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深層排毒

系統深層排毒

本書論述了慢性病綜合發病的機理,從毒素角度論述了防治的重要性。對於系統積蓄毒素的體質,有淺層、潛伏層、深層毒素,通過斷食、食物、經絡等方式排毒是普遍的方式。重點說明了量子技術在醫學領域的研究,並作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量子醫學是新興的邊緣學科,有許多領域未完全得到確認,所以本書的出版,對於量子醫學的研究有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出版時間:2009年6月1日

定價:18.00元
書號:ISBN978-7-80231-652-2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作者:黎黍勻
字數:136千字
經銷:全國新華書店
《系統深層排毒》作者為營養學家黎黍勻,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本書論述了慢性病綜合發病的機理,從毒素角度論述了防治的重要性。對於系統積蓄毒素的體質,有淺層、潛伏層、深層毒素,通過斷食、食物、經絡等方式排毒是普遍的方式,而一些深層的毒素也正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科技的發展,量子醫學的套用,也在排毒領域帶來新的前景,如何有效利用量子醫學技術促進深層的排毒效果,成為未來一個別有天地的領域。作者黎黍勻將毒素的定義、系統形成的觀點、量子醫學的歷史和中西醫技術的結合等領域進行了富有建設的研究。

全書目錄

《系統深層排毒》前言
目 錄
第一章 一人10種病……………………………………………… 05
一、笛卡兒的誤導………………………………………………… 05
二、慢性病報告…………………………………………………… 09
三、慢性病是如何發生的………………………………………… 11
第二章 系統蓄毒…………………………………………………… 14
一、什麼是毒素…………………………………………………… 14
二、毒素的危害…………………………………………………… 17
三、環境污染與系統蓄毒………………………………………… 19
四、各種毒素大觀………………………………………………… 29
第三章 蓄毒與慢性病…………………………………………… 35
一、不能忽視的“營養有害” ……………………………………35
二、慢性病的特點………………………………………………… 38
三、毒素與慢性病………………………………………………… 43
第四章 不同層次的毒…………………………………………… 47
一、毒素在體內的蓄積…………………………………………… 47
二、淺層毒素及排毒方法………………………………………… 50
三、中層毒素及排毒方法………………………………………… 54
四、深層毒素及排毒方法………………………………………… 61
第五章 系統養生清、調、補……………………………………71
一、清、調、補總則……………………………………………… 71
二、食療藥膳清、調、補………………………………………… 73
第六章 排毒技術的探索………………………………………… 81
第七章 量子技術套用…………………………………………… 96
一、量子力學史…………………………………………………… 97
二、量子技術……………………………………………………… 104
三、醫學套用……………………………………………………… 108
四、套用概況……………………………………………………… 113
五、順勢療法……………………………………………………… 115
第八章 醫學臨床觀察…………………………………………… 119
附 錄 量子技術醫學套用研究的相關文獻………………… 122

