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彈塗魚

大彈塗魚

屬暖水性潮間帶魚類,喜穴居軟泥底質低潮區或半鹹水的河口灘涂,藉助腹鰭在泥塗上匍匐跳躍,覓食。以底棲硅藻為主食。在我國沿海均產之。大彈塗魚為沿岸暖溫性小型魚類,喜棲息於港灣和河口潮間帶淤泥灘涂,廣鹽性。大彈塗魚一般獨居,在春夏繁殖季節可在孔道中產卵。清池消毒7d後排乾池水連續曬坪,直至池底呈龜裂狀,然後均勻撒布米糖(50g/平方米)和活力丹(2×10E-6濃度,複合硅藻類營養劑),進水5~10cm,(60目篩絹網過濾)培養底棲硅藻,當池底表層形成一層黃褐色的藻床時開始投放魚苗。

基本信息

綱目

彈塗魚科

大彈塗魚大彈塗魚
大彈塗魚大彈塗魚

介紹

體延長,側扁,頭大,近圓筒形。一般體長10~20m厘米,體重20~50克。眼小位高,互相靠攏,突出於頭頂之上,下眼瞼發達。口大略斜,兩頜等長,兩頜各有牙1行,上頜牙呈錐狀,前方每側3個牙呈犬牙狀;下頜牙斜向外方,呈乎臥狀。體被小圓鱗,無側線。胸鰭基部寬大,肌肉柄發達,腹鰭癒合成吸盤。體深褐色,背鰭和尾鰭上有藍色小圓點。體背黑褐色。腹部灰色。背側有6個黑色條狀塊,周身遍布不規則的綠褐色斑點、背鰭二個,第1背鰭很小。僅有鰭棘5條,鰭棘末端成絲狀延長,其中第3棘最長;第2背鰭與臀鰭均較長,其長度大體相等。尾鰭楔形、寬大,第2背鰭有3條通常的灰白色橫線,胸鰭有黃綠色蟲紋狀圖案,十分艷麗。

生活習性

大彈塗魚為沿岸暖溫性小型魚類,喜棲息於港灣和河口潮間帶淤泥灘涂,廣鹽性。穴居,有鑽也棲息的習性,其孔道深達50~70厘米,孔道的深淺與長度依底氏而異,軟泥層厚的較深。大彈塗魚一般獨居,在春夏繁殖季節可在孔道中產卵。利用胸鰭和尾柄在海灘上爬行或匍匐跳躍,稍受驚動就跳回水中或鑽入穴內。皮膚和尾巴為輔助呼吸器官,能較長時間乾露。

食性為雜食性,主食底棲硅藻,兼食泥土的有機質,以及橈足類和圓蟲。常在退潮時出來索餌,刮食底棲硅藻。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Perciformes:鱸形目 - Gobioidei:鰕虎魚亞目 - Periophthalmidae:彈塗魚科 - Boleophthalmus :
學名: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Linnaeus,)
中文名: 大彈塗魚
中文拼音: DàDànTúYú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分布

日本至台灣北部、西部及南部海域

繁殖習性

產卵季節為5~9月。雌雄從外觀難以區別,雌體泄殖孔色紅,大而圓,雄性泄殖孔狹小延長。卵巢黃色,卵為沉性粘著性卵。在水溫26.5~29.2℃,鹽度25~27‰的條件下,受精卵經87個小時左右孵化,仔魚破膜而出。水溫25~29.5℃,鹽度10~15‰,孵化後第一天仔魚全長2.58毫米,卵黃囊徑0.35毫米,油球徑0.14毫米,肌節24對。第二天仔魚全長2.73毫米,卵黃囊徑0.31毫米,油球戲0.41毫米,口已張開,尾鰭膜出現鰭條。第三天仔魚全長2.82毫米,卵黃囊徑0.27毫米,油球徑0.14毫米。第四天仔魚全長2.92毫米,卵黃囊徑0.12毫米,油球徑0.08毫米,尾鰭上下出現黑色素點,肝臟和胸鰭鰭條出現。第五天仔魚全長3.67毫米,卵黃囊消失,油球僅剩一個小圓點,腹緣有13個黑色素斑點,開始攝食。第七天仔魚全長4.2毫米,腹鰭癒合成吸盤狀,腸子迥曲一次,膽囊出現,鰓蓋明顯,胸鰭發達。第八天稚魚全長和毫米,鰓耙出現,各鰭鰭條完整,油球消失,臂鰭後方有一個紅色素叢。氣鰾前部紅色素斑明顯,腹緣黑色素斑點部分消失。孵後第十四天稚魚全長6.45毫米,腸子迥曲三次。第二十天稚魚全長約11毫米,尾鰭有黑色素斑點3行。第二十八天稚魚全長約14.5毫米,第一背鰭5根鰭棘明顯。第三十天稚魚全長約16毫米,尾鰭基部、第二背鰭基部和體側中央出現鱗片,體側和背部有3行黑色素橫斑紋。第三十三天幼魚全長17.5毫米,鱗片完整,臀鰭後方紅色素叢消失,尾鰭3行黑色素斑點消失。第三十七天幼魚全長18.5毫米,上下頜出現牙齒,體色變灰。第六十天幼魚全長30毫米。

