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

紅色資源

“紅色資源”,也就是革命時期留下的革命遺址、革命文物、還有革命人物的精神等珍貴資源。民眾可以通過參觀這些“紅色資源”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以參觀“紅色資源”為目的的旅遊稱為紅色旅遊。

簡介

紅色資源紅色資源

中國各類“紅色資源”基地,真實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和豐功偉績。這些基地,具有豐富的政治、思想、歷史和文化內涵,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影響力。

紅色資源作為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的記錄,無論歲月如何更替,無論任務如何轉換,無論條件如何變化,始終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奮發圖強的巨大精神動力,始終是激勵革命軍人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強大精神支柱。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運用紅色資源搞好優良傳統教育。胡錦濤同志多次到西柏坡、韶山、瑞金等革命聖地學習考察,強調必須堅持不懈地學習中國革命史,進一步從歷史和現實的比較中加深對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增強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我們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光榮革命傳統。

紅色資源作為一種承載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鬥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資源,蘊涵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展現了革命先輩的高尚品德,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國人民捍衛民族獨立、國家尊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世界觀、人

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鮮活教材。

包含內容

紅色資源多樣,有物質的、信息的和精神的。

物質的,如革命舊址、遺蹟、文物等;

信息的,如文獻、影像、歌曲、標語等;

精神的,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存在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中央《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存在著制約紅色資源建設健康發展的因素:

一是保護形勢嚴峻。眾多革命遺址年久失修,自然和人為損毀十分嚴重;大量革命文物散落民間,處於無保護、無管理的狀態,有的省保存不善或已損毀的革命遺址甚至占到了總數的40%。

二是過度開發與缺乏利用的現象並存。有的地方大興土木,熱衷修建各種人造景觀,破壞了革命遺址的整體風貌;有的地方紀念館規模宏大,配有大型的聲光電演示,但對紅色資源內涵的深度挖掘不夠;而大多數處於貧困地區的紅色資源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經費短缺,基礎設施和綜合配套服務設施十分落後。

三是管理體制不順。一些紅色資源景區分別由宣傳、民政、文物、旅遊等部門多頭管理,條塊分割,難以有效整合資源;有的地方雖然建立協調工作機制,但運行不暢,或政出多門,互相爭利,或遇事推諉,管理缺失。

教育意義

紅色資源有利於拓展教育載體。紅色資源的載體多樣,這就讓教育者在施教時能夠根據不同載體特點進行選擇,以適應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如製作聲情並茂的多媒體影像、課件;展示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珍貴文物;演示情景交融的感人細節;模擬激人奮進的歷史片斷等。讓教育者可以從感性與理性、內容與形式、講授與體驗並重的原則出發,將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進文化、豐富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融入教育教學實踐之中,並體現出直觀、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等教育特點,使歷史轉化為課程、史料轉化為教材、現場轉化為課堂,較好地實現知、信、行相統一。

紅色資源有利於創新教育方式。紅色資源多樣的載體特徵不僅可以堅持和完善課堂講授式教學,讓案例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與其相互配合,使教育對象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豐富的內容。而且,可以將情景模擬、實物展示、現場體驗、社會實踐等教學方法結合起來,綜合運用語言文字、音樂影像、實物實景等作為教學媒介,突出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參與體驗和現場感悟的優勢,把“看、聽、思、悟、行”融為一體,引導他們親身去感受、主動去思考,使受教育者多層次、全方位地受到感染和衝擊,從而構建出寓教於思、寓教於悟、寓教於行的新型教育模式。

紅色資源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鮮活教材。紅色資源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不懈追求,飽含了對祖國的濃烈摯愛之情,體現了高尚的品德和偉大的情操,是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鮮活教材。紅色資源作為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取得革命勝利、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過程中形成的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革命傳統,是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鮮活教材。紅色資源作為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思想,更是黨員領導幹部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的鮮活教材。

大學生教育

大學生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偉大的民族精神得以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出來,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不屈不撓的奮鬥歷史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養分,從革命英烈的豐功偉績中感到強烈的精神震撼,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中獲得深刻的精神啟迪,從而幫助大學生認識祖國的現在,堅信祖國的未來,明確應以國家利益為重,自強不息,努力奮鬥,使大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利用在校期間的寶貴時間和良好的學習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多種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建設祖國、造福人民、振興中華貢獻力量。