行業評價

《系統深層排毒》:中國排毒第一書

作者 評書人
欣聞《系統深層排毒》一書出版,接到樣書即迅速閱讀完畢。好書不需特贊就是贊,劣書即使讚美也是劣書。有幾點非同凡響的感慨,否則難體現作者書後經典的精彩。
排毒書籍琳琅滿目,但是目的不一。總是讓人感到書籍的飄忽成分過多,難以從本質把握毒素的內涵,這一直是個遺憾。而有的人士則完全否定了毒素的存在,認為毒素僅僅是銷售的定義,而非健康範圍。這又走了極端。我們很難得到有效的認識毒素的概念、毒素的來源、毒素的危害、毒素的分布、排毒的方法。今天始有豁然開朗之感。《系統深層排毒》的作者黎黍勻,則以大海般的知識,揮灑自如,將毒素的內涵演繹的如此多姿多彩,遙盼生姿。
首先,作者將思想的毒素無情地揭示了。如果一個人無法在思想方面定義毒素的內涵,是很危險的。不免對毒素產生偏見和狹隘的見解。而思想的毒素卻是無形無色無味地入侵人體而不覺。譬如迷信對人的毒害,譬如偏執對人的誤導。一直以來,對於笛卡兒我們擁有超凡的崇拜和敬意,因為不但他的學識淵博,而且是影響了人類400年左右而屹立在各種教材當中,為世代所膜拜。譬如高中的解析幾何。一旦思想受到影響,人們對待事物的眼光就大同小異了。笛卡兒對當代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分解思維模式。
比如看人,你不是看到一個“腰若琉環素,指如削蔥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的美女,而是看到一個手腳、肝臟、肺、腸道、大便形態等分析的一個女人,說多噁心就多噁心。但是這樣的看法卻影響到每個人。這就是所謂的醫學解剖學哲學。凡是研究對象都可以分解為更多的細節和部分,然後研究這些部分可以得到整體的認識。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然而,我們卻進入了這樣無理的思維去理解身體、理解疾病、了解健康了。於是,毒素的問題也就失去了警覺。我們已經從作者前面的一本書《腸胃決定健康》,已經將整體與部分、機器與人體分析透徹。人體不是笛卡兒說的可以隨意分析、換器官的機器,而是非常精密的神秘系統。如果我們無法認識到這點,就無法理解作者對毒素的分析了。正因為人體是一個系統,是一個互相影響互相干擾互相促進的系統,所以,當外來物質不良地干擾人體時,系統就表現不同的警覺信號,這些物質才是真正的所謂“毒素”。作者從思想的高度來引導我們認識毒素定義,果然是深度決定高度。如果我們不從思想高度認識毒素,我們將忽略大量對人體有不良作用的因素,健康將被不斷消磨消耗,直到衰竭,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其次,作者通過對疾病的發生順序,從健康到疾病過程的分析得出了毒素合理、科學的定義。當然是讓我們對毒素有了清晰的分界和把握。《系統深層排毒》書中對毒素進行了科學探索:
“毒素”在這裡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首先是一種物質或者是一種形態。比如病毒是一種物質,噪音是一種形態;長期壓抑的情緒導致體內代謝混亂,情緒也是一種形態類的“毒素”。
其次是毒素具有長期損害性也具有短期傷害。比如污染的水質,你喝一次也是毒,喝一年也是毒。
再次是毒素具有能使人體機能不斷損傷、健康逐漸受到損害的能力。嚴重了就會威脅到人的生命。
最後毒素具有入侵人體後主動損害的特性。一旦人體接觸到它們,就容易被它們以外部或者以內部的方式主動損害人體的健康。比如污染的空氣被吸入體內後,空氣中可以損害健康的顆粒物質,就會停留在體內,不斷地損傷器官,而不會自動離開。
所以,毒素應該是指以物質或者其他形態的方式,入侵人體後通過外部或內部途徑,對人體機能進行長期性或短期性損害,達到危害健康、破壞正常機能目的的成分和因素。
有學者把毒素分為外來之毒和內源之毒。
外來之毒 如生物在生長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生物毒物)。有蛋白毒素和非蛋白毒素。包括植物毒素、細菌毒素、動物毒素和真菌毒素等。