大彈塗魚的胚後發育各階段的特徵
發育期 孵化後天數(d) 平均全長(mm) 主要特徵
仔魚前期 1 2.56 魚體無色透明,卵黃囊徑0.32~0.35mm,油球徑0.14~0.19mm,肌節9+15。
仔魚前期 4 2.92 卵黃囊徑0.12mm,油球徑0.08mm,消化道常作蠕動,肝臟明顯,鰭褶開始分化,尾鰭褶出現點狀黑色素。
仔魚後期 5 3.67 卵黃囊已全部被吸收,沿尾部腹緣有13個黑色素斑點。
仔魚後期 7 4.20 膽囊出現,腸回曲一次,背鰭褶分化為第一和第二背鰭,腹鰭癒合呈吸盤狀。
稚魚期 8 5.00 鰓耙出現,脊椎形成,尾椎末端上翹,各鰭鰭條發育完整,臀鰭基部後上方有一紅色素叢。
稚魚期 14 6.50 腸回曲3次,各鰭鰭條已分節,尾鰭上有3行黑色素斑點,沿尾部腹緣的黑色素斑點逐漸消失。
稚魚期 28 14.50 尾鰭末端和臀鰭棘基部上方各有一黑色素叢,脊椎26,尾椎末端分化為尾上骨和尾下骨。
幼魚早期 33 16.50 圓鱗排列趨於完整,體色變灰,尾鰭3行黑色素斑點已消失,臀鰭後上方紅色素叢仍然存在。
幼魚早期 37 18.50 眼移至頭上側,體色深灰,上下頜出現牙齒,體背側8列梅花狀黑色素斑紋明顯,腹鰭吸盤具吸附作用。
幼魚期 50 25.00 眼突出於頭頂,外形和體色與成魚想似。

養殖

養殖池塘

大彈塗魚大彈塗魚

養殖

池塘呈長方形,面積1公頃,池堤高50cm,池底平坦,利於排水曬池,培養底棲硅藻,底質為軟粘土,四周無環溝和中央溝,以提高曬坪培養底棲硅藻的效率並方便成魚捕撈。養成池周圍交通方便,無污染源,有一定的淡水源。建排水閘門各一座,池塘四周加一道圍網以防大彈塗魚逃逸及敵害生物浸入,離池底約2m的高度架設網目為100m的尼龍網,以防鳥類捕食大彈塗魚。

放養前必須進行曬坪,施基肥,驅除敵害,雜魚等,然後注水培養底棲硅藻類。2004年5月,以400×10E-6濃度的生石灰和50×10E-6濃度的漂白粉(有效氯32%)對池塘進行消毒,清除敵害生物和致病菌。

培養底棲硅藻

清池消毒7d後排乾池水連續曬坪,直至池底呈龜裂狀,然後均勻撒布米糖(50g/平方米)和活力丹(2×10E-6濃度,複合硅藻類營養劑),進水5~10cm,(60目篩絹網過濾)培養底棲硅藻,當池底表層形成一層黃褐色的藻床時開始投放魚苗。

苗种放養

苗種均采自硤門潮間帶灘涂的天然苗,苗種全長2.5~3.0cm,放養密度為6尾/平方米,一共投放60000尾,放苗時間為2004年6月下旬。

土池繁育技術

一、育苗設施

1、育苗池底質為粉砂質粘土,每口池面積1畝左右為宜,池深0.8~1.3m,池堤堅固不漏水,備有進、排水系統。池四周圍以80目篩絹網片。池中布設支架,以便在池上方復蓋遮陽網。每lom2左右設定1個充氣石。

