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是一部電視劇和小說的名字。電視劇《紅色記憶》是一部26集的大陸劇集;小說《紅色記憶》故事性強,文風平實略帶幽默,講述眾多重大事件,卻鮮有歷史的沉重感。作者以敏銳的洞察、感性的思辨,細膩的筆觸、動人的細節,特別的女性視角,娓娓道出家國世事,讀來親切感人。

基本信息

電視劇簡介

電視劇《紅色記憶》是去年大熱螢屏的軍旅劇《亮劍》的前傳,由成功導演過《雪震》、《金沙水拍》、《突出重圍》的導演舒崇福執導,由《亮劍》中有著上佳表現的童蕾、《軍人機密》的女主角劉蓓擔綱主演,她們在劇中分別飾演了兩個性格鮮明的軍人母親。而香港著名演員魏俊傑首次觸電內地電視劇,飾演了一個地下黨員,與劉蓓在革命鬥爭中產生了愛情。

故事梗概

《紅色記憶》《紅色記憶》

我們家住在四川東部一個叫黃桷樹鎮的地方。以用豌豆加工涼粉為生,大哥葉志強的槍法很好,有百步穿楊的工夫,父親葉老三長年累月在四鄉八里收購豌豆,母親方玉蘭實際上成了家裡的主心骨。那是一個既黑暗又令人恐怖的年代。“紅毛鬼”剛鬧起來,隔三岔五街前街後就有槍聲,時而又有青面獠牙的“紅毛鬼”被保全隊吊在街頭老黃桷樹上示眾,並強制每家每戶派人去參觀。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父親是在外出收購豌豆中的途中被“紅毛鬼”殺了的,鄉長張寶善把我父親的屍體找回來,讓我們對他這個原來老打我母親主意的村長有了改觀。也讓母親和大哥葉志強、大姐葉玉青都很恨“紅毛鬼”。於是,我大哥葉志強要求參加張寶善的保全隊,母親也沒有拚死阻攔。張寶善把我大姐葉玉青介紹給國軍營長趙文玉,我母親也沒反對。二哥葉志文被傳出得了“紅毛病”無法安心讀書。大哥跟著趙文玉的隊伍去打“紅毛鬼”,母親在找二哥的途中也接觸了二哥老師懷孕的“紅毛鬼”我的生母廖學書,他們都發現竟然沒有傳說中的青面獠牙。不久,廖學書、二哥葉志文通過山里游擊隊抓住了殺我爸的人,那人小名叫“野狗子”,既不是保全隊,也不是共產黨,其實就是我們那一帶的土匪。但殺我爸的錢是張寶善出的,共十塊大洋。得信後,游擊隊出動隊伍前去抓張寶善,張寶善和他的保全隊都跑了,抓到的唯一一個人就是聽說游擊隊打來時就坐在土碉堡里既不開槍也不願意走的人,那是我大哥。

隨著大哥二哥都成為了共產黨員,母親和黨組織的接觸也越來越頻繁,組織上幫助母親在戰亂的年代下躲避戰火的吞噬,照顧生病的母親,在這期間,她也和黨員何世昌產生了愛意。廖學書生下我後,就又投入到了新的戰鬥中,我母親就一直跟著紅軍的隊伍照顧本就弱小的我,紅軍部隊要進行戰略轉移。 成百上千的人上路了,軍人並不多,絕大多數老人,婦女和小孩。到蘇區去,是大家最終的目標。一路上,不僅飢餓極度地勞累也在折磨著我母親。每天要趕路,照顧傷員,時而還要應付流竄敵人的襲。

到達的第二天,我母親都聽到了一件不好的事。我大哥說,我老舅跑了,在打仗時當了逃兵。母親猜老舅定是跑回了家,趕忙追了回去,本想藏匿老舅的母親在何世昌的勸說下交出了老舅,法庭經過審理,認為我老舅這種人根本不適宜到軍隊工作,也沒造成什麼損害,就無罪放了。

在村里還遇到了張寶善,還有我的前姐夫趙文玉。在母親的勸說下,趙文玉同意了和母親一起去蘇區治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哥因為打死了兩名紅軍要受到軍事法庭的審判,母親在何世昌等人的幫助下見了大哥最後一眼。這件事對母親的打擊非常大。

