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小上海

紅色小上海

“紅色小上海”是指作為中央蘇區的經濟文化中心——福建·長汀; 長汀(又名汀州),位於福建西部,武夷山脈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為閩粵贛三省的古道樞紐和邊陲要衝,被稱福建西大門。 長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和國搖籃、中央蘇區源頭、中央紅軍長征第一個出發地,是中國著名革命聖地,是名揚中外的世界客家聖地、客家首府、客家大本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西部名城。 長汀是中國21個革命聖地之一,是共和國最不應該忘記的中國革命聖地。長汀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軍故鄉、紅色土地、紅旗不倒的地方,對早期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 長汀城自盛唐到清末,均為州、郡、路、府的治所,明清兩代汀州府管轄長汀、寧化、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八縣。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中央蘇區的發祥地,是早期毛澤東思想的發祥地,是中國革命第二個轉折點,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區,是中央蘇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

歷史意義

在長江入海口有一座城市,它叫 上海(簡稱“滬”或“申”)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中國的經濟、交通、科技、工業、金融、貿易、會展和航運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但是你能想到嗎?在福建的西部有一座城市它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被共產黨人稱作 紅色小上海 ”,它就是當時的 汀州 如今的 福建省長汀縣

紅色第一市

中共汀州市委、汀州市蘇維埃政府

 中共汀州市委、市蘇維埃政府舊址——汀州如意宮  中共汀州市委、市蘇維埃政府舊址——汀州如意宮

汀州市是中國共產黨人親自創立設立的第一座設市城市,是中央蘇區唯一的設市城市,也是福建省第一個設市城市,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城市及中央蘇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和福建蘇區的首府、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當年國家八部委及中共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等省級機關均設在汀州市,享有 “紅色中華第一市”之盛名。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開展過偉大的革命實踐活動,瞿秋白等先烈在此捐軀。中國革命的第一次軍容軍威在這裡整肅,第一塊津貼銀餉在這裡籌發,第一頂紅軍斗笠在這裡編制,第一批軍需物資在這裡生產,第一所紅色醫院在這裡創立,第一家金融工商在這裡運轉,第一波郵電信息在這裡開通,第一條外聯命脈在這裡迎護,第一脈革命火種在這裡燎原,第一抹雲後曙光在這裡升騰,紅軍開闢閩西革命根據地的第一仗-長嶺寨戰鬥在這裡打響,中央蘇區的第一支赤衛隊在這裡建立,中央蘇區的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在這裡誕生……

汀州市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創建作出了重大貢獻。當時,汀州市有汀江舟楫之便,雖遭敵人封鎖,汀州人民不懼生命危險,挺身為紅軍運鹽運藥,紅軍第一部電台就是從白區運到汀州的。蘇區的汀州城、水東街、十字街商肆毗連,商業之盛為閩西之冠。手工玉扣紙、毛邊紙,菸葉、米、豆、木材,在商人的疏通下,仍能偷運廣東,潮汕出產或其他城市的百貨、棉布、海味、藥材也能在夜半或天曙前肩挑來汀州。紅軍第一套軍裝是在汀州趕製的;紅軍的斗笠是毛澤東同志在汀設計編制的;紅軍的布告、報刊宣傳品,許多是在汀州印刷的;蘇區最早的鈔票、郵票是汀州人黃亞光同志繪製設計的;第一所紅軍醫院是傅連暲同志負責籌建的。工農銀行在汀州城,銀行里金塔、銀塔的展出,成為蘇區金融史上光輝的一頁。

入閩第一仗

紅軍開闢閩西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槍——長嶺寨戰鬥:

長嶺寨戰役紀念碑 長嶺寨戰役紀念碑

1929年1月,由毛澤東、朱德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從井岡山出發,向贛南、閩西挺進。3月中旬,紅軍由長汀縣四都鄉入閩,在距縣城8公里的長嶺寨消滅了國民黨軍郭風嗚旅,擊斃了旅長郭風鳴,取得了紅四軍入閩第一仗的偉大勝利,解放了長汀城。並於1932年3月在這裡成立了蘇區福建省委、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和福建省軍區。

第一所醫院

中央紅軍第一所紅色醫院——福音醫院:

福音醫院 福音醫院

第一所紅軍醫院是傅連暲同志負責籌建的;1925年,在“五卅”反帝怒潮衝擊下,汀州“福音醫院”的英國院長、醫生、護士們紛紛逃離回國,經全院推選由傅連璋接任院長。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的紅四軍來到長汀後,傅連璋帶領廣大醫生員工積極為紅軍治傷醫病,毛澤東、徐特立、陳賡等領導同志也在這裡接受過治療。為了革命和戰鬥的需要,傅連璋按照黨的要求在這裡創辦了“中央紅色護士學校”和“中央紅色醫務學校”,為紅軍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在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實行嚴密封鎖、藥物採購極為困難的日子裡,傅連璋利用教會醫院的名義,千方百計為紅軍解決缺醫少藥問題。1933年初,福音醫院遷往江西瑞金,更名為“中央紅色醫院”,傅連璋任院長。但實質上,長汀的福音醫院是中央紅色醫院的前身,早已成為“紅色醫院”了。

統一軍裝

紅軍的第一套軍裝在這裡縫製:

紅軍第一套軍裝 紅軍第一套軍裝

由於紅四軍自創建以來,長期處於戰爭環境之中,無法大量生產軍服,只能穿繳獲的白軍軍服和沿途打土豪繳獲的衣服,有穿工人、農民服裝的,甚至有穿土豪的長袍馬褂,導致部隊服裝各式各樣,著裝相當混亂,且大部分戰士的軍服已很破舊,為了便於作戰和管理,統一部隊服裝就顯得十分必要了。毛澤東在部隊整編完成後曾說:“部隊是煥然了,但還沒有一新啊!”

當時閩粵邊重鎮長汀縣城人稱“小上海”,有汀江直達開埠通商的大城市汕頭,縣城人口約兩萬人,物產豐富,商賈雲集,手工作坊遍布城鄉,經濟基礎好。紅軍解放長汀後,沒收了十餘家反動豪紳的財產,並向資本在1000元(約今12萬元)以上的商人籌借軍餉,共籌集了5萬大洋(約今600萬元)。給養不成問題,士氣十分振奮。以毛澤東為首的紅四軍前委決定給每位戰士發4塊大洋的軍餉和一頂斗笠。更重要的是,紅軍接收了土著軍閥郭鳳鳴創辦的一個軍服廠,該廠有12台縫紉機和一批布匹。

毛澤東決定利用這筆軍餉和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趕製4000套紅軍軍裝。長汀地下工會協助紅四軍後勤部購置布匹。為了購得足夠的優質布料,紅四軍軍需處領導楊至成找到許多布店老闆交涉,由於紅軍實行買賣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很樂意為紅軍籌集軍需物資。當時商店沒有灰布,軍需處就與染布坊聯繫,幫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後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原郭鳳鳴的軍服裝廠組織起來,在縣城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即後來的中華蘇維埃被服廠)。主要生產軍帽、軍服、米袋、綁腿、乾糧袋、子彈袋、被單、夾被、毛巾、襪子、背包以及紅領章、紅布帽徽等當時急需的軍需品。由於時間緊,數量多,工人少,機器不夠用,被服廠實行兩班倒,每班8小時,日夜加班趕製。當時共有20多個裁縫師傅、12台縫紉機。軍需處找到20多家私營服裝店老闆洽談,委託他們幫助加工軍服。軍需處參照當時蘇聯紅軍軍服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初步設計出具有紅色特色的軍服,再由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親自審定,最終確定:新軍服為灰藍色(深灰色)布質;帽子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寧帽),上綴一顆布質紅五星帽徽;上衣為中山裝式,開襟,衣前和衣側有4個口袋,領口佩綴紅領章,領子上繡一圈黑邊;褲子為普通樣式,配綁腿。陳毅用詩一般的語言對軍服的灰藍色做了說明:“灰藍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遼闊的大地。”

紅軍軍服是美的,穿在男戰士身上顯得格外威武英俊,而穿在女戰士身上則又顯得英姿颯爽。但它不僅僅只有美的風采,還有付諸戰爭的實用價值:紅五星、紅領章的配飾,顯示軍威、軍容,鼓舞士氣;灰藍色的布質便於隱蔽和自我保護;綁腿讓戰士機動靈活,身手利索,便於禦寒、行軍和作戰。由於此時恰逢列寧逝世5周年,為了緬懷列寧的豐功偉績,紅四軍前委決定將4000多套灰色軍衣的紅領章都綴上黑邊,表示悼念革命領袖。這是紅軍史上唯一的紅領章上綴有黑邊的軍裝。

