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一種常綠灌木和小喬木群落]

紅樹林[一種常綠灌木和小喬木群落]

紅樹林(英語:Mangrove),是由一群水生木本植物組成的海岸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生態地位和功能,是極為珍貴的濕地生態系統,對調節海洋氣候和保護海岸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素有“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全世界紅樹林樹種共有24科30屬83種。在中國,紅樹林主要分布在的海南島、廣西、廣東和福建。

概述

紅樹林指生長在熱帶、亞熱帶低能海岸潮間帶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灌木或喬木組成的潮灘濕地木本生物群落。組成的物種包括草本、藤本紅樹。它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度的特殊生態系。

名稱來源

紅樹林中文名稱源自於紅樹科植物體內含大量單寧,當單寧在空氣中氧化,其附著的枝幹呈紅褐色,故得名。

東南亞常將紅樹的樹皮提煉紅色染料,馬來西亞人稱它的樹皮為“紅樹皮” ,而中文名稱則叫做紅樹。英文則以“Mangrove”來通稱所有的紅樹林植物,該字是由西班牙文中的樹(mangle)和英文中的樹叢(Grove)所組成。

而現在所指的紅樹林僅局限於生長在熱帶海岸最高潮線以下,及平均高潮線以上之灌木或喬木,真正紅樹林植物是指“只生活在河口潮間帶之木本植物,而且具有為適應環境而演化出的氣生根及胎生現象等”。

世界紅樹林的種類約有10科16屬55種。

分類

國際紅樹林組織依其生育型可以分為:真正紅樹林植物、半紅樹林植物和紅樹林伴生植物三種。

真紅樹林植物(Truemangrove):
只出現在河口潮間帶之木本植物,具有為適應環境而演化出之氣生根及胎生現象等,以紅樹科的18種植物為代表,全世界約有60種。

半紅樹林植物(Minormangroves):
能在潮間帶生長亦能延伸到陸生生態系之植物,因此許多海岸植物均可列入。例如行道樹常選用的黃槿海檬果等都是可以在潮間帶及陸地生長的半紅樹林植物。

紅樹林伴生植物(Mangroveassociates):
伴隨紅樹林生長的草本、蔓藤及灌木,通常生長在紅樹林的邊緣地帶。馬鞍藤、冬青菊、苦林盤等都是紅樹林常見伴生植物。

特性

根部特性

布滿鹽結晶的海茄苳葉片布滿鹽結晶的海茄苳葉片

紅樹林生育地的土質鬆軟、受潮水沖刷、缺氧,因此紅樹林植物的根系多分布很淺但很廣,得以支撐樹體並利於進行呼吸。根部內並有通氣道,在缺氧的土壤中,更利於氣體交換。紅樹林的根系可大別為氣根和地下根兩類。

氣根由主幹或較低的分枝長出,懸垂向下生長,進入土壤後形成支持根,可進行呼吸並具有支撐植株作用。水筆仔紅海欖屬於此類。水筆仔的氣根還可向側方延伸,最後形成板狀的支持根,有更佳的支撐作用。

地下根有由支持根長出的,也有在地下形成縱走根後,由此向上長出散生的呼吸根,直立露出土面。海茄苳即有分布很廣的呼吸根。

葉的特性

紅樹林植物葉片的表皮角質層厚,具儲水組織、排水器和栓質層,氣孔凹陷或為密毛狀體所包圍,以減少水分喪失。有的葉片則具有鹽腺,以調節組織的鹽份。水筆仔可藉由老葉的脫落來排除多餘的鹽份。

胎生現象

紅樹林的胎生苗有些紅樹林植物,其果實仍在母樹上時,胚即自種子長出且伸出果實,最後而形成具胚莖和根的胎生苗。幼苗垂掛在枝條上,可自母株吸取養份。胚莖上有多數皮孔,可進行氣體交換。當幼苗脫離母株時,有些可插入泥中,側根再長出,再長成幼樹。

有些幼苗縱使沒有順利插入泥中,由於胎生苗的細胞間隙大,富含漂浮組織,所以能隨波逐流,再定著在適當地點。在鹽度高、土質鬆軟、缺氧及水中含氯量高的環境下,胎生現象正是最有利的適應方法了。

