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賽恩

約翰·賽恩

美林公司執行長約翰·賽恩(JohnThain)被認為是此輪危機中表現最好的執行長之一。

基本信息

美林公司執行長約翰·賽恩(JohnThain)被認為是此輪危機中表現最好的執行長之一。“約翰·賽恩執掌

約翰·賽恩約翰·賽恩
美林後對風險資產進行大規模的減記。”票面價值1美元的抵押貸款資產,約翰·賽恩22美分就賣出去了,並且一賣就是306億美元,而等到別人想賣資產的時候,市場上已經找不到任何買家了。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裡,約翰·賽恩連續三次融資,為公司添加上百億美元的資本金。約翰·賽恩先生1979年獲得哈佛大學MBA學位,1977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士學位。

簡歷

約翰·賽恩,52歲,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完成與泛歐交易所合併後,開始擔任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執行長及董

約翰·賽恩美林證券CEO約翰·賽恩
事。2006年3月8日紐約交易所與群島控股合併後,開始起任紐約證券交易所集團公司執行長。賽恩先生於2004年1月15日加盟紐約證券交易所,擔任執行長一職。

此前,賽恩先生於1999年5月至2003年6月在高盛集團有限公司任總裁兼聯席營運長,並於2003年7月起任總裁兼營運長。自1998年起,賽恩先生開始擔任高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成員。1999年,他擔任高盛集團(L.P.)總裁兼聯席運營官。1994到1999年,他擔任財務長,同時主管運營、技術和財務,並於1995年到1997年間同時擔任歐洲分部的聯席CEO。

賽恩先生是多個顧問組織的成員,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公司、麻省理工學院Sloan管理學院校長諮詢委員會、美國國家諮詢委員會、國會圖書館詹姆斯·麥迪遜委員會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國際資本市場諮詢委員會等。他同時是法國—美國基金會成員,三方委員會董事會成員,紐約—長老會基金會會長。紐約—長老會基金是紐約—長老會醫院的託管機構,也是哈佛大學的信託人。

執行長

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董事會任命DuncanL.Niederauer為約翰·賽恩的繼任者,擔任集團執行長,該任命自200

約翰·賽恩美林證券
7年12月1日起生效。現任執行長約翰·賽恩將赴美林證券擔任董事長兼執行長。

在約翰·賽恩的帶領下,紐約證券交易所先後完成了與群島控股和泛歐交易所的合併,成功轉型為一個以客戶為導向、公開上市的業務多元化的全球金融市場。

約翰·賽恩於2004年1月15日加入紐約證券交易所,擔任執行長。他表示:“能夠有幸領導這樣一家全球領先的金融市場,並參與到其激動人心的變革中,我感到非常榮幸。在我們優秀管理團隊和員工的精誠合作下,紐交所實現了經營模式現代化和多樣化的轉變,為客戶和投資者帶來利益,與此同時,我們也引領著全球交易所行業的整合浪潮。作為全球市場的領導品牌,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以客戶為導向,在未來的道路上已經形成了清晰的發展戰略。”

“救火”者

美林前任CEO斯坦利·奧尼爾(StanleyO’Neal)在困境中黯然引咎辭職。2007年12月,當時擔任紐約-泛歐交易所CEO的約翰賽恩(JohnA.Thain)火線入主美林。

這已是賽恩第二次充當“救火隊長”。2003年,紐交所當時的董事長兼CEO格拉索因巨額薪酬醜聞下台,更導致人們對紐交所治理結構和交易制度的深刻質疑。時任高盛總裁的賽恩臨危受命,接任紐交所CEO之職,展開了一系列整肅、發展紐交所的改革,並迅速恢復紐交所作為美國資本主義象徵的榮光。

次貸危機

2008年4月10日,賽恩在北京接受《財經》專訪時,賽恩告訴《財經》記者:“毫無疑問,我擔任美林的CEO,主要是應對次貸危機之後的財務問題。”但他強調,儘管目前市場環境棘手,從資本金和流動性的角度看,美林的狀況還是不錯的。

