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

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

夸美紐斯(J.A.Comenius,1592—1670),出身於一磨坊主家庭,17世紀捷克新教教育家,近代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的先驅。捷克基督教兄弟會的牧師、長老和主教,還是兄弟會學校的教師和校長。所著作的《大教學論》奠定了近現代教育理論的根基,倡導四個階段的教育,1-6歲幼兒教育,7-12歲初等教育,13-18歲中等教育,19-24歲高等教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夸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奠基者之一。生於新教派“捷克兄弟會”會員家庭。12歲失去雙親,中斷了學習生活。16歲由兄弟會資助進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學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會選送到德國的赫爾博恩(Herborn)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在大學期間,系統學習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義者的思想,接觸了新興的自然科學知識,了解了宗教改革以來各國的教育發展動向,探討了當時德國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張,為後來從事文化教育活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學校任教,1618年調任富爾涅克城牧師兼兄弟會學校校長。同年,30年戰爭爆發,捷克完全喪失了獨立,新教徒慘遭迫害,夸美紐斯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產、書稿和妻兒。1627年,隨同30000戶兄弟會員家庭遷往波蘭的黎撒(Lissa)避難,先在該地兄弟會中學任教,後來擔任了校長,又被推選為兄弟會長老。在這裡,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書《語言學入門》(1631年)、教育學巨著《大教學論》(1632年)、學前教育專著《母育學校》(1632年)、中學物理教材《物理學概論》(1633年)。其中《語言學入門》一書很快被譯成了12種歐洲文字和四種亞洲文字,在各國廣泛流行,使夸美紐斯獲得了世界聲譽。夸美紐斯吸收了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教育成果,反映新興資產階級的教育要求,總結自己長期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資產階級教育問題,奠定了歐洲近代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基礎。

人物生平

1627年,德國皇帝下達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為堅持新教信仰,兄弟會3萬戶居民於1628離開祖國,赴波蘭的黎撒城。離開捷克時,曾在邊境的山頂上面向祖國跪下,失聲痛哭。1628年,在捷克兄弟會遷居于波蘭時,在黎撒城,夸美紐斯又主持已改為古典中學的兄弟會學校,長達13年之久。在此期間,夸美紐斯由於所寫的幾本有關教育的著作的出版而享有世界聲譽。這些著作是:《語言和科學入門》、《母育學校》、《大教學論》、《物理學概論》、《泛智先聲》等。

1641年,英國國會邀請他研究所謂“泛智”問題。到英國後,由於英國發生內戰,關於泛智的研究工作中斷了。1642年,夸美紐斯因希望當時的瑞典政府能夠幫助捷克人民取得獨立,便應邀到了瑞典,在瑞典幾年的工作期間,受該國政府的委託,編輯教科書和語言教學法。

可是希望從瑞典得到對祖國援助的希望未能實現,便於1648年再度回到黎撒城。這時,“捷克兄弟會”有很大一部分人住在匈牙利,夸美紐斯便接受匈牙利一位大公的邀請,擔任匈牙利常年學校顧問,並撰寫了《論天賦才能的培養》、《泛智學校》、《組織良好的學校準則》和《世界圖解》,其中《世界圖解》是一本運用直觀性原則編寫的教科書,書中對每一事物都用圖來說明。是西方第一本圖文並茂的兒童啟蒙讀物,被譯成了多種文學,在歐洲流行200餘年。
1656年,瑞典和波蘭發生戰爭。與瑞典交戰的波蘭執政者疑心捷克兄弟會成員同情瑞典人,便把兄弟會的最後避難所——黎撒城放火燒毀了,夸美紐斯又一次失去了自己幾乎是全部的手稿。當時,文化教育較發達的荷蘭撥款救援捷克流亡者,並歡迎夸美紐斯去荷蘭工作和定居,夸美紐斯於是又輾轉避難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來到荷蘭第二年,1657年,阿姆斯特丹的元老院決議出版了教育論著全集、《走出經院哲學的迷宮》等。在荷蘭,仍堅持不懈地致力於教育工作,於1670年11月15日去世,終年78歲。

教學原則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根據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應遵循的原則。這些原則反映了教學的客觀規律,至今仍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直觀性原則
夸美紐斯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夸美紐斯:《大教學論》,第112頁。主張儘可能地用感官去認識外部世界;實際觀察是首要的,文字的學習是第二位的。認為,經過直觀而獲得的知識是最可靠的,也最易於理解和記憶,因此,直觀性原則是教學的一條“金科玉律”。