物種根據Tomlinson在1986年的統計,全世界的“真紅樹”約有5科9屬34種,所謂“真紅樹”,必須有胎生現象、特殊的呼吸根,並且能夠適應淡、鹹水交會的環境。
至於到底有多少種類,則因為分類學家的觀點不同,而或多或少有所差異。

生長條件

主要分布於25∘ N和25∘ S間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西半球最北限可至32∘ N的百慕達,南限可至30∘ S的巴西南部海岸;東半球最北可至32∘ N的日本南部,南可至33∘ S的東非海岸和38∘ S的紐澳地區。

適合紅樹林生長的環境,大致需具備下列五個條件:

(1)熱帶型的溫度:最冷月份的平均溫度需高於20℃,年平均溫差需小於5℃。

(2)細粒沖積扇:在河口或三角洲地區的沖積平原,由細緻的坋粒及黏土所形成的軟泥,是最適合紅樹林的生長。不過在東南亞地區也有一些紅樹林是生長在海岸岩礁之上。

(3)海浪(潮汐)的作用力要小:要浪潮小,沙泥才能夠沉積,紅樹林幼苗也才能夠著床生長。巨大海浪不但會帶走沙泥,也會沖刷幼苗,使紅樹林難以形成。

(4)海水:含鹽份的水對紅樹林本身並非完全必要條件,但可能因紅樹林具備耐鹽的特性,含鹽分的水會排除其它陸生植物,使紅樹林成為海岸、河口的優勢植物。

(5)寬廣的潮間帶:寬廣平坦的潮間帶,可提供大面積的紅樹林棲地,讓紅樹林可拓展生長。

沿著海岸線生長的植物,必須克服很多苛刻的條件,例如海水鹽度、泥土層不夠厚和穩定、潮汐、海風等。但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紅樹林的相應演化為:有的長出氣根,幫助呼吸;有的長出板根,幫助支撐;還有的有胚軸(種子先在裡面培育一段時間,能從母體吸收營養),有的種子也有漂浮組織,方便漂流及插入沙地。

物種

根據Tomlinson在1986年的統計,全世界的“真紅樹”約有5科9屬34種,所謂“真紅樹”,必須有胎生現象、特殊的呼吸根,並且能夠適應淡、鹹水交會的環境。至於到底有多少種類,則因為分類學家的觀點不同,而或多或少有所差異。

真正紅樹林植物

物種數量

俗名

馬鞭草科、海茄冬科或爵床科(所屬科待議)

海茄科屬

9

黑皮紅樹

使君子科

鈕仔樹屬、假紅樹屬、欖李屬

1、11、2

白皮紅樹

棕櫚科

水椰

1

亞答樹

紅樹林

紅茄冬屬、細蕊紅樹屬、水筆仔屬、紅樹屬

6、2、2、8

真紅樹

千屈菜科

海桑屬

5

海桑

半紅樹林植物和紅樹林伴生植物

重要性與經濟價值

紅樹林素有“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具有特殊的生態地位和功能,是極為珍貴的濕地生態系統,對調節海洋氣候和保護海岸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

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通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於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

由於紅樹林生長於亞熱帶和溫帶,並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所以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

紅樹林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無機環境構成了濕地生態系統,對人類有很高的間接利用價值。

紅樹林另一重要生態效益是它的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盤根錯節的發達根系能有效地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體宛如一道道綠色長城,有效抵禦風浪襲擊。
紅樹林的工業、藥用等經濟價值也很高。

保育

由於工業和地產開發、海水養殖等原因,近40年來,世界各地紅樹林濕地的面積大幅度地減少了,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中國紅樹林

大陸

中國大陸的紅樹林共有37種,分屬20科、25屬(另有資料為16科20屬31種)。主要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浙江南部沿岸。其中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紅樹林資源量最豐富,其紅樹林面積占中國紅樹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強。無論是種類和分布範圍,在太平洋西岸,中國的紅樹林都具有代表性。

中國設有五個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東深圳市福田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海南海口海南東寨港國際自然保護區

被毀壞

2010年開始,海南海口海南東寨港國際自然保護區,由於水質污染嚴重,原本茂密的紅樹林開始受蟲害肆虐,這一帶近千畝的紅樹林中有上百畝被毀,另外被感染的500多畝紅樹林也岌岌可危。

