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鎮雄

1930年後,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游擊隊便在鎮雄縣的羅坎、母享、坡頭等地活動。 1935年秋,“縱隊”派阮俊臣等人到鎮雄組織游擊隊,開闢新的游擊區。 1936年夏,在“縱隊”的宣傳下,鎮雄人民已紛紛組織起來,掀起了抗捐抗稅的鬥爭高潮。

走過“紅色鎮雄”

神奇的紅土地,歷史悠久的鎮雄,曾被稱為“大雄古邦”。鴉片戰爭後,鎮雄人民積極投入反帝、反封建鬥爭。1930年後,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游擊隊便在鎮雄縣的羅坎、母享、坡頭等地活動。紅軍和地下黨組織以及鎮雄老區人民堅持了長期的武裝鬥爭,為壯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後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極大貢獻。

“三多”鎮雄

民國時期的鎮雄,是滇東北著名的封建堡壘。地主階級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權、財權、軍權,對鎮雄人民進行殘酷的壓迫剝削,並強行在鎮雄種植鴉片,致使人民不堪承受沉重的“煙畝罰金”,致使不少人家因種毒、吸毒而家破人亡,田園荒蕪,使鎮雄形成了槍多、煙多、土匪多的混亂局面。加上自然災害頻繁,導致鎮雄經濟凋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人民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

地下地下

由於鎮雄地處川、滇、黔交界處,山大林密,是開展游擊戰爭的好地方。30年代初期,中共四川、貴州、雲南地下黨便在三省交界的鎮雄一帶組織游擊隊,開闢游擊區。
30年代初,川南地下黨員趙斐亞、胡旦元根據地下黨四川省工委的指示,在川南組建革命武裝。這時候的雲南地下黨員楊偉賢與鎮雄羅坎的陳名芬組織游擊隊,活動在川、滇、黔邊境。趙文海(1936年任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支隊長)、周紹先(1936年參加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也在這支游擊隊當中。地下黨員趙斐亞、胡旦元與楊偉賢取得聯繫,將隊伍合併後,在川滇黔邊區開闢游擊區。
1932年,楊偉賢等不斷擴大游擊隊,並於7月21日率部襲擊了趁天災“操縱糧價”的羅坎土豪,開倉救濟饑民,並在當地宣傳革命道理,號召人民參加游擊隊,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消滅剝削制度。
羅坎鎮黨委書記陳豪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現在的鎮雄革命老區羅坎鎮,過去叫做“羅關中學”現在是羅坎中學,在地下黨活動的時期,這裡是掩護鎮、彝、威地下黨支部活動的秘密活動點。該鎮的石頭溝“景莊國小”也是當時的聚集活動點之一。鎮、彝、威地下黨支部1947年還在鎮雄的羅坎成立了“農翻會”,並一直活動到解放。
1933年8月初,楊偉賢等到鎮雄營救范敬章(范敬章是鎮彝威剿匪指揮部營長,曾因楊偉賢聯繫他策動兵變,在率部起義過程中因叛徒告密被捕),游擊隊於8月11日劫獄,大鬧鎮雄城,救出范敬章。
為了在邊區開展武裝鬥爭,1934年5月,畢節地下黨支部負責人林青同繆正元到鎮雄潑機一帶與范敬章取得聯繫,同時召開了貧苦農民座談會,(同年夏天范敬章入黨)按黨組織決定在鎮雄畢節邊界發展游擊隊、開展武裝鬥爭。
此時,鎮雄母享、坡頭一帶農民因不堪土豪劣紳的凌辱,起來反抗,母享串九進步青年胡昆將反抗的農民30餘人組織起來,參加了游擊隊。
烈士後裔、母享游擊隊主要負責人黃華先之子黃訓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上世紀30年代,我父親作為母享游擊隊主要負責人帶領地下黨組織的革命武裝打游擊,的確是“熱血一腔沃故土,英名千秋留汗青。”我父親黃華先是1941年3月遇難的。當時是當地民眾在半夜將其部分殘骸悄悄偷回,草草掩埋在母享上街口汪家營。為了紀念革命先烈,2006年8月,我自己給父親以及與父親一道犧牲的黃福先叔叔修建了“烈士墓”。在母享,還有許多烈士連屍體也沒找到……我們真的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