在軍需處的積極努力下,紅四軍終於首次配發了統一制式的一套灰軍服:從軍長到士兵每人領到了一套灰軍服、一頂軍帽、一隻挎包、一副綁腿以及兩雙“陳嘉庚膠鞋”。紅四軍官兵穿上綴有紅領章的灰色軍服,戴上綴有紅五星的軍帽,整齊劃一,軍容煥然一新,士氣大增,軍威莊嚴。紅軍官兵歡天喜地,許多官兵還上街洗了澡、理了發。他們在長汀縣城南寨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的檢閱。

這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範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紅四軍換上新軍裝後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也陸續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1932年以後,各地紅軍著裝的軍服基本上趨向一致。上衣為灰色中山裝;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軍上衣是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一副紅布領章;下裝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

由於長汀物產豐富,種棉花的農戶不少,後來紅軍在長汀建立了第一家中華織布廠。這家紅軍織布廠和中華蘇維埃被服廠一起,為紅軍和後來在瑞金的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提供了大量軍裝和軍用棉被。

發放軍餉

紅軍自創建以來在長汀第一次發放軍餉:

1929年3月1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取得了入閩第一仗的偉大勝利,一舉解放了汀州古城。極度困難的紅軍隊伍,來到汀州,得到暫時棲息。為了壯大紅軍隊伍,當務之急是要立即籌款補給軍餉。

毛澤東和前委們經過認真討論研究,統籌考慮各方面問題,對籌集來的5萬元軍餉,決定做四個方面的安排:

一是為了幫助上海黨中央解決經費緊缺的燃眉之急,決定從籌集來的軍餉中,拿出大部分支援黨中央。當時長汀郵局有一位中共地下黨員名叫羅旭東,通過他郵匯給上海黨中央3萬元;

二是江西瑞金大柏地戰鬥時,使當地老百姓受到一些損失。決定拿出500元,派紅四軍幹部宋裕和前往瑞金大柏地,賠償給在戰鬥中受損失的民眾;

三是為了解決戰士們理髮和購買毛巾、牙刷、肥皂等生活日用品,紅四軍第一次為指戰員發放軍餉,決定每人發4元零用錢,官長、士兵、俘虜兵一律平等;

四是決定在長汀趕製4000套軍衣和軍帽、綁腿,紅四軍指戰員每人一套。

軍團建制

紅軍第一個軍團建制—— 紅一軍團在長汀成立:

紅一軍團,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之一。 1930年6月19日,紅四軍與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地方武裝在 汀州 整編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不久改稱紅一軍團。

汀州整編

在閩西蘇區土地革命深入發展的大好形勢下,毛澤東率領紅四軍於1930年6月上旬從江西尋烏第三次入閩,經武平、上杭、抵達長汀縣的南陽(今屬上杭)。毛澤東在南陽“龍田書院”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中共閩西特委聯席會議。會上總結了閩西的分田經驗,通過了《富農問題》和《流氓問題》兩個決議。中旬,會議移到汀州城召開,稱為“汀州會議”。

汀州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由塗振農傳達1930年5月,黨中央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的有關決議和由李立三起草,以黨中央政治局通過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決議案,以及黨中央關於整編紅軍的命令。

為了適應游擊戰爭的需要,紅四軍在長汀進行了整編,把原來團的建制改為縱隊,全軍設3個縱隊,共有3000多人,1700多支槍。紅二十八團編為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黨代表陳毅(兼);特務營、獨立營合編為第二縱,隊司令員胡少海,黨代表代表張痕秋;紅三十一團編為第三縱隊,司令員伍中豪,黨代表蔡協民。每個縱隊下設2個支隊,每個支隊下設3個大隊。在分兵游擊時,“以縱隊為單位分開出去,然後再分小支,分開與集中,都很便利”,充分發揮了紅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汀州會議決定,紅四軍與閩西、贛南的主力紅軍進行混合整編,即以紅四軍、紅十二軍、紅三軍為基礎,整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不久改為紅一軍團)。紅一軍團轄紅四軍、紅三軍、紅十二軍、紅二十軍。毛澤東任軍團政委、朱德任軍團長、楊岳彬(後叛變)任政治部主任、朱雲卿任參謀長。

在汀州會議期間,還決定成立全國各根據地紅軍的統一領導機關—— 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為毛澤東,委員有朱德、曾山、鄧子恢、黃公略、彭德懷、林彪、彭清泉、伍中豪、譚震林、陳毅、段月泉、方誌敏、邵式平等。

