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沙村委會

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5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40元。 人口衛生該村現有農戶846戶,共有鄉村人口3463人,其中男性1796人,女性1667人。 該村現有農戶847戶,共有鄉村人口3463人,其中男性1796人,女性1667人。

村情概況

東鄰甸沙鄉蘇撒坡村委會,南鄰甸沙鄉海尾村委會,西鄰甸沙鄉紅果樹村委會,北鄰甸沙鄉麥地心村委會。轄得秋哨、李家村、田壩心、曹楊村、街上、雲盤山、山垴、麥地、撒米卡、茶廠、黃龍潭、大垴、新發、小荒田、灑井等1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46戶,有鄉村人口3463人,其中農業人口3463人,勞動力2130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90人。
全村國土面積92.14平方公里,海拔1890米,年平均氣溫14.5℃,年降水量1098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玉米、洋芋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388.05 畝,人均耕地0.98 畝,林地25019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5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4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388.05畝(其中:田998.25畝,地2389.8 畝),人均耕地0.98畝,主要種植烤菸、玉米、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25019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2.0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核桃、柿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260畝,其他面積11372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609戶通自來水,有23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8.7%)。有846戶通電,有58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2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8.6%和74.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4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29戶(分別占總數的64%和50%)。
該村到鄉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已硬化;全村共擁有汽車7輛,拖拉機4輛,機車16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98.25 畝,有效灌溉率為29%。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5戶。全村有1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0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5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52萬元,占總收入的61.3%;畜牧業收入147萬元,占總收入的9.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780頭,肉牛530頭,肉羊854頭);林業收入17萬元,占總收入的1.1 %;第二、三產業收入421萬元,占總收入的27.1%;工資性收入14.7萬元,占總收入的1%。農民人均純收入124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第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43人(占勞動力的5.93%),在省內務工116人,到省外務工2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烤菸,主要銷售往省內。2007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21.4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紅大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畜牧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46戶,共有鄉村人口3463人,其中男性1796人,女性1667人。其中農業人口3463人,勞動力2130人。該村是漢、回、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527人,回族485人,苗族451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2人,占人口總數的0.6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28人,參合率94%;享受低保7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擁有教師30人,在校學生396人,距離甸沙鄉中學0.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52人,其中小學生396人,中學生25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0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88.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66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2 人,少數民族黨員19人,其中男黨員60人、女黨員12人。該村黨支部2004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11人。
人文地理
該行政村屬甸沙鄉人民政府駐地村委會,村委會駐地為雲盤山,地處低洼潮濕的沙灘上,故名“甸沙”。距尋甸縣33公里。東鄰甸沙鄉蘇撒坡村委會,南鄰甸沙鄉海尾村委會,西鄰甸沙鄉紅果樹村委會,北鄰甸沙鄉麥地心村委會。
全村國土面積182.14平方公里,海拔1890米,年平均氣溫14.5℃,年降水量1098毫米。
該村現有農戶847戶,共有鄉村人口3463人,其中男性1796人,女性1667人。其中農業人口3463人,勞動力2130人。該村是漢回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527人,回族485人,苗族451人。
這裡的人民,勤勞善良,誠實純樸,熱情好客,和睦相處,村風民風較好。

新農村建設

甸沙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計畫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是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著眼長遠的歷史選擇,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建計畫如下:

指導思想

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依靠民眾,注重實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思路目標

以創建小康村、文明村、和諧村為目標,以農業特色優質化、道路房屋整潔化、村風民俗化和團結互助和諧化為途徑,進一步聚集力量、整合資源、發揮優勢、挖掘潛力、整體推進。

具體措施

(一)加強領導,成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
組 長:梁 永(黨委書記)
副組長:張興才(副書記)
劉彥宏(副書記)
朱志強(紀委書記)
倪萬生(副鄉長)
王樹清(武裝部長)
馬連升(副鄉長)
袁德芳(副鄉長)
成 員:楊存留(黨政辦主任)
馬關才(政府文書)
楊紹萍(宣傳委員)
劉 恆(民政助理)
邱艷青(勞保站長)
楊天品(文廣站長)
馮正奎(計生站長)
張興傑(中學校長)
張成明(財政所長)
李榮貴(農科站長)
劉忠飛(畜牧站長)
馬衛平(水管站長)
周春平(規劃站長)
許國清(衛生院長)
(二)試點村:曹楊村
(三)創建計畫
1.建設小康村
①做好試點村經濟建設發展規劃。
②把試點村的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擺在重要地位,通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培植特色優質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民眾收入,提高民眾物質生活水平。
③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需要、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改善制約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籌措資金,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積極推進沼氣等清潔能源技術。
2.建設文明村
④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艱巨性、長期性、複雜性和可行性,新農村建設是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同步發展、共同繁榮的系統工程。
⑤繼續抓好試點村"十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在此基礎上完善文明村創建活動。
⑥進一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是引導廣大農民樹立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養成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二是大力推進"講文明、樹新風、改陋習"活動,積極引導農民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陋習,清理柴堆、草堆、糞堆、垃圾堆,保持文明整潔的村容村貌。
3.建設和諧村
⑦健全保障制度,實施依法治村,化解各種矛盾,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讓農村社會環境更加和諧、村民更加安居樂業。
⑧與第三批保先教育活動相結合,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增強黨組織的戰鬥力、號召力和凝聚力。
⑨與"平安創建"活動相結合,營造和諧、安定、團結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⑩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讓廣大家民民眾實施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有237戶存在人畜飲水問題;19戶還沒有通電;草海子村教育水平不高,文化落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烤菸3050畝,大力推廣畜牧業,發展豬3380頭,牛879頭,羊1141隻,加快林業發展,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85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240元增加到14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