特別游擊隊

1935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和軍委決定以川滇黔邊境作為發展地區,建立新的蘇區。為實現這一戰略方針,中央決定由徐策、餘澤鴻、戴元懷、夏才曦、鄒風平、徐策(原紅軍三軍團五師政委)、餘澤鴻(原紅軍幹部團上乾隊政委)、戴元懷(原紅軍八軍團民運部長)、夏才曦(曾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鄒風平(中共四川瀘縣中心縣委書記)等組成中共川南特委,由徐策任特委書記,負責長江以南,金沙江以東,包括瀘縣中心縣委工作地區在內的整個區域的地方工作;選派一個幹部連、一個基幹連、一個運輸排、一個衛生班、一個警衛通訊班和幾個修槍工人與川南敘永游擊隊匯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川南遊擊縱隊。(徐策任政委,王逸濤任司令員,餘澤鴻任宣傳部長,劉乾臣(原紅軍新編師師長)任參謀長,曾春鑒(原紅三軍團六師參謀長)任副司令員。)“縱隊”在“特委”領導下,配合主力紅軍作戰。此後,縱隊與紅軍黔北游擊隊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特委更名為中共川滇黔邊區特委。
4月,“縱隊”收編鎮雄茶木艾宗藩部的武裝六七十人,編為一個支隊,由艾宗藩任支隊長,駐守水田寨,以此為據點,在鎮雄花朗壩一帶開闢新的游擊區。7到8月,“縱隊”迴旋鎮雄,先後到達雨河、茶木、坡頭、母享、黑樹、魚洞、潑機、以古、場壩、芒部、木卓、羅坎等鄉鎮,開展宣傳活動,打擊土豪劣紳,開倉濟貧,擊退滇軍阻擊,擴大了“縱隊”在鎮雄的影響。
1935年秋,“縱隊”派阮俊臣等人到鎮雄組織游擊隊,開闢新的游擊區。游擊隊很快便發展到500餘人。年底,與中共貴州省工委取得聯繫。1936年1月,紅軍二、六軍團長征進入貴州,決定以畢節為中心,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2月,建立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成立抗日救國軍,將阮俊臣部編為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阮俊臣任支隊長,歐陽崇庭(紅二、六軍團某團政治部主任)任政委。阮俊臣奉命率部繼續在鎮雄開闢根據地。此後,三支隊以母享、黑樹、魚洞為中心,配合主力紅軍長征在鎮雄、畢節開展游擊戰爭,先後在金銀山伏擊國民黨中央軍九十九師十四團;奔襲孫家鋪,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打擊邊區的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摧毀民團武裝,廣泛開展抗日宣傳。
縣史志辦原工作者劉順和曾經跑遍縣內外採訪過游擊隊和紅軍當年在鎮雄活動的情況。劉順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早在30年代初期,中共四川、貴州、雲南地下黨便在三省交界的鎮雄一帶組織游擊隊,開闢游擊區。影響最大的是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抗日先遣隊合編後,隊伍最多時超過了4600人。他們先後在鎮雄整頓、迴旋,然後激戰以薩,強攻以勒,夜襲大灣,二進母享,三入羅坎,鏖戰花朗壩,伏擊古洞坪,轉戰千餘里,戰鬥數十次,完成了配合主力紅軍長征的任務,並一直堅持鬥爭到1942年4月。沉重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在鎮雄的基層政權。