6月19日,在汀州的南寨廣場召開大會,正式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毛澤東、朱德分別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從此蘇區的紅軍得到壯大,軍威大震,從打游擊戰轉入打運動戰了。

23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軍團從汀州向南昌、長沙進軍。途中毛澤東寫下《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的光輝詩篇,頌揚規模巨大的紅軍與工農運動。

縣級紅色政權

中央蘇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

1929年3月,紅軍入長汀,建長汀縣革命委員會,為閩西、贛南第一個紅色縣組政權,蘇維埃政府於塗坊,屬閩西蘇維埃政府。長汀縣革命委員會就設在雲驤閣,下設軍事部、土地部、財政部、內務部、宣傳部和婦女部。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迅速組織和建立工農武裝,實行赤色割據,動員青壯年參加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發布政綱,廢除一切稅負;幫助紅軍籌集軍餉;加快發展農協、工會組織,壯大工農力量。全縣的革命鬥爭如火如荼,形勢一片大好。長汀縣革命委員會開創了工農紅軍在閩西、贛南開展游擊戰爭的新局面,為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重大實踐。

長汀縣委革命舊址 長汀縣委革命舊址

1929年3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首次入閩解放了汀州古城,並在雲驤閣召開了長汀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布成立了“長汀縣革命委員會”,這是閩西、贛南中央蘇區誕生的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開創了紅色革命嶄新的格局。會議選舉產生了有紅軍代表、工人、民眾代表六人組成的委員會委員。

雲驤閣始建於唐大曆年間,從宋代起闢為風景區。初名為“清陰”,意為樹木蔭翳,環境清幽。後來有人嫌這名稱太陰冷,改為“集景”,意為奇石、幽洞、碧水、茂林集於一處。到宋紹興年間,劉喬認為“集景”失之籠統而無特色,故改名“雲驤”。後來郡守吳南老認為“雲驤”僅以狀命名,未體現景物清幽的特點,又改名為“雙清”,意為清風清月為其特色。至紹定郡守陳映又認為“雙清”太俗,不如“雲驤”。於是便親書“雲驤”兩字刻於石上,有定名於石不容更改之意。後來又有人認為“雲驤”美中不足,“雙清”含意不清,便來個調和,取名“雲驤風月”。雲驤閣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都有修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多次下撥專款對雲驤閣進行維修。

雲驤閣之所以著名,一是歷史久遠,建於唐大曆年間,千年凌空追月,積澱的風華當數不勝數;二是基於紅色歷史的輝煌。

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雲驤閣,多少前塵往事都像它四圍嶙峋的堅硬烏石,如山,如鐵,沉靜地收藏世間與它相關的一切。

赤衛隊

就是中央蘇區第一支地方武裝——長汀赤衛隊:

在長汀革命歷史陳列館的展廳里,陳列著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從褪色發黃的照片上,仍清晰可見一隊衣著不整的男子漢,扛著紅纓槍,雄赳赳氣昂昂地行進著。這就是中央蘇區第一支地方武裝——長汀赤衛隊。

長汀赤衛隊漫畫 長汀赤衛隊漫畫

長汀紅色政權成立後,毛澤東、朱德指示紅四軍幫助長汀建立地方武裝,保衛地方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招收了60餘名貧苦工農青年,成立了長汀赤衛隊。紅四軍派林俊任隊長,選派優秀軍事幹部到赤衛隊,幫助組織訓練赤衛隊員。

長汀赤衛隊才一周,紅四軍回師贛南開闢新的根據地,長汀赤衛隊隨軍行動。毛澤東、朱德非常關心這支剛成立的地方武裝。

長汀赤衛隊不斷發展壯大。6月,閩西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紅四軍前委決定以閩西地方武裝為基礎成立紅四軍第四縱隊,長汀赤衛隊編入第七支隊,為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國營企業

中央蘇區第一批國營企業——中華貿易公司、中華紙業貿易公司、紅軍斗笠廠、紅軍被服廠等在長汀成立;

紅軍斗笠 紅軍斗笠

1929年,中央軍事委員會臨時被服廠(紅軍被服廠)在長汀開設,主要生產軍用品;1930年,中華織布廠成立於長汀,以紡織紗布、布匹等軍用品為主;

1930年,中華蘇維埃貿易公司、中華紙業公司等商業機構設在長汀,分別經營棉布、菸葉、香菇、鎢砂、廢銅舊鐵等土特產品和土紙貿易,通過收購外銷,打開商業門路,換回所需的商品;

