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亞馬孫鸚哥

紅尾亞馬孫鸚哥

紅尾亞馬遜鸚哥(Amazona brasiliensis),又名紅尾亞馬遜鸚鵡或紅尾鸚鵡,是一種鸚鵡。它們是巴西東南部聖保羅州及巴拉那州海岸區的特有種。它們受到失去棲息地及被捕獵作寵物等威脅,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

基本信息

體貌特徵

紅尾亞馬孫鸚哥紅尾亞馬孫鸚哥
紅尾亞馬孫鸚哥體長35-37cm;體重約430g。鳥體為綠色,前額為暗紅色;頭頂和頸部為玫瑰紅色,邊緣並帶有藍紫色;耳羽部份為深藍紫色;翅膀邊緣為紅色;次要飛行羽為綠色,尖端帶有藍色;尾巴外側為綠底帶有黃綠色的尖端;尾巴內側中間有著很寬的紅色部分,但只有在下看或張開尾巴時才能看到,末端亦有黃色的闊帶。外飛羽底呈深紫藍色,尖端深藍色。鳥喙為淺灰色尖端為深灰色,尖端黑色;眼睛周圍呈淡灰色,虹膜為桔紅色。雛鳥的顏色較深,而瞳孔則是褐色

生境分布

紅尾亞馬孫鸚哥棲息在大西洋森林近岸的森林、林地及紅樹林。它們差不多隻生活在低地,一般海拔低於200米的地方,但有些也會在海拔700米的地方出現。

生物習性

紅尾亞馬孫鸚哥紅尾亞馬孫鸚哥

紅尾亞馬孫鸚哥主要成對或是以小群體活動,在冬天會聚集比較多的數量,有時候會高達400隻。從前數量比較多的時候會和另外一種瀕臨絕種的紅眼鏡亞馬遜鸚鵡(Red-spectacled Amazon)一起集結活動;通常在濃密的林區搜尋食物,然後在沿岸島嶼附近棲息,在早上9點到10點會先在棲息的沿岸覓食,然後在飛到內陸區尋找下一各覓食地點,在下午5點就會回巢休息。回到棲息的地方會相當的吵雜,因為彼此要爭奪視野良好的高枝過夜。在飛行的時候相當吵雜,但是當日落以後安定下來就變的非常安靜。主要吃果實、種子、花朵、花蜜及昆蟲。

繁殖方式

卵生。在野外的繁殖季從9月到隔年2月,有時延伸至4月。主要以啄木鳥使用過的樹洞以及高大的樹洞為巢,每年都會使用相同的築巢地點。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孵化期為27天或28天,幼鳥羽毛長約50至55天,離巢期約7至8周。

種群現狀

紅尾亞馬孫鸚哥紅尾亞馬孫鸚哥
巴西的工業化,並經濟及人口增長,都是紅尾亞馬孫鸚哥數量減少的原因。每年大量的伐林都令紅尾亞馬孫鸚哥失去了家園,其棲息地受到破壞而出現食物短缺。就大西洋森林就已經消失了93%,餘下的7%都被公路等劃分。被細分的地區限制了食物的供應,它們為此而遷往邊緣地區,受到人類及掠食者的侵害。

紅尾亞馬孫鸚哥色彩鮮艷,很易成為捕獵的對象。於1990年至1994年所監察的47個巢穴,就有41個被人類洗劫。當地人捕獵紅尾亞馬孫鸚哥出售,作為寵物及研究之用。另外,運送途中亦令大部份紅尾亞馬孫鸚哥死亡。故此其數量不斷下降。

保護級別

為保護紅尾亞馬孫鸚哥,自1997年就開始了一些教育計畫。這些教育計畫主要提高對紅尾亞馬孫鸚哥瀕危的關注,藉以減少伐林捕獵的行為。及另外亦設立了一些保育設施來飼養紅尾亞馬孫鸚哥,歐盟及巴西在這方面已獲得成功。

1989年,在巴西成立了蘇波拉圭國家公園(Superagüi National Park)對紅尾亞馬孫鸚哥的保育最為有效。雖然這個公園並非為保育紅尾亞馬孫鸚哥而設立,但它卻提供了安全的棲息環境,讓紅尾亞馬孫鸚哥的生存得以延續。

紅尾亞馬孫鸚哥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其貿易受到限制。

其他角色

紅尾亞馬孫鸚哥紅尾亞馬孫鸚哥
由於紅尾亞馬孫鸚哥會在很大遍的地方覓食,故在傳播種子有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也會在大西洋大陸遷徙至沿岸島嶼,也可以幫助傳播種子。在巴西,觀賞野生的紅尾亞馬孫鸚哥及其遷徙亦為當地人帶來收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