約翰·賽恩介紹說,跟蹤次貸危機的指數ABSIndex自2008年起到3月1日下降了50%,但是,“任何擁有次貸相關的衍生品的機構仍舊在一季度存在損失。”2008年4月17日,美林將公布2008年一季度的財務報告。

美林集團亦在審定次貸相關的損失。儘管賽恩對於擺脫次貸危機保持謹慎,稱次貸相關的損失要持續到6個至12個月之後才能見底,但“在可見的將來,美林不再需要補充資本金”。

美林於2008年2月22日發布的2007年財務年報顯示,其次級抵押貸款以及資產抵押證券的擔保債務憑證(ABSCDO)相關的稅後損失達到86億美元之巨,即(稀釋後)每股損失10.73美元。

賽恩在致美林股東的公開信中表示,公司已經重組了風險管理的機制,並完成了2008年四大工作重點的兩項:第一,估計流動性的緊縮程度,重整資產負債表,通過剝離、出售部分非主營的資產,獲得20億美元資金;第二,融資128億美元,除了彌補86億美元的虧損,還有40多億美元的額外資金。賽恩稱,這使得美林獲得了足夠的緩衝,並且保證足夠支持業務繼續發展所需的資金。

賽恩宣布,將對美林目前的管理機製做兩項改革。其中一項是加強管理組織結構。他向記者透露,美林正在調整目前的薪酬結構。“過去,交易員的薪酬完全是由交易員的盈利和損失來決定,現在美林將依據整個美林的業務盈利狀況來發放薪酬。”他認為,這種方式將促進團隊合作以及各個業務部門的協同。賽恩表示,這是近年來的第一次薪酬結構的調整。

摩根史坦利亞太區前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稱,華爾街投行內有一種獨特的激勵機制,如果雇員們的投機活動獲得成功,他們將得到巨額獎勵;而若失敗,對於他們也僅僅是丟掉工作而已。受此鼓勵,雇員們甘冒巨大風險;也就是說,公司的利益與其雇員自身的利益並不一致。美林如此調整,意欲改變這種狀況。

賽恩欲結束美林業務部門單獨作戰的傳統,並建立團隊合作。同時,他希望“主持”一個高級經理的管理委員會,委員會包含交易部門的所有經理,負責人每周向他匯報工作。

美林在迎接賽恩的同時,也面對了十多位高層以及交易員的離任。其成員既來自造成次貸減記損失的債券交易的部門,也包括2007年業績收入創造了83億美元淨收益的股票交易部門。賽恩對此解釋說,公司高層的人員變動,總會引起其他人事變動。“本次遭受損失主要出現在資本市場和投行部門,所以對交易部門的人事變動我不會感到驚訝。”他坦言,交易部門的領導層在未來幾周或者一兩個月里還會有變動。

開拓美林業務

為了醫治國內業務所受的重創,美林加快拓展海外業務的需求前所未有地迫切。初步調整國內業務之後,賽恩便馬不停蹄地展開了他的全球之旅。

賽恩2008年4月10日在北京宣稱,在接管美林後的四個月中,他做的事分為兩大重點,“前兩個月是關注資本和流動性,近兩個月則關注美林的全球戰略。”

在中國之行前,他剛結束了對日本、俄羅斯、英國、法國、西班牙的訪問。顯然,在次貸危機餘波未平、美國經濟放緩的情況下,美林把目標投向了國民經濟保持迅速增長的亞太開發中國家。

賽恩說,此行的目的就是要進一步開拓美林在中國國內的業務,尤其是拓展目前中國尚未形成氣候的全球財富管理(GlobalWealthManagement)的業務。為此,他會晤了政府的和監管部門的官員,以及主要的企業客戶。他評價說:“我們的會談是富有成效的。”

全球財富管理是美林的第二大業務支柱,其管理的客戶資產接近3萬億美元。美林聯合運營官弗萊明(GregFleming)在2月6日的一個國際金融會議稱,全球財富管理業務占了美林總業務額的40%,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國國內;但是,全球財富管理在“金磚四國”(BRIC,即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業務增長很快,2007年的海外業務比2006年增長了24%。