許多毒素如蓖麻毒素、海藻毒素、肉毒桿菌毒素A型、葡萄球菌腸毒素B型等被作為或研究要將其作為戰爭新毒劑。天然毒素很早就被當作武器使用,二次大戰時,英、美生產了1700kg蓖麻毒素粗品,其毒性為光氣的40倍。美國秘密貯存了海藻毒素。二戰後,美國和前蘇聯對毒素研究都很重視,據資料顯示,美國貯有葡萄球菌腸毒素、肉毒桿菌毒素、牡蠣毒素、白環蛇毒素、綠膿毒素和馬錢子毒素等6種;前蘇聯貯有蛇毒素、河豚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
內源之毒 就是指人體內的有害物質。人體內毒又分為外來毒和內生毒。
外來毒:指外在的環境污染帶來的有害物質,如空氣污染(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塵埃等)、水污染(工業及生活污水等)、食品污染(農藥、化肥、食品深加工等)、化學藥品的毒副作用、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等)。環境中的有害物質通過不同途徑進入人體,毒害我們的身體。
內生毒:指人體內在的糖、蛋白質、脂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不斷堆積所產生的毒。代謝的廢物產生的有害產物有乳酸、酮酸、尿酸、自由基等;還有身體體內的多餘脂肪、老舊壞死細胞、癌細胞等。
為了清晰了解毒素的內涵,作者還將毒素的來源專門製作了一個表,詳細列舉人類健康面臨的毒素威脅來源,如此的剖析,將毒素概念和外延,詳盡解說,非一般人可為,這確實是營養界之喜。
其三,說明毒素容易,如何應該卻非易事。作者將毒素的危害按照新的思想模式分析,認識毒素的危害是系統性發生的,這樣的觀點無疑是回歸了理性軌道上。大量慢性病的調查已經證明是系統性發生的。當人們對疾病的預防只停留在單一因素,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作者不但指出了毒素來源不單一,而且指出毒素危害的系統性,並引起系統性疾病。這為預防疾病帶來新的解決方式。毒素分淺層、中層、深層,自然排毒的方法因人而異了。參與過作者關於毒素的健康講座,對毒素的性質作更通俗講解,那就是水溶性毒素和脂溶性毒素。
我們都知道,溶化於水的毒素只有多喝水就可以輕鬆排毒了。但是,溶化於脂肪的毒素呢,卻不能輕鬆了。你看看減肥的困難就知道了。脂肪不容易排除出體外,那么,溶化於脂肪的毒素就容易沉澱,不斷危害人體了,時間可以達到10年以上!難怪,越肥胖,毒素越停留多。喝水排毒的觀念就這樣被作者輕鬆擊破,因為有的毒素是不能喝水就排出的。那么怎么辦?只能是以“油”排油!這就是通過食療、草藥等精華油達到排毒效果。這是如何的新鮮和新奇啊!我們就明白了為何有的青菜用水清洗,毒素是無法排除的,因為有的農藥是脂溶性的。所以,減少農藥使用和購買農藥類蔬菜水果成為我們的新的思考方向。
同樣,對於斷食排毒等方式,我們也清晰地發現,對於脂溶性的毒素,就不那么徹底有效了。這就是作者根據原理評價了全球30多種排毒方法的目的,並詳細列舉給我們知道。簡直是一部排毒的百科全書。越看越醇香,越看越出味。
其四,既然作者有如此的功底,自然不單一解釋毒素而已了。果然不出所料,作者試圖通過本書把量子醫學和中西醫學進行了思想高度的統一。在擔心的同時不免多化心思看看是如何達到的。看完之後,不僅欣喜,果然能夠把思想統一在一起。作者提到的橄欖模型,正式描述了中醫西醫和非醫人士的觀點模型。
1、量子不是顆粒,該觀點已經把所謂的炒作商業作了宣判。量子是一種能量單位,大約等於6.0X10的負34次方焦耳。而一些企業將量子解釋為電子之後的顆粒。
2、量子發射伴隨光子輻射,而一個器官是否正常就可以觀察光子輻射是否正常來發現。非正常器官將大量輻射光子。
3、通過測不準原理,我們發現了原來我們的眼睛就可以干擾到水、電腦、書桌、筆墨等的內部結構,只是要觀察到這些物質的變化你要變化到一億分之一微小才可以發現。把
人與自然有機聯繫起來。
因此作者提出,量子醫學領域可以發現所有物質互相干擾互相影響,而西醫的終極目的就是不斷細化不斷微觀下去,最終發現將是人體與自然的一切有密切關聯,回到系統觀點。而中醫的極端發展就是巨觀的關係,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最終歸宿。
處於中間的觀察者,其實就是中西不研究透的人群,占了大量。
於是兩端為中西醫,中間為非研究者,成為一個完善的橄欖模式,精妙!實在是精妙!
越看越有味道!如何領略其中的細節,已經無法一一列舉,只有自己投入閱讀才可以明了體會到。
如何品書,確實是一件智慧的事情。當今關於毒素的書籍,難有超越此書者。