抗租抗捐掀高潮

1936年夏,在“縱隊”的宣傳下,鎮雄人民已紛紛組織起來,掀起了抗捐抗稅的鬥爭高潮。鎮雄人民“與匪(國民黨政府對‘縱隊’的誣衊,以下同)串連,招納青年,暗自投匪,希以抵抗公務。……甲長等去追問,該民便去向匪控報首人伊,而匪軍聞風,即派人指定一切當務前甲與鄉閭鄰等牽搶,自去年所收人民之款,都在追賠”。
……姜兆欽於7月任三區(鎮雄母享鎮)區長後,撤銷了玉田、耀東兩鄉追收積穀、煙稅不力的鄉長,並率團丁到各鄉催收,還每畝加收煙稅5吊。
為了支持人民抗捐抗稅的鬥爭,“縱隊”於8月30日襲擊母享鎮。此後又進駐花朗壩,襲擊了附近土豪。10月30日,襲擊大灣子,11月初,縱隊在威信黃連壩誘敵深入,伏擊擊退滇軍鎮彝威獨立營及鎮雄、威信民團,擊斃擊傷敵兵多人,俘敵排長以下10餘人,繳獲長短槍30餘支,子彈2000餘發,大洋1000多塊。11月11日,再次襲擊母享鎮,攻克三區區公所,繳獲長短槍40餘支,大洋7000餘元,打擊了大灣、母享區、鄉鎮長和土豪劣紳。“縱隊”在花朗壩、大灣和母享街上召開民眾大會,廣泛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救國的政策,號召當地各族人民團結起來,打土豪,分田地,抗租抗稅。此後,鎮雄抗煙稅、積穀的鬥爭掀起高潮,連省禁菸局也稱,鎮雄各區所欠煙稅,“為數之巨,不獨為全省之冠,實屬嚇人所聞”。
接著,“縱隊”和三支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抗日先遣隊,號召邊區愛國同胞聯合起來,共同抗日,為國家民族的生存而鬥爭。此後,“先遣隊”轉戰鎮雄,先後攻克以勒地霸陳家岩洞,擊斃自民國初年來一直在當地作惡的地霸陳明發。又在母享古洞坪伏擊擊退滇軍鎮彝威獨立營的進攻。
正當“先遣隊”在“特委”的領導下在鎮雄進一步開闢革命根據地之際,蔣介石發起對游擊隊的第二次“三省會剿”。緊接著,“先遣隊”在根據地人民的支持下,開展了反“圍剿”的鬥爭。
坪上鄉黨委書記陳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鄉的紅岩,是鎮雄貧困的村組之一。曾經是紅軍游擊隊活動的中心,也就是根據地的中心。當時的游擊隊第四大隊就是在這裡舉行會議、進行整編的。在這裡,游擊隊根據原抗日救國三支隊的規定,制定了相關的制度和紀律,游擊隊得到廣大民眾的大力支持,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當時以紅岩為中心的“鎮雄西南片區游擊區”覆蓋了坪上、以古、安爾、場壩、花山、五德、牛場等鄉鎮。
1937年,原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四大隊以坪上紅岩為根據地,在坪上、以古、場壩、花山和五德、牛場等鄉鎮開闢游擊區,先後襲擊彝良油房溝土豪潘保董、鎮雄豆戛寨土豪隴小官(隴吉昌),攻克了不聽勸告、誓與游擊隊為敵的鎮雄八區區長黃樹賢碉樓和赫章可樂區公所——水營頭,並將當地土豪的糧食、豬肉、衣服、大洋、銅元等大量浮財分給民眾。
1936年到1941年,隊伍經歷了從“縱隊到先遣隊到游擊隊”,從“地下到公開到游擊”,從“廣泛的宣傳活動到武裝鬥爭到投入抗日洪流到反圍剿鬥爭”等不凡的穿越,直到解放前夕,走過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隊伍最多時,已超過4600人;壯烈時,幾乎全部犧牲……
昭通鎮雄母享游擊隊、雲南遊擊支隊,先後在鎮雄、畢節、川南、威信一帶,堅持鬥爭長達12年之久,他們主動引敵進攻,牽制了敵軍10多萬兵力對中央紅軍的追擊,有力地策應了主力紅軍北上成功。
坡頭鎮黨委書記陳霖站在“雞鳴三省”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裡是鎮雄縣坡頭鎮鎮政府所在地,這裡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雞鳴三省”。在我後面幾十米就是鎮政府辦公樓。在我的左前方不遠的地方就是當年紅軍五軍團到赤水河上游碧素渡口擊退民團阻擊,強渡赤水河的地方。——長征途中,我們坡頭的王清銘等人參加了紅軍。王清銘後來還擔任過團長、幹部部長、師政委等職務。當時,鎮雄有30多人參加了紅軍。

一渡赤水

1935年2月7日,中央和軍委決定到鎮雄集中、休息和縮編,並命令紅五軍團為右翼隊,8日經坡頭到以勒一帶宿營。8日清晨,五軍團從威信水田寨出發,到赤水河上游碧素渡口擊退民團阻擊,強渡赤水河。下午4時許,紅軍先頭部隊經過坡頭到達槲煙林,與滇軍鎮雄獨立營宗連遭遇,將敵擊潰,為消滅逃入槲煙林碉樓中的敵人,雙槍手紅軍戰士彭吉新等5人光榮犧牲。由於滇軍安旅已進駐離黨中央及軍委駐地院子僅40里的鎮雄大灣子一帶,8日晚,中央及軍委改變到鎮雄集中的計畫,9日,五軍團退回水田寨。
在鎮雄革命老區參加紅軍的已故老紅軍魯才能之女魯長征在記者採訪時說,鎮雄革命老區在上世紀30年代,紅軍長征期間,紅軍曾兩段時間在鎮雄戰鬥和開展活動,播下了許多革命的種子。同時也有許多民眾參加紅軍,我父親是1936年3月在鎮雄以薩溝參加紅軍的。長征過後,又奔赴抗日前線。1940年回延安後,任第四師司務長、糧秣管理員、教導隊營副等職務。1955年退休回鄉。屬於鎮雄離休的老紅軍之一,生前曾給我們講述過許多紅軍長征的動人故事。