1931年,紅軍斗笠廠又在長汀設立,日產斗笠1000多頂;隨後,閩西工農銀行遷入汀城;

1932年,蘇區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來到長汀籌辦福建分行,並附設熔銀廠。

此外,福建軍區兵工廠、軍區後方醫院、中華貿易公司福建省分公司、閩西列寧書局……也設在長汀。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在這批骨幹企業的影響帶動下,公營、私營、公私合營工商業蓬勃發展,先後辦起了樟腦廠、熬油廠、煉鐵廠、熬鹽廠、彈棉廠,成立了汀州市糧食調劑分局,縣、市、區信用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供銷社等經濟組織,以及造紙、織襪、菸絲、雨傘、木器等20多種手工業生產單位。紅色旅館、飯店等服務行業也很活躍。據統計,汀城各種商店達360多家,光水東街就有100多家。

1934年,為給紅軍戰略大轉移提供足夠的軍需物資,福建蘇區各地的紡織、彈棉、被服、斗笠、兵工等公營工業夜以繼日加緊生產,趕製大量軍需用品。

1934年5月16日,中央發出布告,指出革命戰爭到了緊急關頭,前線軍用品需要萬分迫切,號召蘇區廣大工農民眾為了充裕前線軍用品的供給,將所拾到的或留存的子彈、子彈殼、銅、錫、硝、舊鐵等物品賣與國家。於是,福建蘇區各縣領導廣大民眾開展節省運動和反貪污、反浪費運動,加緊開展籌集現金工作。據資料記載,通過開展增收節支運動,福建省僅在6月15日至22日的8天中,就收集了銅1600多公斤、錫205多公斤、鐵750多公斤、子彈殼90多公斤。

長汀紅軍斗笠廠工人通過提高工效,1934年前9個月的產量就超過20萬頂,確保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每個指戰員一頂斗笠。

中央被服廠長汀第三分廠的工人,在1934年6月中央提出的“紅軍一定要有衣穿有被蓋”的口號下,每天加班2個小時,生產了大批軍用被服,使紅九軍團10月上旬出發前得到了斜紋布薄棉衣、夾被、救護繃帶、鞋子等軍需物資的充分補充和更新。

長汀人民還積極回響中央收集5萬床被單、募集20萬雙草鞋支援前線的號召,發起募集和捐助活動,表示“寧願兩人共一床,不讓紅軍無被蓋”,凡有兩床被毯的民眾都捐出一床,甚至只有一床單被的民眾,也想方設法抽出來供給紅軍。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幹部20餘人共捐助被單36床。長汀縣赤男區一次就編織了1700多雙草鞋慰勞前線紅軍。縣保衛局工作人員也自做草鞋200餘雙。河田區鍾屋村兒童團也行動起來,做了500個竹口杯送給紅軍。

此外,長汀中華織布廠、彈棉廠、印刷廠、樟腦廠、硝鹽廠、煉鐵廠、四都兵工廠等的工人們,在主力紅軍戰略大轉移的準備階段,也日夜加班加點,生產了大量軍需用品,支援紅軍。

正是長汀的福建蘇區人民傾盡全力地生產大量軍需用品,籌集給養資財,為從長汀、寧化出髮長征的中央紅軍做了足夠的物力財力準備,為紅軍在來不及很好休整的情況下順利實現戰略大轉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第一步

紅軍長征第一個出發地-長汀中復村:

中復村——紅軍長征第一村 中復村——紅軍長征第一村

中復村隸屬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南山鎮,位於長汀縣與連城縣的交界處。1934年秋,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在此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嶺阻擊戰,9月30日,紅九軍團在該村觀壽公祠舉行誓師大會,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中復村地處“梅花十八峒”之一的半溪峒中間地段。該村已有千年歷史,四面環山抱水,人傑地靈,是周邊交通、商貿要地。全村居住鍾姓人家,故古名“鍾屋村”,後來改名“中復村”。

結語

長汀是中國21個革命聖地之一,是共和國最不應該忘記的中國革命聖地。長汀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軍故鄉、紅色土地、紅旗不倒的地方,對早期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

長汀是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賜予了長汀許多彪炳史冊的第一筆,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在長汀留下了眾多的革命遺址遺蹟。長汀現有革命文物級別之高、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居福建全省之冠。

中辦、國辦《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將長汀列入全國重點打造的12大紅色旅遊區之一、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和全國重點打造的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胡錦濤、賈慶林、習近平、賀國強、王兆國等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到訪視察過革命聖地長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