回到老房,屋子早已經全被國軍占了。這股國軍是外地國軍,不認識我母親。幾個人圍上來問,你是誰?來探聽軍事機密。我母親理直氣壯地說,這房子是我的,我要進屋,你們都給我搬出去。我母親一下就漏餡了。國軍的連長說好嘛,送上來的菜,叫人把我母親、我老舅、小五哥捆進磨房,等明天送到上面去領賞。下午,國軍連長讓一個兵提進來一袋碗豆,說涼粉西施,聽說你的涼粉遠近出名,今晚做頓好涼粉吃,明天就放了你。我母親真的又磨槳,又打粉,給國軍做了頓涼粉。臨了,我母親還跟連長說,屋後的田裡窖有老酒你喝不喝,連長說喝。我母親和連長的兵把老酒啟回來,晚上把連長和他的兵灌得酩酊大醉。一屋子的兵都癱下的時候,我母親把藏下來的另外幾罐酒倒在堆積的柴禾上,趁夜黑點燃了她奮鬥了一輩子的老屋……

我們家的老屋同國軍們同歸於盡。我母親,帶著我老舅、小五哥在燃燒的火光中重新踏上了新的征程。我們一直走,走到了陝北。

後來,我母親一直同何世昌生活在一起。何世昌於80年代初去世。母親的後半生過得很幸福,照顧那些為共和國的誕生留下殘疾的榮譽軍人成了她的終身職業。

精彩視點

作為紀念建黨8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獻禮之作,由著名導演舒崇福執導,知名演員劉蓓攜手青年演員童蕾、香港當紅小生魏駿傑主演的26集電視連續劇《紅色記憶》將於2006年7月18日晚起亮相東方電影頻道黃金檔,和觀眾一同追憶那段永不磨滅的紅色歷程

普通人視角刻畫革命者

“這部戲的故事在我腦子裡已整整醞釀了兩年。”成功執導過《突出重圍》、《長征》等優秀電視劇的著名導演舒崇福說,使他再次將目光投向革命歷史題材的原因,來自內心一種久遠的情結。舒崇福的老家就在四川革命老區,“從小我就聽說過許多一家老小拋家舍業、參加革命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給了我很多創作靈感。”以土地革命時期為背景的《紅色記憶》,從一個女兒的視角出發,講述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位平凡的母親歷經磨難從農村婦女成長為忠誠的共產黨員的人生歷程。

以“紅色”命名,會不會擔心收視率?舒崇福對此信心十足,他表示:“《紅色記憶》是從普通老百姓的視角去刻畫革命者,穿插其中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相信會觸發今天人們的思索。而劇中細膩、生活化的敘事風格,又使嚴肅的題材呈現出清新、活潑的一面。”為了再現硝煙四起的戰爭年代生活,劇組不惜血本每天動用29輛軍車開上山頂搭景拍攝,真實還原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蘇區小鎮的原貌。

香港明星演活革命軍人

魏駿傑是香港一線男星,高大帥氣的外形使他多次在《陀槍師姐》、《刑事偵緝檔案》等劇中出演警察。此次導演舒崇福大膽起用他扮演《紅色記憶》男主角——智勇雙全的共產黨地下情報員,這對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魏駿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我沒有‘紅色’經歷,所以只能用拚命看書、聽導演講故事來‘補課’,還找來一堆那個年代的影視作品悉心揣摩革命者的內心。”在拍攝中,魏駿傑曾三次受傷,眼睛幾乎失明,但他平實可信的表演卻將這個角色演繹得十分準確。

兩位革命母親挑大樑

一身粗布衣褲、腳穿黑布鞋,劉蓓扮演的母親“方玉蘭”是劇中的靈魂人物。雖已多次出演過《軍人機密》等革命題材戲,但劉蓓還是感到“這個角色有點難”。劉蓓坦言:“不想把這個‘一輩子用生命和情感實踐著自己對黨的誓言’的母親演成一個概念化的人物。”拍攝中,有許多真槍實彈的戰爭戲,劉蓓都堅持自己演。在表現人物堅強、忠誠的同時,也著力刻畫她作為母親的重感情、視子女為生命的個性,使人物更加鮮明可信。

齊肩短髮、身著軍裝、腰裡挎著手槍的青年演員童蕾儼然一名紅軍女政委,從《亮劍》、《青春之歌》一路走來,三度出演紅色題材的童蕾已不難找到人物的感覺,不過她表示:“在《亮劍》中,只需要演一個單純的女孩如何成長,而在《紅色記憶》里,我既是一名堅強的革命者,又是一個溫柔的母親,是她引導方玉蘭走上革命道路,犧牲前又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方玉蘭,人物內涵更豐富了。”

