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果樹村委會

紅果樹村委會

紅果樹村委會隸屬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甸沙鄉,全村國土面積16.57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烤菸、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673畝,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甸沙鄉,地處甸沙鄉西邊,距甸沙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
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尋甸縣城42公里。東鄰甸沙鄉甸沙村委會,南鄰甸沙鄉魯六村委會,西鄰甸沙鄉老村村委會,北鄰甸沙鄉興隆村委會,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34戶,有鄉村人口1278人,其中農業人口 12708人,勞動力 86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08人。全村國土面積16.57平方公里,海拔1986米,年平均氣溫13.9 ℃,年降水量1098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673畝,人均耕地1.31畝,有林地17682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28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73畝(其中:田247畝,地1426 畝),人均耕地1.31畝,主要種植烤菸、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1768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核桃和板粟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35畝,其他面積486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323戶通自來水,有8戶飲用井水,有33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3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6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0.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5戶(分別占總數的49.4%和49.4%)。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機車15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03畝,有效灌溉率為10.4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90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1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9戶。全村有1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5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5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4萬元,占總收入的79.7%;畜牧業收入33萬元,占總收入的10.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173頭,肉牛244頭,肉羊321隻);林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7.8%;工資性收入5.3萬元,占總收入的1.7%。農民人均純收入102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3人(占勞動力的6.1%),在省內務工43人,到省外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3.6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3.1%。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馬鈴薯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乾果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34戶,共有鄉村人口1278人,其中男性647人,女性631人。其中農業人口1278人,勞動力86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241人, 苗族34人,彝族3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人,占人口總數的0.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06人,參合率94.4%;享受低保3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8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741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412人,距離甸沙鄉中學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08人,其中小學生212人,中學生9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3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73畝。該村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該村年末有固定資產189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6 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4人。黨員中有男黨員31人,女黨員5 人。該村黨支部1997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1998年被評為先進集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7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31人。

人文地理

該行政村隸屬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甸沙鄉,地處甸沙鄉西邊,因村居於多長紅果樹之地,故名。距甸沙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尋甸縣42公里。東鄰甸沙鄉甸沙村委會,南鄰甸沙鄉魯六村委會,西鄰甸沙鄉老村村委會,北鄰甸沙鄉興隆村委會。
該村現有農戶334戶,共有鄉村人口1278人,其中男性647人,女性631人。其中農業人口1278人,勞動力86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241人, 苗族34人,彝族3人。
這裡的人民,勤勞善良,誠實純樸,熱情好客,和睦相處,村風民風較好。

新農村建設

甸沙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計畫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是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著眼長遠的歷史選擇,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建計畫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依靠民眾,注重實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思路目標

以創建小康村、文明村、和諧村為目標,以農業特色優質化、道路房屋整潔化、村風民俗化和團結互助和諧化為途徑,進一步聚集力量、整合資源、發揮優勢、挖掘潛力、整體推進。

三、具體措施

(一)加強領導,成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
組 長:梁 永(黨委書記)
副組長:張興才(副書記)
劉彥宏(副書記)
朱志強(紀委書記)
倪萬生(副鄉長)
王樹清(武裝部長)
馬連升(副鄉長)
袁德芳(副鄉長)
成 員:楊存留(黨政辦主任)
馬關才(政府文書)
楊紹萍(宣傳委員)
劉 恆(民政助理)
邱艷青(勞保站長)
楊天品(文廣站長)
馮正奎(計生站長)
張興傑(中學校長)
張成明(財政所長)
李榮貴(農科站長)
劉忠飛(畜牧站長)
馬衛平(水管站長)
周春平(規劃站長)
許國清(衛生院長)
(二)創建計畫
1.建設小康村
①做好試點村經濟建設發展規劃。
②把試點村的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擺在重要地位,通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培植特色優質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民眾收入,提高民眾物質生活水平。
③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需要、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改善制約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籌措資金,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積極推進沼氣等清潔能源技術。
2.建設文明村
④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艱巨性、長期性、複雜性和可行性,新農村建設是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同步發展、共同繁榮的系統工程。
⑤繼續抓好試點村"十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在此基礎上完善文明村創建活動。
⑥進一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是引導廣大農民樹立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養成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二是大力推進"講文明、樹新風、改陋習"活動,積極引導農民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陋習,清理柴堆、草堆、糞堆、垃圾堆,保持文明整潔的村容村貌。
3.建設和諧村
⑦健全保障制度,實施依法治村,化解各種矛盾,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讓農村社會環境更加和諧、村民更加安居樂業。
⑧與第三批保先教育活動相結合,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增強黨組織的戰鬥力、號召力和凝聚力。
⑨與"平安創建"活動相結合,營造和諧、安定、團結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⑩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讓廣大家民民眾實施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教育落後、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人畜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特色產業種植600畝,轉移勞動力53個,發展豬1180頭、牛250頭、羊400隻。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028元增加到12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