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邊竹

紅邊竹

稈高3~6m,徑2~3cm, 節間相對很細長,節平,節內距離常在5mm以上。

基本信息

簡介

紅邊竹
拉丁文學名:Phyllostachys rubromarginata
別名:囡兒子竹、小囡竹(浙江);觀音竹(廣西)
刺竹超族倭竹族剛竹亞族剛竹屬Phyllostachys
稈高3~6m,徑2~3cm, 節間相對很細長,節平,節內距離常在5mm以上。籜鞘淡綠色,邊緣紫紅色,基部被一圈白色短毛;無籜耳,僅具幾根易脫落之遂毛;籜舌短,微凹,紫紅色,邊緣具細長鬚毛;籜葉綠色,邊緣及頂端紫紅色,直立,矛形至長披針形。葉舌紫紅色。筍期4月下旬。竹材及篾性柔韌,為優良的篾用竹,用於編織籃、筐等生活用品,亦可製作笛子等樂器,筍可食用。
分布:浙江、廣西。

形態特徵

竽高達10米,直徑3.5厘米,幼竿幾無白粉;節間長達35厘米或更長,壁厚4.5—5毫米;竿環微隆起,與籜環同高;籜環最初密生向下的淡黃色細硬毛。籜鞘背面綠色或淡綠色,無斑點或在大筍中有稀疏分散的小斑點,無縱條紋或在竿基部的籜鞘上常有紫色或金黃色寬行條紋,上部的邊緣呈暗紫色,底部密生淡黃色細硬毛,其他部分無毛;無籜耳及鞘口毛;籜舌極短,長不過1毫米,暗紫色,截平或常微凹,由背部生出遠長於籜占本身的暗紫色長毛,邊緣有白色短纖毛;籜片綠紫色,帶狀,基部寬遠狹於籜舌,開展或微外翻,平直。木級小級具1或2葉;葉耳不發達,但有直立的鞘口縫毛,在幼竿上的葉則可見小形的葉耳及略呈放射狀的鞘口縫毛;葉舌微上伸,紫色,邊緣生纖毛;葉柄最初具白色柔毛;葉片披針形,長橢圓形至帶狀長圓形,長6-17厘米,寬1.2—2.2厘米,上表面沿中脈略粗糙,下表面疏生柔毛或近於無毛。花枝呈穗狀,長約5厘米,基部托以4或5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5-6片,無葉耳及鞘口燧毛或僅有少數短小的繼毛,縮小葉微小,披針形至錐狀,每片佛焰苞內有(1)2—4枚假小穗,當為3或4枚時則其中有1或2枚形小而發育不良。小穗具1—4朵小花,常托以苞片1片;小穗軸無毛或有柔毛;穎1或2,有時無;外稃長1.5—2厘米,具柔毛;內稃短於其外稃,亦具柔毛;鱗被長菱形,長約4毫:花葯長8-10厘米;柱頭3,羽毛狀。

用 途

本種竹材篾性較好,宜編織各種器物;筍味也較佳,可供食用。

產地分布

產安徽、浙江、江西、河南、廣西、雲南等省區。模式標本采自廣西蒼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