2012年10月,浙江花費了5年心血才種植成活的50畝紅樹林,卻有可能因為海堤工程的推進而遭到“滅頂之災”。

台灣

台灣的紅樹林原有6種,現存4種;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各河口附近。由於高度的開發,使得紅樹林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淡水河沿岸(新北市淡水區)、中港溪出海口(苗栗縣竹南鎮)及台中縣大安鄉溫仔寮河口,四草(台南市安南區)等地有較集中之族群。其中淡水河口是全世界緯度最北的紅樹林自然分布地點;水筆仔是紅樹林自然分布緯度最高的種類。

(1)水筆仔(紅樹科):數量多,耐寒性較高,主要分布於台灣中北部、四草則有觀光用途的人工栽育種。為知名度最高的一種。
(2)五梨跤(紅樹科):數量不多,只分布於四草一帶之潟湖。
(3)海茄苳(馬鞭草科):分布廣,主要分布於台灣中南部。
(4)欖李(使君子科):數量不多,只分布於台南市安南區的四草潟湖。
(5)紅茄苳與細蕊紅樹(紅樹科):在台灣已絕種。原分布於高雄市的潟湖,1969年高雄港進行第二港口修建時遭清除。台灣在1990年代晚期有民間公司向國外引進這兩種紅樹林的幼苗進行復育中。

香港

由於人為的干擾,香港原有的紅樹林已經逐漸消失(但其實相對內地的城市化和污染,香港的紅樹林保存得還算不錯)。現時香港大約有170處地區有紅樹林紀錄,包括後海灣、大埔汀角路、沙頭角附近如鹽灶下鹿頸,還有大嶼山,馬鞍山等沿海地帶。其中以后海灣的面積最大(約85平方公里),是全中國第六大的紅樹林,並於1995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中。香港紅樹林一般高度約四米以下,較大型或成熟的紅樹林品種如銀葉樹(Heritieralittoralis)可在少受干擾的海灣內找到。

紅樹作用

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通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於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由於紅樹林生長於亞熱帶和溫帶,並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所以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徒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
紅樹林另一重要生態效益是它的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盤根錯節的發達根系能有效地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體宛如一道道綠色長城,有效抵禦風浪襲擊。
紅樹林的工業、藥用等經濟價值也很高。

藥用價值

紅樹林為人們帶來大量日常保健自然產品,如木欖和海蓮類的果皮可用來止血和製作調味品,它的根能夠榨汁,是生產亞洲女人經常使用的貴重香料。在印度,木欖和海蓮類的葉常用於控制血壓。斐濟的島民利用海漆類的紅樹林樹葉放入牙齒的齒洞中以減輕牙疼。據說紅樹林的果汁擦在身體上可以減輕風濕病的疼痛。在哥倫比亞的太平洋海岸的人們浸泡大紅樹的樹皮,製成漱口劑來治療咽喉疼。在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用紅樹林的果實榨的油,用於點油燈,還能驅蚊和治療昆蟲叮咬和痢疾發燒。

生態效益

調查研究表明,紅樹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數幾個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系之一,生物資源量非常豐富,如廣西山口紅樹林區就有111種大型底棲動物,104種鳥類、133種昆蟲。廣西紅樹林區還有159種和變種的藻類,其中4種為中國新記錄。這是因為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通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於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由於紅樹林生長於亞熱帶和溫帶,並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所以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
1958年8月23日,福建廈門曾遭受一次歷史上罕見的強颱風襲擊,12級颱風由正面向廈門沿海登入,隨之產生的強大而兇猛的風暴潮,幾乎吞沒了整個沿海地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但在離廈門不遠的龍海縣角尾鄉海灘上,因生長著高大茂密的紅樹林,結果該地區的堤岸安然無恙,農田村舍損失甚微。1986年廣西沿海發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風暴潮,合浦縣398公里長海堤被海浪沖跨294公里,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紅樹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沖跨,經濟損失就小。許多民眾從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紅樹林是他們的“保護神”。1982年,華僑郭春秧特地從南洋帶回"秋茄樹"等三種紅樹林種苗進行育種栽植。紅樹林的工業、藥用等經濟價值也很高。

