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甸回族鄉

紅甸回族鄉

紅甸回族鄉位於文山縣境內北部,地處東經108°56′--104°51′,北緯23°35′-23°42′之間,距文山縣城50公里,距323國道13.10公里;東與秉烈鄉接壤,南接馬塘鎮,西鄰德厚鎮,北與硯山縣稼依鎮接壤。

基本信息

(圖)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基本簡介

(圖)文山縣紅甸回族鄉茂克村委會文山縣紅甸回族鄉茂克村委會

紅甸回族鄉國土面積90.87平方公里,海拔在1410米—147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7.1℃,年平均降雨量在750毫米--900毫米之間,無霜期320天左右;糧食主產玉米稻穀;經濟作物有烤菸、辣椒、蔬菜、山藥;主要用材林有松樹、圓柏、直桉等樹種,經濟林果主要有柑桔、梨、李子、柿子、石榴、桃等;境內有煤、鐵、粘土、石灰岩等多種礦藏,其中煤儲量較大;2005年糧食產量585.5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96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29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71元,地方財政收入243萬元。紅甸回族鄉非公有制企業165個,從業人員757人,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年產值4605萬元。最大納稅企業是茂運運輸有限公司。鄉機關幹部職工53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77.60%,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20%。

地理氣候

(圖)文山縣紅甸回族鄉紅甸村委會小耳朵文山縣紅甸回族鄉紅甸村委會小耳朵

紅甸回族鄉地處雲南省東南部低緯度高原,東南近北部灣,西南離孟加拉灣不遠,跨北回歸線兩側,大部在北回歸線以南,屬西風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隨海拔高低,兼有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亞熱帶和溫帶氣候。大部分地區均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長、冬夏短,四季氣候宜人。整體氣候通常是“一年有冷熱,久雨變成秋;冬晴如春暖,驚蟄有冬寒”。據1956年至2000年的氣象統計資料表明,年均降雨146.4天,992.7毫米;年均日照319天計2023.1小時。春季年均115天,最長年176天,最短年75天,平均氣溫17.8℃,平均相對濕度71%;夏季年均31天,最長年84天,最短年9天,平均氣溫22.6℃;秋季年均150天,最長年214天,最短年109天,平均氣溫18.4℃,平均相對濕度82%;最冷月為一月,平均氣溫8至10.6℃;冬季年均為69天,最長113天,最短21天,平均相對濕度78%;年或有霜凍,但無長霜期,平均為359天,間或年份有小雪。年均積溫6502℃,陸地蒸發量1780.2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2%,最熱月為六、七月,大部地區平均氣溫18至23℃。降雨量較充沛,全年日內晝夜溫差在10℃左右。由於氣候適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植物、農作物生長。

人文地理

(圖)民族樂器 民族樂器

紅甸鄉是文山州唯一的回族鄉,位於文山縣城正北邊,距離文山城55公里,以在紅土草壩而得名,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全鄉居住著漢、壯、回、彝、苗、傣、白等七種民族,各名族民風淳樸,融洽相處,和諧發展,各民族都有各自的傳統習慣和習性:苗族人民忌諱其它民族稱他們為“苗子”,而喜歡他們的自稱“蒙”。在苗族吃糍粑,不能拍了灰再吃。和苗族人嬉鬧時,不能用繩子或布帶捆他們。苗族人在門口懸掛草帽或插青樹葉,或者苗族人在舉行婚喪祭祀等儀式時,客人不要進屋。路上遇到新婚夫婦,不能從他們中間穿過。 苗族青年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叫“踩花山”,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

壯族家有產婦時,門上懸掛草帽,外人不得入內。無論家人、客人都不能坐在門檻中間;不能扛著鋤頭或戴著斗笠走進家中。二月初二祭龍山帝王,不能砍伐山中樹木,不能在山中大小便。壯族人給人遞茶時,應雙手捧杯,忌諱單手遞送,夾菜時忌諱來回挑撿著吃。 壯家族婚俗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至少三、五日。壯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土家族人過年過節時,家家戶戶都愛打粑粑,再用木模子印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稱"印印兒粑粑"。拜年送粑粑、臘肉等禮品。每戶要打兩三擔粑粑,過年打的粑粑兒越多,越表示家中富有。

火把節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的前一個月開始,人們就盼著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的來臨,置身火把節自然是歡愉之事。但節前的準備工作更重要。人們要從山上砍來乾竹子或割回乾禾草,綑紮成火把,按家人耍火把的人數,每人以三把計算。要準備豬、牛、羊,家境不富裕的也要備雞,以示五穀豐登。