2、蓄水池、砂濾池和餌料生物培養池在高潮區建造蓄水池,育苗池面積共為5畝的育苗場,建蓄水池1口,面積為500m2,池深2m,高潮時從閘門納入海水,低潮時採用抽水的方法蓄水。建砂濾池1口,面積40m2,海水過濾後經120目篩絹網進入育苗池和餌料生物培養池。為方便推廣,直接抽取海水通過雙層120 目篩絹網箱過濾亦可。建造小口鍋形水泥池(1~2m2)孵化貝類擔輪幼體,留1~2口土池施放EM(有效微生物群製劑)、複合肥和魚漿培養輪蟲、橈足類等餌料生物。

二、清池除害和培養底棲硅藻親魚放養前45d,帶水清塘,每畝施生石灰100kg或漂白粉10kg,殺滅敵害生物。洗池後曬池5~7d,投餵米糠每畝20kg,進水5~1Ocm,施放複合肥5~10ppm,培養底棲硅藻。

三、親魚放養和培育產卵前30d放養親魚(一般在農曆3月初)。選擇池塘養殖和(或)潮間帶灘涂的2齡個體作為親魚。雌、雄魚性比為1:1,雌雄親魚可從泄殖乳突的外觀加以鑑別,雌魚泄殖乳突大而圓鈍,呈紅腫狀,雄魚泄殖乳突狹小,呈尖長狀。放養密度為每畝50kg,親魚規格每尾25g左右,親魚投放前經淡水和聚維酮碘消毒。親魚培育期間,水位保持5~10cm,加強底棲硅藻培養管理,保證親魚的營養需求。

四、親魚自然產卵和孵化生殖期間,池中親魚每個月產卵2批次,產卵日期是從小潮到臨近大潮,即每逢農曆初八至十三和廿三至廿八,每批次產卵期約 6d。產卵前將池水的水位加高到 0.7m以上,雌、雄親魚自由配對進入洞穴,在洞穴的產卵室內產卵。受精卵粘著在產卵室的頂部和周壁,歷經5~6d孵出仔魚。仔魚孵化後1~2日齡出洞。

五、仔、稚、幼魚的培育仔、稚魚在原池培育。提前將小球藻和褶皺臂尾輪蟲引入育苗池。施放10ppmEM、2~3ppm複合肥、1~2ppm活力丹(廈門強生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複合硅藻類營養劑)和2~4pm魚漿培養池中的橈足類等餌料生物。當池水中餌料不足時,必須及時從餌料生物培養池中抽取輪蟲、橈足類等餌料,也可投放經人工孵化的貝類擔輪幼體及用高壓噴槍向池中均勻潑灑海泥漿(富含硅藻及有機碎屑的軟泥),亦可補充蛋黃、蝦片。仔魚孵化後2~3d開口攝食。仔、稚魚和早期幼魚的系列餌料為顆粒有機碎屑、擬鈴蟲、多毛類和貝類擔輪幼體、橈足類無節幼體、橈足類幼體和成體以及底棲硅藻。育苗池中的餌料生物種類與個體大小多樣化,基本能夠滿足仔、稚、幼魚不同發育階段與不同個體對餌料生物的需求。育苗期間水位逐漸加高,育苗池中水位達上限時,開始適量換水,引進淡水將池水鹽度調節到15~20。育苗期間水溫不超過32~C,可採用在土池上方鋪蓋遮陽網和增加水位的方法控制水溫。不同批次的仔、稚、幼魚在同一個池中培育期間不會出現同類相殘現象。經常查看池水水色和監測池水溶解氧含量的變化,水色呈黃綠色時,水質較佳。如果發現池水富營養化而引起溶解氧過飽和或溶解氧太低以及光線不均出現魚苗集群時,要及時開啟增氧機。溶解氧過飽和會導致仔魚氣鰾膨脹死亡。魚苗培育期間,由於水位高,影響了底棲硅藻繁殖,每池可設定一塊4m2左右的泡沫板,投餵人工配合餌料和表層海泥(富含硅藻及有機碎屑的軟泥),供親魚攝食。

六、魚苗捕撈

早期幼魚(孵化後34日齡)依靠腹鰭吸附在池周的網片上,這時可用手操網分批捕撈魚苗,並暫養在底棲硅藻豐富的土池中。收穫最後批次的魚苗時,可將池水排乾,用踩網、定置張網和罾網捕撈。

大彈塗魚大彈塗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