量子醫學

本書把量子醫學涉及的所有套用領域進行了總結。

醫學定義

量子醫學是在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和現代生物醫學的影響和滲透下

萌發而出的。早在1944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就試圖把量子力學、熱力學和生命科學的研究結合起來。如今,已經發展為可以用量子力學原理來闡明生物分子的結構及其功能,並且進一步闡明細胞的分化和新陳代謝的機理、遺傳和變異、衰老和癌變、藥物的套用等領域。2007年量子醫學與草本植物的套用相結合,是量子技術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
量子醫學的定義就是建立在量子力學原理的基礎上,結合了量子生物學、量子藥理學和生命信息學,利用微觀狀態的電子波動、輻射、能量等形式,對機體進行綜合、系統、全面、發展性地預防、調節、診斷、治療、康復的學科。起源發展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以解決黑體問題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解釋了光電效應
1910年,α粒子散射實驗
1911年,超導現象被發現
1913年,玻爾原子模型被提出
1915年,索末菲修改了玻爾模型,引入相對論,解釋了塞曼效應和斯塔克效應
1918年,玻爾的對應原理成型
1922年,斯特恩-格拉赫實驗
1923年,康普頓完成了X射線散射實驗,光的粒子性被證實
1924年,愛因斯坦推導出了普朗克的黑體公式。2001年,3位分別來自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因為以實驗證實了這一現象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4年,德布羅意闡述了物質波理論。
1925年諾貝爾獎獲者海森伯格提出量子論的不確定原則。同年,海森堡提出的矩陣力學理論。
192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在《物理學紀事》上連續發表了6篇論文,宣布了量子力學的第二種形式——波動力學的誕生。這個方程後來成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
1927年,德布羅意和革末通過實驗證明了電子的波動性。同年,G.P.湯姆遜,在劍橋通過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電子的波動性。電子是一種波。他們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
薛丁格卻發現,海森伯的矩陣力學和他的波動力學在數學上居然是等價的。此時,泡利也獨立地發現了這種等價性。之後,狄拉克進一步把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統一起來。
玻爾提出“互補原理”,這就是電子“波粒二象性”的研究。它連同波恩的機率解釋,海森堡的不確定性,三者共同構成了量子論“哥本哈根解釋”的核心,影響至今。
192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狄拉克解決了物質在高速運動時的量子理論。
1930年以後,量子理論很好地解釋了處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半導體的原理,為電晶體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之後,量子理論在物理學、化學、半導體、微電子、晶片技術、生物學,醫學等領域廣泛的套用。
1932年,後來成為計算機之父的馮·諾依曼利用希爾伯特空間等數學工具,證明了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之間的數學等價性。
1944年,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試圖把量子力學、熱力學和生命科學的研究結合起來。
1948年,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威兼·肖克利和瓦爾特·布拉頓根據量子理論發明了電晶體。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理論提供了精確一致地解決關於原子、雷射、X射線、超導性以及其他無數方面問題的能力。同時為量子醫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1980年,核磁共振套用臨床醫學領域。而生命信息檢測儀也隨之出現。

對象特點

量子醫學的定義就說明了它的研究方向和對象是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因為量子醫學通過量子力學的拓展,以量子技術方式介入醫學領域的學科,所以,把人類的醫學研究直接從巨觀狀態進入微觀世界。
在看得見的世界,一切物體或粒子的運動都遵循巨觀物體運動的牛頓力學規律。在看不見的世界,反映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理論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決定原子核周圍電子及各種超微粒子運動和性質的自然法則。量子就是生物體中電子運動所產生的磁能和超微粒子所產生的能量。其實,將能量分化為量子現象,是微觀世界一切粒子變化的普遍規律。因為微觀世界中一切超微粒子都屬於量子層次領域的。而量子醫學是在醫學領域研究疾病在微觀狀態發生狀態和規律的。
量子醫學的特點就是:
1)量子醫學是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的學科。
2)量子醫學是通過研究發現電子等微觀狀態的顆粒遵守量子化規律,並套用於醫學研究的學科。
3)量子醫學基於電子、光子等微觀顆粒量子化特性,開闢醫學新時代。
4)量子醫學強調人體的整體性質,認為任何人、事物都是一個系統聯繫的有機體,這些系統在微觀世界中按照量子化規律進行互動、影響,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全面性特點。