二渡赤水

在縣城東北約70公里的大灣鎮的老場坳口,是紅軍五、九軍團與滇軍作戰的戰鬥遺址。1935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軍委決定回師東進,二渡赤水,為了擺脫駐鎮雄一帶滇軍的側擊和川軍的尾追,迷惑敵人,爭取渡河良機,中央軍委決定五軍團主力、九軍團一個團於11日佯動鎮雄。在執行任務時,大造進攻鎮雄縣城輿論,使滇軍感覺紅軍主力將進攻鎮雄。11日,紅五、紅九軍團由威信石坎子進入鎮雄花朗壩、大灣子一帶。下午4時許,先頭部隊在大灣子北面約1公里處的老場坳口與滇軍五旅遭遇,戰鬥約一小時後,紅軍在密林和濃霧的掩護下,撤退到水牛山一帶,第二天退回石坎子。滇軍聽到紅軍將進攻鎮雄,迅速退守鎮雄,一時,川、滇、黔的軍閥均認為紅軍將奪取鎮雄,而紅軍卻迅速二渡赤水,取得了輝煌的遵義大捷。
從1935年2月開始,紅軍一方面軍長征經過了鎮雄的106個村寨。紅軍在鎮雄留下了:“兜圈子——穿敵陣殺敵";“破天險——奇襲廣德關;出奇兵——激戰哲莊壩”等驚險傳奇的動人故事。

