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散射實驗

粒子散射實驗

粒子散射實驗是揭示原子有核模型的實驗。為E.盧瑟福等人所做,又稱盧瑟福a 粒子散射實驗。J.J.湯姆孫發現電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內部結構後,1903年提出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繫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範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

發明

1909年盧瑟福的助手H.蓋革和E.馬斯登在盧瑟福建議下做了a粒子散射實驗,用準直的a射線轟擊厚度為微米的金箔,發現絕大多數的a粒子都照直穿過薄金箔,偏轉很小,但有少數a粒子發生角度比湯姆孫模 型所預言的大得多的偏轉,大約有1/8000的a粒子偏轉角大於90°,甚至觀察到偏轉角等於150°的散射,稱大角散射,更無法用湯姆孫模型說明。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與正電荷聯繫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電子繞著核在核外運動,由此導出a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a 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14米。此實驗開創了原子結構研究的先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