主要內容

量子醫學是建立在利用電磁輻射與人、動物和植物世界相互作用基礎上的一個全新的學科。量子物理學研究電磁場的輻射,因此,量子醫學的本質是電磁場,及通過測定分析生物體所釋放的振動頻率大小(即微弱磁場波動能量),進行診斷與治療的醫學,亦稱波動醫學。要建立“量子醫學”,就要突破巨觀進入微觀來研究生命體,例如量子生物學的研究,必定從量子層次研究掌握疾病的量子變化規律。如以量子層次的量子運動變化來診斷和治療疾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丁格說道:“只有量子力學能解釋生命過程中的化學鍵的特殊作用。”量子醫學包含了微觀世界的醫學哲學觀、微觀狀態器官粒子運動的規律、精確預測體質微弱變化、闡釋微觀狀態下疾病成因與原理、闡述學科在量子態下的運動特徵等。

思想核心

量子醫學是建立在量子技術、量子哲學的基礎上的醫學新學科。量子技術讓我們可以在微觀狀態進行人體健康的研究和探索,而量子哲學卻可以讓我們在一個系統中,整體、聯繫地看問題。所謂量子哲學就是把研究的對象看作是一個系統整體,並從整體出發研究各要素組成系統的方式。我們把巨觀世界先定義出來,一般是指空間線度在10的6次方厘米以上的物體或粒子世界,人體細胞能用顯微鏡看清,屬巨觀世界。而10的7次方厘米以下的物體或超微粒子世界,例如中子、質子、電子等,則屬於微觀世界。
量子醫學的思想核心就是以系統觀、整體觀揭示微觀狀態下粒子運動的規律。量子醫學的出現,使得醫學可以清晰地從微觀走向巨觀,從巨觀走向微觀,闡釋了宇宙萬物本質:互相聯繫、互相影響。
在量子哲學領域,根據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的研究,發展了系統醫學的哲學觀點。海森堡發現,用眼睛觀察電子的時候,在這個縮小了1億倍以上的世界裡,實際上就是利用光子去看電子,因為光子比電子大很多,可以在接觸到電子的瞬間把電子撞開,無法得到確定的結果。此外,如果測試一種行為準確了,那么另外一種行為就不準確。比如說你測試電子是波,那么電子就無法測試到微粒性,相反也一樣。所以他的研究讓波爾發現了電子既有波動性也有微粒性。從物理意義上是讓人悲傷的,但是從哲學領域來講卻是值得高興的。因為我們終於發現,人、儀器、待觀察的電子其實在微觀世界都是互相影響、互相聯繫的。也就是說,我們和儀器、觀察對象幾乎是聯繫在一起的,沒有什麼獨立、不聯繫的說法存在。比如你用眼睛看水,水的電子就被你的眼睛放出的光子影響,開始有變化。只不過我們無法馬上縮小到電子的大小看到而已。
而證明這個現象的就不得不提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從1994年起,日本醫學博士江本勝連續數年利用高倍顯微鏡拍攝各地水結晶的照片。人類現在已經邁入量子時代。量子力學的實質就是研究微觀世界原理的學科,很多研究的結論幾乎都顛覆了巨觀世界研究得出的結論。量子力學理論不斷得到印證,也不斷得到創新:哥本哈根三大定律、多宇宙、隱變數、系綜、自發定域理論、退相干歷史、多精神解釋、交易模型、量子線性疊加規則失效猜想……
這些新理論不斷被創造出來,但是也因為都不完善而不斷產生新的爭論。而量子醫學揭示的思想理論,就是系統、深層、整體地看問題,然後通過微粒子的描述統一起微觀與巨觀的世界。這將給中醫、西醫帶來全新解釋。