每年到火把節的前一個月即農曆五月, 彝族放牧娃們就帶領其他夥伴,拿起繩子,唱起山歌,漫山遍野地去取又長又直的乾蒿枝做火把。火把一般都用乾蒿枝作,而不用竹子或松枝。其原因一是苦蒿有祛污避邪的功效,彝人連線埠嘴祛污時,先在瓢內的水中,放幾根蒿葉,然後把燒紅的石頭放進去祛污;二是苦蒿為救命草,遇到災年,嫩蒿尖和葉,捶絨洗淨後可以和麵食用。一把把蒿枝火把做好後,太陽大時拿出來爆曬數日,待十分乾後,放在柴堆或樓上精心保管,以免受潮。火把當然做的越長越多越好。

傣族的潑水節,農曆六月(清明節後10天)舉行。節日三天,頭兩天送舊,最後一天迎新。節日裡舉行潑水活動,邊潑邊喊,往誰身上潑的水越多,越表示吉祥如意。此外,還要放高升、丟包、盪鞦韆、開物資交流會等,青年人藉此以導愛求偶,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傣族傳統的花飯節,在節日裡,他們把糯米用不同顏色的染料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染後的糯米飯口感好,顏色喜人,把它送給親戚朋友表達祝福與友情。

農村經濟

(圖)運輸業運輸業

2006年整個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68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3.4 %;畜牧業收入57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5.5 %;林業收入7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9 %。外出勞務收入148萬元。農民人均總收入2771元,人均純收入1746元。

該鄉村民的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居住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該鄉目前已有108戶居住磚(鋼)混結構住房,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的農戶1173戶,居住於磚木結構的農戶1291 戶,還有49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2006年底整個鄉共擁有汽車299輛,農用運輸車191輛,拖拉機311輛,機車802輛。

特色產業

(圖)小耳朵山藥 耳朵山

該鄉把推進特色農業產業作為統籌全鄉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工作,全鄉特色農業基本形成了以紅甸、小耳朵為主體,以平壩寨茂克為兩翼的山藥產業帶;以紅甸荸薺為核心區的荸薺產業帶;平壩寨的蔬菜產業帶;小六寨的席草產業帶;茂克的大牲蓄養殖產業帶等。據統計,我鄉農業區域性特色產業產值明顯上升,傳統種植業產值比重顯著下降,畜牧業和特色種植業比重明顯上升,農業規模化生產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十五”期間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顯著增長。

紅甸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以山藥烤菸辣椒)、養殖、第二、三產業等等,主要產業銷售於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1468.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0%。

全鄉目前正在發展山藥特色產業,山藥產業在我鄉發展迅速,常年種植面積在3500畝左右,平均畝產2000公斤左右,畝產值4000元,為紅甸鄉的經濟發展增加了強勁後備力量,今後計畫大力發展以紅甸辣椒為主的綠色蔬菜產業;做強做大山藥這一特色產業。

基礎建設

(圖)紅甸回族鄉紅甸回族鄉

紅甸回族鄉政府駐地紅甸街道路面硬化工程始建於1990年,受當時施工條件落後以及加上承受了近20年的超負荷使用等多方原因影響,街道路面已經嚴重破損,大部分地方已看不出是曾經鋪築過水泥路面的痕跡。形成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狀況,嚴重影響了紅甸回族鄉政府駐地的整體對外形象,對當地民眾的正常生產生活和臨街面商鋪的進一步發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和制約。老百姓要求修建紅甸街道的呼聲日益高漲。

2008年初,紅甸鄉新的黨政領導班子上任後,更加重視和關注民眾呼聲,下決心再困難再艱苦也要把紅甸街道路面建設作為貫徹落實“三項制度”,服務當地民眾,辦好一件大實事大好事來抓好抓實。在縣級財力未列入計畫沒有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鄉黨委政府精心謀劃,多方面籌集和墊付資金,並積極做好備料工作。

2008年11月24日,紅甸街道路面動工修建,整個工程分為二期建設,第一期工程主要為紅甸街道路面建設,需鋪築路面3100多平方米,混凝土600多立方,概算投資超過30萬元;第二期工程為從紅甸街道口至花小公路段,爭取納入花小公路工程投入建設,需鋪築瀝青路面三百多米,概算投資約20萬元。