精彩劇照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幕後故事

由劉蓓、童蕾等主演的電視劇《紅色記憶》即將在四川電視台播出。昨日,記者從四川電視台意外獲悉,《紅色記憶》劇組主創人員25日將到成都舉行見面會,原計畫邀請的女主角劉蓓已經明確無法出席了,但劉蓓此舉並非耍大牌,而是有孕在身行動不便。昨晚,記者電話採訪了劉蓓,她證實自己有事來不了成都,並坦言自己非常想生個孩子升級當媽媽。至於是否已經真的懷上導演張黎的孩子,劉蓓沒有正面回答,但滿口笑哈哈:“一直很想,快了快了!”她希望明年能生孩子,有一個“豬寶寶”。


失約成都:劉蓓要當媽媽了

《紅色記憶》以中國革命史中土地革命時期為背景,用一個女兒的視角講述她的兩個母親在紅軍時期,用情感與生命實踐黨旗下的誓言,用忠誠與堅強書寫共產黨員人生履歷的故事。“劉蓓在《紅色記憶》演一個母親很棒,而生活中她也將當媽媽了。”昨日,四川電視台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紅色記憶》劇組25日將到成都舉行見面會,最初計畫邀請的女主角劉蓓因為有孕在身無法來到成都宣傳該劇。正參加上海電視節的該劇製片人唐莉莎也表示,劉蓓最近的確有喜,“而且能通過機器看見孩子的樣子了”,所以他們不忍心讓劉蓓來回奔波。

劉蓓回應:一直都很想當媽

昨晚,記者電話採訪了劉蓓,她證實自己的確有事來不了成都,並對無法來宣傳《紅色記憶》表示遺憾。談到這次扮演的母親方玉蘭,劉蓓透露,由於當時沒有當母親的經歷,加上自己從來沒有演過有幾個孩子的母親角色,她最初並不想演。後來是出品人幾次遊說,她才答應嘗試扮演這個和自己反差很大的角色。

因為拍攝《軍人機密》 ,劉蓓和導演張黎產生感情並於2004年中秋結婚。記者問她是否快當媽媽了,劉蓓並沒有否認,而是很興奮地說:“當媽媽好啊,我一直都很想當媽媽。”記者追問她:“孩子何時能出生?”劉蓓沒有正面回答,只說:“我希望快了快了!”最後,劉蓓笑言,希望明年能做媽媽。

書籍

圖書《紅色記憶》圖書《紅色記憶》

內容簡介
老一輩女新聞工作者沈容,出身官宦世家,在戰亂年代接受進步思想的洗禮,15歲即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黨的地下活動。國共談判期間,從重慶《新華日報》調北平軍調部任翻譯,隨後成為晉冀魯豫劉鄧大軍第一個前線女記者,並親身感受了在中央決策中樞西柏坡的崢嶸歲月。建國後,她轉到電影和文藝崗位工作。十年浩劫里飽嘗骨肉分離的苦楚,返回工作崗位後在釣魚台重拾為人民工作的暢快歡慰。

本書由回憶性散文集成,記錄了她從走出家庭投身革命到改革開放後離休的經歷片斷,又以紅岩村、西柏坡、釣魚台三地的生活和鬥爭為主,分別表現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反右、“文革”等時期的風雲變幻和我黨我軍高層人物的活動軌跡。書中所述作者與周恩來、鄧小平、劉伯承、葉劍英、李克農等領導人和諸多文化界名士的交往和趣聞,成為最富人情味的篇章。

作者簡介

沈容,蘇州人,1922年生。1938年在長沙“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參加中國共產黨。念過多所中學及中央大學外文系,同時從事地下工作。日本投降後,調任重慶《新華日報》編譯,又調重慶八路軍辦理處處事組、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任翻譯。解放戰爭期間,在晉冀魯豫劉鄧大軍當前線記者,東柏坡新華總社臨時總社外文部任翻譯。全國解放後,歷任新華社記者,國家文化部電影局製片處副處長,珠江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文革”後,任廣東電視台台長,在中共中央宣傳口和國務院港澳辦工作期間,分工處理有關新聞出版和電影事務的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