儘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校內的主題活動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較有效的手段,但往往採用說教灌輸的形式,過於嚴肅、沉重,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了曉之以理,卻難以動之以情,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撫今追昔添感受,對比之下出真知”,通過對教育基地的參觀,對於處於高校狹窄生活環境的大學生來說,既富有新鮮感和吸引力,又能使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經受鍛鍊,幫助他們了解中國共產黨為拯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解放,英勇奮鬥,不屈不撓的鬥爭史,學習革命先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德,帶給大學生無數的遐思和啟迪,從而增強教育效果。

不足之處

宣傳教育是“紅色旅遊”基地發揮作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在鞏固陣地宣傳的基礎上,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在全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從目前來看,教育基地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思想觀念保守,缺乏主動深入高校校園的意識等問題,造成教育基地不同程度的困境。而大學生對中國革命歷史、烈士先輩越來越陌生,“紅色資源”大有淡出大學生視線的趨勢。因此,“紅色資源”基地應該主動出擊,與學校積極聯繫,開闢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社會課堂,避免使“紅色旅遊”基地面臨喪失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功能的危險。

由於“紅色資源”基地在展覽方式上存在枯燥、生硬的地方,正在失去眾多的青年人資源。圖片、文字、實物,加上雕塑、畫像,是“紅色資源”基地除了場館、建築之外最普遍的展示物。很多圖片和文字過於晦澀,更因年代久遠而與當代大學生的欣賞習慣相去甚遠。在展覽形式上,往往是櫥窗加鏡框,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缺乏內在的感染力和外在的吸引力。因此,應該讓“紅色資源”基地“動起來”,寓教於樂,讓思想教育更加深入,更容易接受,從而使大學生對“紅色資源”基地產生認同感。

大學生這一社會群體具有文化層次高、思想活躍、關注政治等優點,他們對自我、對社會均有了自己獨立的認識,不再輕易苟同他人見解,隨著說服教育次數的增加和程度的增強,學生會產生牴觸情緒。這些新特徵,要求高校在進行思想教育時,必須在教育內容、方式上充分體現高等教育特色。學校除了結合課本加大宣傳之外,還應該有計畫地組織大學生參觀“紅色資源”基地,身臨其境的感受所學的知識,增強所受教育的感性認識,使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信念。

改善發揮

首先,“紅色資源”基地應主動出擊,提高品位,增強吸引力。在硬體建設方面,“紅色資源”基地應該營造整體空間意境和莊重、肅穆、壯烈的紀念性氛圍。建築設計應莊重而富有時代感,各建築單體的風格要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取得良好的景觀效果。使大學生在旅遊中自然地接受教育,使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更加突出,讓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在軟體建設方面,“紅色資源”基地應該在挖掘精神內涵上下功夫。只有主題準確,才能緊密聯繫實際,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進行詮釋和展示,給大學生以知識的普及、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激勵和思想的啟迪。同時,“紅色資源”基地應採用實物、照片、圖表、模型、雕塑、全景畫等形式,運用聲、光、電等手段,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應提高講解員隊伍素質、豐富講解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編寫解說詞,提高講解內容的品位及文化內涵。

同時,“紅色資源”基地應加大宣傳力度。時代在發展,大學生的思想也日趨活躍,“紅色資源”基地應該積極拓展發展空間,變“看門守攤”、“坐等上門”,為“開門迎客”、“出門請客”,組織具有一定特色和規模的精品展覽,到大學校園中巡迴展出,使“紅色資源”基地“冷清”的局面得以改變。同時,隨著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不斷有新景觀、新事物、新典型湧現,應該及時發現、精心培育,將其納入“紅色資源”基地範圍,運用大眾傳媒和其它方式,加大宣傳介紹教育基地的力度。

其次,高校自身應提高對紅色教育的重視程度,精心組織、策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高校要把組織大學生參觀“紅色資源”基地引入學校德育工作計畫,保證學校的理論講授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現代媒介的特長,播放“紅色資源”基地的資料,以生動活潑的畫面語言來表達需要傳授的內容。同時,高校應與“紅色資源”基地形成良性互動,結合重大節日或紀念日,邀請基地到學校進行專題展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在參觀“紅色資源”基地的過程中,應改變那種“有組織的來,無紀律的看,沒收穫的走”的參觀形式。要精心組織,做到既有知識性又能激發大學生的參觀欲望,從而加深大學生的印象,達到參觀的預期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