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姓

粘姓人主要居住在福建和台灣,據統計福建晉江市900餘人,石獅市40多人,泉州市500多人,南安市1100多人,福州、廈門、三明、漳浦等地100多人,合計2640餘人。

概述

粘:(nian)祖籍河北省武邑縣,請問粘姓的由來,粘鎖柱。在台灣彰化鹿港附近有個頂粘村及廈粘村,其族譜第一代為金朝之開國大將完顏粘翰,爾後其子孫由河南遷山東,再從山東到福建泉州輾轉來台,現在台灣粘姓後代好幾萬人。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姓氏之多可在世界居冠。宋人《百家姓》所收以漢族為主,少數 民 族的姓氏幾未收入。(《百家姓》只是蒙學讀本,古代姓氏書籍極多。此文不對。有《姓苑》《姓源》《元和姓纂》《姓源珠璣》《姓氏考略》等收錄大量漢,女真,蒙古,鮮卑,突厥姓氏。漢族有許多冷僻姓)其實,我國還有許多少數民族的姓氏,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閩台的粘 姓便是其中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姓。“粘”屬於多音字,既讀作nián,又讀作zhā n,此粘姓讀作nián。
 

詳細

 粘姓人主要居住在福建和台灣,據統計福建晉江市900餘人,石獅市40多人,泉州市500多人 ,南安市1100多人,福州、廈門、三明、漳浦等地100多人,合計2640餘人。在台灣粘姓人 主要集居在彰化縣的鹿港鎮和福興鄉,約有380多戶、6000餘人。此外,在台中、台北、高 雄、屏東、花蓮、台東、南投、嘉義、台南、基隆等地也有粘姓人居住。據說台灣粘姓多達 10000餘人。此外,在美國、日本、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及香港、澳門也有 粘姓人定居。全世界各地的粘姓人,總計大約在15000人左右。台灣的粘姓來自福建,是在 清乾隆年間越海去台灣謀生的。國外的粘姓,一部分來自福建,一部分來自台灣。
粘姓人比較少,然而內聚力很強。在福建和台灣均設有粘氏宗親會、粘氏宗祠,定期地舉行 祭祖活動,並編纂家譜、族譜。粘姓人大多務農、務漁、務商,其中有少數人成為實業家, 在台灣有一部分粘姓人進入政界,充當下級公務員,還有的人從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在福建 的粘姓人,在戶口上均填為滿族(以前由於歷史原因曾報為漢族),在台灣的粘姓人則自稱是 女真族。
由於多次赴台,我曾與台灣的粘姓人有所接觸,又曾到福建實地調察了解粘姓人的情況,因 而 看到了粘姓的家譜和族譜達8種之多。這只是粘姓家譜族譜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有些粘姓 人不肯向外人出示其家譜族譜,尋找工作相當困難,沒有粘姓名人的協助是難以進行的。
這些家族譜編修的時間有早有晚,最早的族譜始修於明代後期,其後又不斷增修。有的家譜 修纂於清代和民國年間,個別的家譜是近年所修。家譜族譜的篇幅不同,有的長達10餘萬字 ,有的只有1萬多字。這些譜書主要是記載粘姓的世系、居住地、祖塋所在,同時也對某些 人的事跡作了記述。
這些家族譜均記載,福建粘姓的祖先名叫博溫察兒,元代時曾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於 元朝末年浮海南遊,到達了福建晉江的潯江潯海居住。這裡在元代產海鹽,設有潯渼場。因此,粘姓家譜族譜多題有潯江、潯海、潯渼字樣。博溫察兒的墳墓尚存,在今石獅市永寧鎮楊丹村(石獅市原屬晉江,1987年從晉江 市析出)。博溫察兒是福建、台灣粘氏的共同始祖。

