝界有這樣一句話——聽書看戲,警示後人,教人學好。評書《紅頂清風》就做到了這一點,同時也展示了無棣縣的文化底蘊,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希望廣大聽眾認真聽一聽,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
作為《紅頂清風》的演播者,劉蘭芳說道:“今天這個新聞發布會,目的是宣傳山東省濱州市的無棣縣,宣傳當地的文化,而宣傳吳氏家族其實是宣傳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明清山東仕宦六大家族”之一

-----中國封泥的最早發現者和研究者 吳式芬(公元1796-1856年年),字子苾,號誦孫,海豐(今無棣)縣人。嘉慶元年丙辰年二月二十四日,生於京師。 金石學家和考古學家。清道光進士,官至內閣學士.。 清代以吳式芬為代表的“海豐吳氏”家族,有“進士世家”、“尚書門第”之稱,清代十朝為宦,榮授“七巡撫八侍郎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之美譽。吳家以“一方望族”著稱齊魯,有進士世家”、“尚書門第之稱。 平生著述有《金石匯目分編》、《陶嘉書屋鐘鼎彝器款識》、《雙虞壺齋日記八種》、《海豐吳氏雙虞壺齋印存》、《<寰宇訪碑錄>校本》、《昭代名人尺牘》、《唐宋元明人摘句》、《綴錦集》、《陶嘉書屋詩賦》等。
在無棣縣城古城的南門裡有一座明清時代的院落,氣勢恢宏,別具一格,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吳家大院。故居建築格局上既具有明清時代官宦府第的宏偉氣勢,又有宦居園林建築藝術情趣之美,實是明清官宦府第古建築藝術中的典型代表。占地7000平方米。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南院始建於建於明英宗正統年間,原為明代戶部尚書王佑之宅弟,由吳氏十三世吏部尚書吳紹詩購置後重新擴建,現明代建築猶存,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南院以"寶硯堂"為主體,"寶硯堂"因吳氏珍藏蘇東坡"雪堂寶硯"得名。北院"尚書第"建於清康熙甲辰年(1664年),門楣上懸"尚書第"橫匾,室內迎門高懸"父子進士"金匾。據專家論證,此故居系明清時期官宦府第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

山海古邑 儒風無棣

無棣縣近年來精心打造文化品牌,中國海瓷藝術文化、吳式芬與無棣古城歷史文化、黃河文化、中國棗鄉高效生態文化、碣石名山與貝殼古堤自然景觀文化、渤海灣黃河三角洲濱海旅遊文化、中國魯北循環經濟與現代企業文化等成為“無棣八大知名文化品牌”,該縣還建成“吳式芬文化及無棣古城文化觀光旅遊創意產業園區”、“中國海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黃河文化高效生態旅遊創意產業園區”、“碣石名山與渤海灣貝殼古堤自然風景名勝區”四大產業園區。
目前,無棣縣有7大類12個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濱州市首批“非遺”名錄,“魯北大鼓”被列入省“非遺”名錄。
登泰山必看貝殼堤島 拜聖人須知吳氏家訓
整理編輯:吳建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