預計第一期工程將於2009年2月份全部完工。

特色產品

(圖)紅甸回族鄉席草寨村席草編制工藝紅甸回族鄉席草寨村席草編制工藝

紅甸回族鄉席草寨村席草編制工藝

一、席草寨村

席草寨自然村因栽種席草而得其名,該村位於紅甸鄉的北部,稼依壩下游,文山盤龍河上游,距文山城54公里,居住著145戶617人,是一個傣族聚居村寨。全村家家戶戶栽種有席草,且80%的村民都會編制草蓆,草凳,草編收入占經濟收入的1/3,該村還一大特點,大部分村民所居住的房屋,主要用石塊堆砌而成,不用任何輔助材料。由於社會的發展,近幾年來新建的房屋已開始採用磚砌和石砌,但石塊堆砌的房屋在席草寨村還有70多戶,其中近40座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該村民風淳樸、民族團結、經濟發展較快,已於200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的榮譽稱號。近幾年來,席草寨村的沙場(集體經濟),已成為席草寨村的支柱經濟,經濟社會的發展剌激著精神文化的豐富,現席草寨村有一支業餘文娛隊,有一個婦女之家為活動場地,豐富了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席草寨村的發展,為紅甸回族鄉奔小康建設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帶頭作用。

二、草蓆的歷史文化淵源及其發展

該民族自遷居至此(何時遷居無記載),為了增加經濟收入,有幾戶農戶開始栽種席草,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後來,家家戶戶都種起了席草。席草屬多年生植物,一般栽下可連續采割十多年以上,且每年可采割3次。目前,村裡有80%的人都會編制草蓆、草凳,草蓆的編制必須要有兩人才能操作,其中,一人負責席架,另一人則負責送草。編制手法屬家庭式代代相傳。一到農閒時節,家家戶戶都掛起席架編制草蓆。席草寨的草蓆、草凳小有名氣,經常銷往周邊縣鄉。

三、席草產品的特點

席草柔軟、光滑,編制出的草蓆俗稱涼蓆;草凳結實耐用,美觀大方,是人們炎炎夏日的首選家居用品。

茂克風味牛乾巴

紅甸鄉是文山州唯一的回族鄉,紅甸回族鄉有回族845戶3586人,占總人口的26.52%,其中:茂克自然村798戶3294人,是全州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回族同胞素來有養牛和醃製牛乾巴的傳統習慣,其醃製的牛乾巴香、脆、味美,風味獨特,響譽全縣。

茂克及稼依小石橋大牲畜交易市場年交易達5萬頭以上,有著豐富的原材料基礎。

農村市場

(圖)農資交易市場農資交易市場

紅甸鄉在引導農村市場發展中以農民為中心,重點採取了以下措施

1 積極協同工商,縣執法大隊等執法部門加大對我鄉農資市場的查處力度,杜絕假冒.偽劣農用物資流入我鄉市場,為確保全鄉糧食安全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降低農業生長成本來增加農民收入。該鄉將實用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簡化生產過程,提高勞動生產率。並努力引進一些高產、優質的農產品品種,進一步推廣農業增產技術設施,並積極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3 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來增加農民收入,要把農業產業化和因地制宜發展鄉級企業有機結合起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並鼓勵茂克伊聖清真食品廠、老六娘醬菜廠等、花生廠等民營企業做好農產品市場的產品流通,加強農村市場的靈活性。

4 在農村實施市場化改革,農村市場化改革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源泉。我鄉農村發展需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改革,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市場要素流通,大力發展各種市場中介組織以便農民進入市場,以市場需求來調整農業結構。

人口衛生

紅甸鄉是以回族、壯族為主(是回族、漢族、苗族、彝族民族混居鄉)的鄉。其中回族3614人,壯族 4107人,其他民族2783人。整個鄉現有農戶數3063戶,鄉村人口13490 人,其中男 7303 人,女 6187人。農業人口數為 13309 人,勞動力總數 7877 人,從事第一產業人口7111人,外出務工人數367人。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醫療、社會保障及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農村居民也積極參與農村社會保障,有更多的農戶開始加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及農村合作醫療。至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 180人,享受低保人數430 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戶2538戶,總計11419人,參合率86.9%。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4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9 人,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

文化教育

紅甸鄉有國小10 所,校舍建築面積7722平方米,擁有教師82人,在校學生1603人。目前整個鄉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2331 人,其中小學生人數1603人,中學生人數728人。

該鄉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6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紅甸牛乾巴加工廠

項目名稱紅甸牛乾巴加工廠

所屬行業:工業

建設地點:紅甸鄉茂克村

建設性質:新建

項目簡介:紅甸回族鄉回族同胞素有養牛和醃製牛乾巴的傳統習慣和精良技術,其醃製的牛乾巴香、脆、味美、風味獨特。擬利用“回族鄉”這一特殊品牌,引進資金生產牛乾巴系列產品,建設一個紅甸回族鄉牛乾巴生產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