烏蒙迴旋戰

鎮雄革命老區老促會會長王必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飽覽紅軍長征過雲南排兵布陣“烏蒙山迴旋戰”革命老區古戰場風韻,緬懷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信步長征,揮毫指點江山留下了“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的史詩崢嶸……著名的“烏蒙迴旋戰”主戰場就在鎮雄的巴溜。”
1936年2月初,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王震等率領紅二方面軍二、六軍團,先後在貴州黔西、大定、畢節和鎮雄的黑樹莊等地組織地方游擊隊,開展武裝鬥爭,擴大紅軍隊伍。當紅軍轟轟烈烈地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時,2月18日國民黨派出樊松甫、郭汝棟、李覺、萬耀煌、郝夢齡等5個縱隊的11個師、1個旅窮追紅二、六軍團,同時調川軍、滇軍“堵剿”,企圖將紅軍在黔西、大定、畢節一口吞掉。
對此,紅軍於2月27日撤出畢節,待機轉移去安順,紅軍行至媽姑、回水塘一帶時,被國民黨三縱隊截斷道路,紅軍便立即改變行動計畫,向彝良奎香方向前進,於是紅軍便與敵人展開了長達23天的烏蒙山中迴旋戰。
3月6日至10日,紅軍在赫章以則河等地伏擊了敵人樊松甫的28師,巧妙地將敵人向西調出以後,紅二軍團的一千多人經林口、石坎進入鎮雄花山、放馬壩一帶。紅二團的另一部分卻從奎香寸田壩一帶出發,經林口、花山、放馬壩,來到阿佐一帶。
——高而美,險而絕,刻下了歷史遺蹟的南天門令人神往......
這裡地勢特高,真有登上天庭的感覺;這裡天生險峻,風景誘人,似乎令人忘記了凡塵;這裡有一座石山,形象不凡、雄偉蒼勁,就像留了長鬍子的賀龍將軍。這與賀龍將軍“南天門”下點兵的故事,成了完美的結合。
南天門,是牛場至八卡的通道,這裡不僅有奇山、奇樹、奇石、雲海等仙境般的誘惑,更重要的是有“南天門”下點兵的故事帶來了更多的神秘和嚮往......
奪取昭通第一關——
紅軍二軍團戰鬥過的廣德關,在鎮雄縣牛場鎮的和平村,位於縣城西面93公里處。廣德關可謂高、險、奇。他,北依百丈懸崖,南臨千尺深壑,東靠險峻的黃泥坡,西面雄視石筍溝,溝兩側奇峰挺拔,絕壁千尺,雄險奇峭,史稱昭通進入鎮雄的第一險關。1936年3月,紅二、六軍團長征進入鎮雄,鎮雄國民黨政府調集民團數百人在廣德關修築工事,憑藉天險扼守。9日晚,紅軍二軍團先頭部隊借夜色掩護,進入石筍溝,並隱蔽於廣德關下叢林中。這時,民團還認為紅軍即使要來,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到達。10日黎明,敵人還在睡夢中,敵哨兵也在垛口內無精打采地打瞌睡,當紅軍戰士猛然從哨兵面前出現時,敵哨兵還迷迷糊糊地問:“你們見到紅軍沒有?”戰士們端槍瞄準哨兵高聲答道:“我們就是紅軍!”接著,紅軍從廣德關下衝殺上來,民團哨兵被嚇得呆若木雞,直達羅嗦,來不及放槍報警,就當了俘虜。還在酣睡的指揮官安問石、安紹卿等被喊殺聲嚇得魂不附體,連滾帶爬地抱頭鼠竄......有的敵兵連刀槍都顧不及帶上,便逃命而去。
當時,曾親身參加防守廣德關的夏倫舉、劉先培等人回憶說,紅軍像天兵一樣來得突然,又不知有多少人,一聽槍響,民團就被嚇得像裹草帘子一樣不顧命的跑,總指揮安問石一聽衝殺,翻身下床就跑,鞋子都跑落在包穀山。就在安問石翻身下床時,勤務兵將他的衣服、被蓋抱來塞進背篼,背起就跑。跑過包穀山、翻桶山,直到魯坤,見紅軍沒有追過來才停下。這時,背篼里竟然有貓叫的聲音,打開被蓋一看,原來是萬富考家的貓睡在安問石床上,紅軍衝過來時,慌亂中的勤務兵不小心將被蓋連貓捲起,背著跑了也不知道。所以,在牛場還流傳著《民團夢碎,“貓受困”》的故事。
擊退民團,紅軍一舉奪取廣德關,打通了進入鎮雄的通道。
場壩鎮黨委書記鄒澤源指著賀龍指揮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是紅軍激戰哲莊壩時,在鎮雄縣場壩鎮巴溜村設定的賀龍指揮部。在這裡,賀龍成功地指揮了烏蒙山迴旋戰鬥中場面最大、鏖戰最激的一次戰役……
1936年3月11日,紅二軍團進入到鎮雄的以薩溝、巴溜一帶,俘得敵人逃兵,得知國民黨中央軍萬耀煌縱隊主力十三師將於12日經過赫章哲莊壩到鎮雄截擊紅軍。當晚,紅二軍團領導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等在以薩溝作出決定,在哲莊壩伏擊敵人。次日,紅軍第四、六兩師到哲莊壩伏擊敵人,紅軍指揮部設定在場壩的巴溜村三合頭。這次戰鬥,從激烈的鏖戰,到我軍取勝,紅軍殲敵一部,繳獲輕重機槍7挺,長短槍數百支,敵縱隊司令萬耀煌險些被俘。
我紅軍十八團政委余秋里左臂負傷(後來,成了獨臂將軍)。
以古鎮鎮長余德良接受記者採訪時,指著安爾洞紅軍烈士紀念碑說,這是以古鎮的安爾洞紅軍烈士紀念碑。1936年3月,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安耳洞時,敵人派飛機轟炸,隱蔽於丫口竹林中的5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被當地民眾安葬於黃家田。不幾天,兩名因病掉隊的紅軍戰士又被土匪殺害後拋進魚兒灣溶洞中,1969年改葬在這裡。在安爾犧牲的就有7位紅軍烈士。
1936年3月,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鎮雄126個村寨,在鎮雄一帶開展著名的“烏蒙迴旋戰”,將圍追堵截之敵調到鎮雄等地,最後從鎮雄安爾以西、赫章財神以北採取“敵進我退”的戰略戰術,打開缺口,迅速南下,跳出包圍圈。於3月28日勝利到達南北盤江之間,結束了轉戰千里的“烏蒙迴旋戰”
走過鎮雄,老區的紅色故事傳奇動人;走過鎮雄,老區的崢嶸史詩令人難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