醫學價值

量子醫學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量子醫學首次實現醫學研究從細胞層次推進到電子微粒層次,將微觀狀態下人體器官運作規律展示,使得人類醫學獲得更全面、系統的研究。在微觀狀態下運動的微粒,通過以量子形式釋放能量,達到量子化事件的發生。
2)量子醫學首次解釋明了微觀狀態的醫學模式和巨觀狀態的醫學模式區別。巨觀狀態下,人類的醫學研究有所局限,尤其在預防方面。而量子醫學的出現,能夠將微觀狀態的疾病表現前瞻性測探到,使得疾病的預防與檢測變得如此的細緻和精確。
3)量子醫學的出現,消除了所謂醫學領域的哲學爭論,不再存在所謂對錯問題,而只存在視野角度不同的本質區別。比如中醫屬於巨觀視覺的觀點,而西醫偏向微觀視覺的觀點,二者的立場決定結果的觀察差異。而量子醫學可以使得二者的聯合、關係、影響變得如此地關係密切,基本上無法讓人能夠從心理上馬上接受。
4)量子醫學通過以生物光子的角度來研究疾病的形成、消退、異常、轉好等階段,讓微觀狀態下的微粒和巨觀的症狀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生物光子學法則,當生命機體組織細胞的超弱光子輻射不穩定,如生物光子輻射增加或減少,將導致鄰近細胞生物光子輻射的紊亂,人體就會產生病變;而當生物光子輻射正常,不管是通過拽引方式(就是細胞自動產生調節到正常態的現象)還是外磁場形式,機體就表現健康狀態。
如生命中的量子事件:從生命科學的角度出發,連續的生命過程是由間斷的,也就是非連續的,相對獨立的基本事件構成的,那么這種基本事件就可以稱為量子事件。從這個角度出發,生命中的量子事件幾乎無處不在。
1)單分子或離子層次,比如構成生物大分子的核酸,胺基酸,以及生物大分子如抗原與抗體,配體與受體等以及電解質離子等,這些分子或離子都符合量子的定義。
2)多分子或多離子層次。這在醫學中已經有典型的描述,比如神經末梢的突觸間隙,神經遞質通過囊泡的胞裂外排進行量子化釋放,每一囊泡約含有1000~50000分子乙醯膽鹼或約10000分子去甲腎上腺素。而且量子釋放可能是細胞受激釋放的普遍規律。此外神經或肌肉細胞產生的動作電位是由離子通道的激活造成的,這種細胞膜內外離子的轉運也具有量子化的特徵。
3)單細胞層次。任何細胞的功能都具有量子的特徵。
4)多細胞層次,比如Frost提出骨改建的基本多細胞單位,以及McKibbin提出的初始骨痂反應等。以骨折癒合為例,McKibbin提出的初始骨痂反應實際上是發現了骨折癒合過程的基本量子,骨折癒合過程可快可慢,可進可停都是因為初始骨痂反應實際上是非連續發生的間斷事件,否則就無法解釋骨折癒合的各種現象。
量子化不但是物質間能量交換的基本規律,也可能是生命系統內外信息交換和儲存的基本規律。比如人的各種感覺,包括視、聽、嗅、味,觸、痛、溫熱等都是通過神經纖維傳入中樞系統的,這種感覺的傳入具有明顯的量子化特徵。首先各種感覺是通過細胞產生動作電位來進行傳導的,對同一個細胞,動作電位的波形及幅度不因外界刺激的強度而改變,只要達到閾值就會發生,神經衝動不但在產生時具有量子化特徵,在傳導時具有不衰減,不融合性。因此有理由認為人體對各種感覺信息的儲存也應該是量子化的,感覺量子是人類認知與思維的基礎。由於相同的感覺量子反覆地傳入,中樞神經細胞對相同的感覺量子基本會產生相同的細胞反應,這種對感覺量子相同或相似的反應可能是記憶和思維的基礎。因此量子化思維可能是破解生命之謎的必由之路,在骨折癒合機制問題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套用。
實際上,微觀世界中,所有的生物體都極帶有微弱磁場,這種磁場是由電子圍繞原子核鏇轉而產生的,並且在這微弱磁場能量中,帶著不同的健康或疾病的信息,把這種不同微弱磁場能量即振動頻率加以量化。