博溫察兒的事跡,史書無傳。家譜稱:“博溫察兒,南合公之子也。知河中府,舊譜遭倭亂 散失,政績事跡莫考,聞之故老,謂公因世亂流寓江南,遂浮海抵泉,居晉江永寧楊丹。” 南合,《元史》卷一六四有傳,附於粘合重山之後,傳稱南合“子博溫察兒,知河中府”( 中華 校點本3467頁)。南合之父為粘合重山,原為金朝貴族,金末為質於蒙古。金亡以後,協助 成 吉思汗略地有功,後為中書左丞相,協助右丞相耶律楚材“建官立法,任賢使能,與夫分郡 邑,定課賦,通漕運,足國用”(校點本3466頁),死於太宗窩闊台在位期間,贈太尉,封魏 國公,謚忠武。

粘合氏即粘割氏,又作粘葛氏、粘哥氏。在《金史》中,有粘哥荊山粘葛奴申粘割韓奴粘割貞粘割斡特剌等十餘人,說明粘割氏是女真人中的重要姓氏。女真人的姓氏有白號 之姓與黑號之姓的區別,據《金史·百官志》,粘割氏屬於黑號之姓。清人何桂撰《金史姓 氏考》,遺漏了此姓。陳述先生撰《金史拾補五種》,於《金史氏族表》內指出:“《遼史 》 三六屬國軍有粘八葛,又卷七0屬國表壽昌三年二月,粘八葛酋長 請復舊地。此粘割氏,或即其後裔也。”若此,則粘割氏是女真人中出現比較早的一個姓氏 。
粘氏族譜之修纂,始於明代。有粘燦者,字懋昭,又字中美,號滌樓,生於成化八年(1472) ,卒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官南京山西道監察御史,晚年辭官後修纂粘氏族譜。“方成而 未傳布,洪潦泛溢,書齋遭陷,譜稿亦被溺,因有一二遺失。”明隆慶二年(1568),粘鍾德 將遺失的部分補全。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粘鍾星、粘洪楠叔侄 又加以補修。其後,粘本盛、粘士麟於清初又加以增廣。粘本盛於順治八年(1651),“宦遊 北直,訪得武邑、邢台、臨汾、洪洞諸派宗支”。康熙四年(1665),命其子士麟“輯修武邑 世系,合一冊”。上述族譜皆已佚失(包括武邑粘氏在內),據後來粘瓊林在《潯海粘氏家譜 》所言:“晉江之博溫察兒,武邑之春童,邢台之木達木可,三派以三公為分居啟祖可也。 ”
武邑、邢台在河北省,臨汾、洪洞在山西省,這是北方粘氏所居住的地方,可稱北方粘氏; 福建、台灣之粘氏,可稱南方粘氏。北方粘氏不限於冀、晉二省,在山東省也有粘氏族人。 據定居哈爾濱的粘領弟(女)告訴我,她原籍是山東省萊陽縣高格莊公社東大策村。山東省的 粘氏,是由河北遷移而來,還是獨立的一個族支?由於缺乏研究,尚不明瞭。不過它說明粘氏在北方的分布範圍也很大,不次於南方粘氏。
粘氏屬於金代女真人粘割氏的後裔,看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了。不過粘氏家族譜中,都一致 的把遠祖追溯到金代宗室貴族粘罕(完顏宗翰),把粘罕列為粘氏的一世祖。這個問題比較復 雜,粘割氏屬於黑號之姓,完顏氏屬於白號之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姓氏。或許粘姓人把“ 粘割氏”誤作“粘氏”了,亦未可知。在沒有進行深入研究以前,只可作為存疑,待深入 研究以後,才能有準確的說法。

儘管如此,粘姓15000人的存在,卻向我們透露一個重要信息:女真人的後裔至今仍然存在 。金朝的皇族完顏氏,在北京有許多後裔,現在均改為王氏。清代的麟慶(著有《鴻雪因緣 圖記》)和崇實、崇厚,都是皇族完顏氏,屬於金世宗旁支之後,有確鑿的證據(詳拙著《皇 裔沉浮》,學苑出版社2002年)。非皇族的完顏氏,在安徽、甘肅、河南也存在,採取聚居 方式以自衛。粘氏的存在,使我們對女真人後裔又增加了新的信息,這是耐人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