生態適應

胎生現象——紅樹林最奇妙的特徵是所謂的“胎生現象”,紅樹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種子還沒有離開母體的時候就已經在果實中開始萌發,長成棒狀的胚軸。胚軸發育到一定程度後脫離母樹,掉落到海灘的淤泥中,幾小時後就能在淤泥中紮根生長而成為新的植株,未能及時紮根在淤泥中的胚軸則可隨著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數個月,在幾千里外的海岸紮根生長。
特殊根系——紅樹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密集而發達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樹幹的基部長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穩固的支架,使紅樹林可以在海浪的衝擊下屹立不動。紅樹林的支柱根不僅支持著植物本身,也保護了海岸免受風浪的侵蝕,因此紅樹林又被稱為“海岸衛士”。
紅樹林經常處於被潮水淹沒的狀態,空氣非常缺乏,因此許多紅樹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內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滿足了紅樹林植物對空氣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縱橫交錯,使人難以通行。
泌鹽現象——熱帶海灘陽光強烈,土壤富含鹽分,紅樹林植物多具有鹽生和適應生理乾旱的形態結構,植物具有可排出多餘鹽分的分泌腺體,葉片則為光亮的革質,利於反射陽光,減少水分蒸發。

國內分布

中國紅樹林共有27種,分屬20科、25屬(另有資料為16科20屬31種)。主要分布於廣西、廣東、台灣、海南、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其中以廣西自治區紅樹林資源量最豐富,其紅樹林面積占中國紅樹林面積的三分之一。無論是種類和分布範圍,在太平洋西岸,中國的紅樹林都具有代表性。
廈門西海域,80年代在東渡等海域仍有成片紅樹林,隨著這幾年的圍海造地的不斷擴大而消失。
深圳福田國家級紅樹林鳥類自然保護區。自1988年以來,深圳城市建設就有8項工程占用福田紅樹林鳥類保護區紅線範圍內土地面積達147公頃(2200畝),占原整個保護區面積的48.8%,共毀掉茂密紅樹林35公頃(526畝),占原紅樹面積的31.6%。
海南省文昌市鋪前鎮約6公里長的沿海岸線上,67多公頃(1000多畝)的紅樹林區已全面挖塘養殖,近半數的紅樹林遭受嚴重破壞。海南東寨港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目前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300多公頃(5萬多畝),有林面積2000多公頃(3萬多畝),列入《世界濕地名錄》。但從1993年以來,不斷有民眾進入保護區砍紅樹、挖塘搞養殖,大片大片的紅樹林區成為荒蕪的水泥塘。
廣西壯族自治區擁有中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但由於沿海一些漁民毀林建蝦塘,近10年來,廣西的紅樹林面積減少了10%。大量紅樹林被砍伐、破壞,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極大關注。目前,中國已建立7個省級以上的紅樹林保護區,保護紅樹林約占全國紅樹林總面積的一半,並成立了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這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紅樹林保護、科研與管理體系。
台灣的紅樹林:台灣的紅樹林原有6種,現存4種;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各河口附近。由於高度的開發,使得紅樹林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主要分布於台北縣淡水鎮(水筆仔)和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溪的出海口(水筆仔)。紅樹科的水筆仔:數量多,耐寒性較高,主要分布於北部。
馬鞭草科的海茄苳:分布廣,主要分布於新竹以南。
紅樹科的五梨跤:分布於台灣南部,數量不多。
使君子科的欖李:分布於台灣南部,數量不多。
紅茄苳和細蕊紅樹在1958年高雄港擴建期間最後一次在台灣記錄,被認為已經絕種。

生物分布

紅樹林中的鳥類
A1.夜鷺A2.長尾縫葉鶯.A3.池鷺A4.普通燕鷗A5.鶚A6.大白鷺A7絲光椋鳥A8大勺鷸A9.反嘴鷸A10.青腳鷸A11.黑臉琵鷸A12.白腰勺鷸A13.綠翅鴨A14.蒼鷺A15.暗綠繡眼A16.白胸翡翠
紅樹林的典型植物
B1.紅樹B2.木欖B3.老鼠簕B4.欖李B5.苦郎樹B6.秋茄樹B7.海桑B8.桐花樹
紅樹林中的魚和蛙
C1.大彈塗魚C2.青斑細棘鰕虎魚C3.淄魚C4.雜食豆齒鰻C5.海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