套用前景

在1999年,在劍橋牛頓研究所舉行的一次量子計算會議上,物理學家希望能夠對以上的理論作一個調查,看看那些理論比較受歡迎。這次是哥本哈根4票,修訂過的運動學理論4票,玻姆2票,而多宇宙和多歷史加起來得到了令人驚奇的30票。但更加令人驚奇的是,竟然有50票之多承認自己尚無法作出抉擇。在宇宙學家和量子引力專家中,多宇宙理論受歡迎的程度要高一些,據統計有58%的人認為多宇宙理論是正確的理論,而只有18%明確地認為它不正確。
但是,一點也沒有關係,量子力學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爭議不斷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目前受用最廣泛的學科。比如人們使用的MP3、電腦、微波爐、醫院的體檢儀器等,其實都是依賴量子力學製造出來的。所以,即使你不懂也可以快樂地享受它帶來的好處。當你在電腦面前閱讀書籍的時候,其實你已經享受到了量子力學帶來的舒適:你的電腦就是量子力學的基礎上製造出來的。同樣,在你要餓的時候,想煮點什麼,打開微波爐的時候,量子力學又對你微笑了,微波爐也根據量子力學原理製造出來的!可以說,沒有量子理論的發現和套用,就沒有20世紀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現代生活。
建立在量子力學基礎上的量子醫學,將全面改變人類醫學的架構。量子醫學在未來將在中醫理論全新闡釋方面帶來積極意義。如陰陽理論、五行理論、經絡理論、氣血本質理論等方面可以獲得新的解釋和印證。
量子醫學將在醫學檢測領域大展身手。醫學家們發現水分子中的氫原子可以產生核磁共振現象,利用這一現象可以獲取人體內水分子分布的信息,從而精確繪製人體內部結構。物理學家保羅·勞特伯爾於1973年開發出了基於核磁共振現象的成像技術,並且套用他的設備成功地繪製出了一個活體蛤蜊地內部結構圖像。
1980年核磁共振套用於臨床醫學,生命信息檢測儀也隨之出現。以量子生物物理為基礎依靠,依靠生物自然生理的反饋反應的信息,利用混沌數學傅立葉分析系統轉換成數位化生物電磁性信息,從而得到生物體有關身、心、靈具體的健康或異常信息,並做到出全方位的健康檢測和調節。量子共振檢測儀是測定電子運動產生的磁場和基子群發出的能量,兩者可歸納為量子。這種技術稱為量子解析法。
在20世紀80年代未,美國開始將量子醫學用於臨床診斷,之後迅速在日本、德國等國家得到發展,我國對量子醫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量子檢測儀,即Quantum Bestron,它具有亞健康狀態的早期預測分析、腫瘤的早期發現分析、藥物篩選及藥品開發的分析等功能。國內很多醫院已經使用該類儀器。
2003年,保羅·勞特伯爾和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彼得·曼斯菲爾因為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方面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化學鍵的改變,究其源必然是量子力學范疇量子層次(主要是電子)的結構改變。基因圖譜的破解,生物學雖已先於醫學突破巨觀,開始進入分子層次,但要揭示生命之迷,同時治療人類的各種疑難不治之症,還需要從分子層次深入到電子的量子層次。量子醫學是建立在量子力學、量子生物學、量子藥理學和生命信息學基礎上的現代醫學新門類。它將醫學從細胞層次推進到了構成人體的基本微粒子―量子態層次,並且進一步闡明細胞的分化和新陳代謝的機理、遺傳和變異、衰老和癌變、藥物的套用等領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