教學應當從實際事物的觀察開始;在不能進行直接觀察的時候,應當使用圖片、模型等直觀教具。夸美紐斯還詳細提出了直觀性教學的一些具體要求。
(二)系統性原則
夸美紐斯認為,秩序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的一切活動之中,教學必須循序漸進,系統進行。指出,經院主義學校打亂了教學的系統性,教學雜亂無章,結果學生學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了解知識之間的聯繫。他主張教學科目的安排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從已知到未知;教學要遵守嚴格的時間,不能隨意打亂計畫;教學要系統連貫,“務使先學的能為後學的開闢道路”。同上書,第102頁。

(三)自覺性原則
夸美紐斯反對強迫兒童學習,認為這樣做是違反自然的。主張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儘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地、自覺地進行學習。為此,學校要向學生傳授實際有用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使教學富有吸引力;學校要美化環境,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樂於上學。

(四)鞏固性原則
夸美紐斯認為,知識的掌握不僅在於領會,而且在於鞏固和運用。要求,首先要理解知識,因為理解是記憶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識才能記憶;其次要反覆練習,加深記憶。夸美紐斯反對死記硬背,反對把記憶當作唯一的教學方法。

此外,夸美紐斯還提出教學要量力而行,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

教育思想

一、培養公民素養,提升地理課程價值
夸美紐斯堅信教育的力量,可以使人類找到改變社會的正確道路。400年後,全球環境、人口、資源問題正威脅人類進一步發展,嚴峻的現實迫使人們思考和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此戰略實施的基礎,是廣大民眾接受教育,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地理課程改革便可抓住這個機遇,以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建立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觀,這不僅體現了現代地理學的思想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加強了學科的時代性、實用性,同時提升地理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在中國高中地理《課標》中也反應了這樣的趨勢,如在“基本理念”中,第一條就強調“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希望通過地理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生存能力、具有正確人地關係、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世界公民。

二、關注生活世界,凸現地理知識實用性
歐洲中世紀,封建專制政權和教權相互勾結,宗教神學思想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學校充斥著死記硬背,教育遠離兒童的生活世界。夸美紐斯指責當時的學校教育內容,說“只要一年工夫就可能精通的事情,卻把心智用在那上面長達五、十年,甚至更長”,“一本可以明白地和明亮地放在心智跟前的事情,卻去晦澀地、迷惑地、錯雜地看待”,夸美紐斯還哀嘆自己“悲慘地喪失了一生一世最甜美的青春,把生氣勃勃的青春浪費在學校的無益的事情上面”。通過強調人是上帝的“造物”、“愛物”喻指教育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貼近社會生活。這與現在提倡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主張相似。社會信息交流無處不在,學生的視野觸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為此,各國在選擇本國地理課程內容時,無不例外地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大量介紹學生周圍的地理情況,當然,地理生活化必須考慮與未來的關係,避免走以就業為目的的功利道路,因為社會上的職業需求變化會越來越快,地理知識的選擇要有前瞻性。畢竟中國小教育是基礎教育,不是職業培訓。

三、遵循學生天性,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
夸美紐斯關注兒童興趣、愛好。根據性格差異把兒童分為六種,每一類都有相應的教育策略並指出“一切學科都應加以排列,使其適合學生的年齡,凡是超出了理解的東西不要給去學習”。主張一切教學工作應該遵循自然,教育也要遵循兒童的自然,這種“自然”就是尊重兒童的天性。長期以來被學生缺乏地理學習興趣所困擾,針對這種情況,在國中《課標》“基本理念”的第三條“改變地理學習方式”中就明確指出“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夸美紐斯的遵循兒童天性的教育思想給了一把打開“困擾”之門的鑰匙。而地理課程改革中提倡:合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是對這把“鑰匙”的解讀。通過引導和組織學生的參觀、考察等活動,把學生好動的天性與學習結合起來,這對於豐富地理課程內容,增強地理教學活力,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四、注重親身體驗,完善地理三維目標
在《大教學論》中夸美紐斯理想的學校教育應該是這樣的:希望男孩子從讀書所得的快樂不會比整天玩球和整天自己作樂所得的快樂少。抨擊當時的學校教育,也正如現在指責應試教育一樣。為了改變這種“填鴨式”的教學狀況。使校園變樂園,夸美紐斯強調通過兒童親身的體驗去快樂地學習。400多年後的學生同樣受到這樣的折磨。夸美紐斯提倡讓兒童親身體驗主動學習給予了巨大的啟示,經過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才能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促使個性的復活,培養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而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也只有融入到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態過程中才能收到效果,沒有學生親身體驗和觸動靈魂的說教是非常蒼白的,夸美紐斯曾指出,“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文字”。其實,20世紀90年代,國際地理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是重視“探究式地理教學”,《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就鼓勵學生採用質疑或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強調不論區域方向還是專題方向都應採取這種教學方式。

陸平周自齊曹雲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