美林在中國主要為投資銀行業務,包括給中國企業做IPO,為其海外併購業務提供財務顧問服務,以及擔任國債和企業債的財務顧問。迄今為止,美林幫助中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籌資超過300億美元,“僅2007年就為中國公司在海外市場融資27億美元。”

美林的目標遠不止此。多年來,美林一直希望將全球財富管理帶入中國的國內市場。賽恩告訴《財經》記者:“美林需要涉足更多的中國市場的本國業務。目前中國的財富大量積聚,因此我們希望涉足中國本地財務管理業務。”中國企業上市融資後,如何管理它們的資金和財富?這是美林瞄準的機會。

“我們想要將全套業務帶入本地市場,其中包括證券經紀業務。”賽恩說。然而,外資證券經紀業務在中國的拓展路途頗為坎坷,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經營證券經紀業務,首先要獲得證監會的牌照。外資目前尚未允許獨立經營,而在合資證券公司的情況下,持股比例的上限是三分之一。賽恩表示,具體模式和持股比例都還在探討中。

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近日訪華,會談的重點之一就是爭取將外資參股中國券商的股權比例上限從三分之一提高到49%,使得外資券商在中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證監會批准了花旗銀行與中原證券,摩根史坦利與華鑫證券,瑞信與方正證券成立合資證券公司

自救信心

華爾街仍在次貸危機中持續震盪。全美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的崩塌,遠非這場危機行將終結的標誌,相反,它意味著危機還在延續和深化。華爾街巨擘們不再講“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之類的話,他們更多地是加緊自救。身處漩渦中央的華爾街第二大投行美林集團(紐約交易所代碼:MER)是這些自救者之一。

美林自救的另一選擇,是支持美聯儲的拯救行動和保爾森的監管改革。賽恩宣稱,支持美聯儲干預摩根大通購買貝爾斯登一事,因為這樣“為穩定市場注入了很大程度的信心,使得系統性的損害不會出現”。

次貸危機中,美國的各大投行休戚相關。如果美聯儲不出面為貝爾斯登提供緊急流動性,後者將不得不宣布破產,更多的金融結構亦難逃厄運。謝國忠稱,如果美聯儲允許清算貝爾斯登,其他機構擁有的非流動性次貸衍生品也不得不以此標準定價,這意味著這些機構的資產價值更加一落千丈,導致更大規模的破產。

美國的納稅者在為次貸危機付出代價,而美聯儲是在用買房者的錢來穩定市場。作為國際資本市場諮詢委員會的委員,以及拯救行動的間接受益者,賽恩向記者重申,“美聯儲和財政部的行為是正確的,這樣做保護了金融市場免遭潛在的系統性破壞。至於這是不是用了納稅人的錢,還不清楚。”他進一步稱:“我也支持目前在國會討論的各種關於抵押貸款以及如何幫助美國消費者渡過困境的解決辦法和提案。我不認為這些問題是互相對立的。”

美國金融市場每一次大的危機,都引致不同程度的監管改革,這場被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稱為“50年來最大的”次貸危機當然不會例外。進行監管改革有助於幫助人們重拾對金融系統的信心,賽恩對此深表贊成。

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發表了對金融監管系統的改革建議。按照他的提議,美聯儲將有責任和權力蒐集並披露恰當的信息,在法規制定方面與其他監管機構開展合作,並在必要時採取相關行動,以確保整體金融市場的穩定。根據其方案,美國證監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將合併為一家,屆時將由單一機構來負責監管美國證券和期貨市場。改革計畫還包括將美國儲蓄管理局併入美國財政部金融局。

賽恩支持保爾森對美國金融監管框架進行進一步改革。他說:“他提出的框架有三大支柱:市場穩定、金融機構的安全健康,以及客戶的保護。這是美國金融監管改革的三個重要基礎。”他補充說,他同意減少美國監管機構的重複現象。改革並不是要改變整個監管框架,但是需要對某些方面進行改革。

“安然事件”之後,時任高盛CEO保爾森提出監管改革方案,是華爾街的一次自救。當此次貸危機,美林等華爾街投行支持保爾森的改革建議,是其又一次自救。美國次貸危機還看不到底,美林及其同行,乃至整個金融市場的自救行為,也還遠遠沒有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