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泉

米泉市位於新疆腹地。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地理座標為東經87°06′-88°08′北緯43°44′-45°00′。東接阜康市,南連烏魯木齊市,西鄰烏魯木齊縣、昌吉市,北與福海縣接壤。南北長139.5公里,東西過縣城寬32.4公里,面積9470平方公里。縣城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7公里,距自治州首府昌吉市50公里。

基本信息

〔位置面積〕

米泉市位於新疆腹地。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地
理座標為東經87°06′-88°08′北緯43°44′-45°00′。東
接阜康市,南連烏魯木齊市,西鄰烏魯木齊縣、昌吉市,北與福海縣接壤。南北長
139.5公里,東西過縣城寬32.4公里,面積9470平方公里。縣城距自治
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7公里,距自治州首府昌吉市50公里。

〔建置沿革〕

西域歸屬西漢之前,米泉縣先後為塞種、大月氏匈奴諸民
族遊牧地。西漢前期屬車師後王庭。漢宣帝神爵三年(59),屬西域都護設立於
車師的戌已校尉管轄。四至六世紀,魏晉南北朝時,為鮮卑、柔然、突厥等遊牧民
族據地。唐貞觀十四年(940),唐朝於天山北麓設庭州,下轄的輪台縣治就在
現今縣境內的大破城。北庭都護府下設的靜塞軍就在輪台境內。九世紀初,米泉一
帶屬回鶻汗國。兩宋時期,先屬高昌國,後為西遼屬地。元代,輪台由設在別失八
里宣慰司管轄。元末,為瓦喇遊牧區。明時,先後為和碩特部、額魯特部所據。清
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於境內古牧地建輯懷城。翌年,設迪化直隸州,
古牧地一帶為該州所轄。光緒二年(1876),清軍與盤據在輯懷城的白彥虎部
激戰,從而揭開了收復新疆及殲滅阿古柏的戰鬥序幕。光緒十年(1884),新
疆建省後,古牧地一帶屬迪化縣治範圍。民國十年(1921),設定縣佐,取
名乾德,仍屬迪化縣署。民國十七年(1928), 正式建立乾德縣治。解放後,
於1954年更名為米泉縣,先屬迪化專區,後改屬昌吉回族自治州轄。1996
年12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米泉縣,設立米泉市。

【行政區劃】

米泉市1995年轄5鎮1鄉,有6個居民委員會,73個村民委
員會。
5鎮是:鐵廠溝鎮古牧地鎮長山子鎮羊毛工鎮、三道壩鎮,1鄉是柏楊河哈薩克
民族鄉。另外,境內駐有自治區、昌吉州、兵團和部隊所屬的20多個單位。

【人口民族】

1995年全市總戶數48312戶, 人口165106人。市
內有22個民族,其中:漢族103651人, 占總人口的62.78%;回族51
582人, 占總人口的31.24%; 維吾爾族5029人, 占總人口的3.05%;
哈薩克族3287人, 占總人口 1.99%。

自 然 條 件

【地形】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分為三部分: 東南部為丘陵山區, 海拔 650
米至4233米;中部為沖積平原, 海拔418米至650米,平原南部, 地勢平坦, 水源豐
富, 主要是糧食種植區; 北部屬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一部分, 海拔426米至630米,
是市內的主要冬草場。
【山脈】境內山體屬博格達山脈的西部末端, 北東—南西走向, 山勢由北向南逐
漸升高。山體破碎, 山頂渾園, 起伏較小。最高峰為艾不里哈斯木達拉峰, 海拔
4233米。高山區為夏牧場, 中山區為森林地帶和冬草場, 低山丘陵為春秋草場和旱
作農業區。
【水系】市內有大小水流31條, 其中常流水河溝16條, 季節性洪水溝15條。分
屬南山、東山、平原三個水系。南山、東山水系分別發源於南天山和博格達山, 平
原水系由地下潛水溢出補給。主要河流有: 水磨溝河、鐵廠溝河、老龍河。地面水
資源有 12476萬立方米。
【氣候】米泉市屬大陸性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冬季嚴寒, 夏季酷熱, 光照充足,
蒸發量大。山區年平均降水量519.4毫米,平原地區年均降水量212.毫米。 沙漠地
區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年均氣溫7.3℃, 元月平均氣溫—15.5℃, 七月平均
氣溫24.1℃, 極端最高氣溫38.1℃, 極端最低氣溫—29.7℃。無霜期165天。 全年
多西北風, 風力2至5級, 最大風力9級。
【土壤】栗鈣土; 分布在柏楊河、新地梁、北傲魏家泉中山地帶, 占可耕地總
面積的2.05%; 棕鈣土, 分布在天山村、柏楊河低同區, 占16.8%; 灰漠土, 分布
在古牧地、曙光、大草灘、十二戶戈壁, 占 24.63%; 潮土, 分布在古牧地、長山
子、羊毛工, 占13.8%; 水稻土, 分布在長山子、三道壩、羊毛工等水位高的地帶,
占 23.56%; 鹽土,分布在鹼梁、高家湖、羊毛工、陝西工、柳樹莊、西莊子、蔣
家灣等地, 占19.16%。
物 產 資 源
【資源】礦產有煤、鐵礦石、石灰石和芒硝等。煤炭總蓄量約18.745億噸, 年
開採100萬左右。石灰石蓄量約5億噸。野生藥材有貝母、黨參、阿魏、青蘭、雪蓮
等55種。野生動物有野豬、黃羊旱獺、狼、熊、雪豹等。
文 物 勝 跡
瞎熊溝俗稱哈熊溝。位於市城東南47公里處天山麓。是有名的避暑遊覽勝地。
這裡蒼松茂密, 芳草淒淒; 天山冰雪融水成河, 流經此溝, 清澈見底; 溝內野生動
植物繁多。現被列為自治區野生動物重點保護區, 每逢盛夏, 這裡遊人絡繹不絕。
萬骨塔位於米泉鎮南街西側, 占地面積 600平方米。清光緒二年 (1876),
清軍與中亞浩罕國阿古柏侵略者在此激戰。戰後當地穆斯林將無主屍體收集在一起,
按宗教儀式葬入三個墓穴, 並在墓地上建塔三座。因屍體多, 故名萬骨塔。
東西大寺西大寺最早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91),東大寺建於清道二十年(1804)
。兩座寺院, 造型優美, 色彩鮮艷, 雕刻精湛, 富有邊疆風采和民族特色。其幾經
變遷, “文革”後均已重建。兩座寺院, 建築面積分別為653平方米和 312平方米,
均系磚灰結構, 是回族教民宗教活動的場所。
唐輪台遺址 唐貞觀十四年 (640) , 建置輪台縣, 隸屬北庭州。唐輪台遺址
位於縣城西北 8公里的大破城村。現部分城牆遺蹟尚存, 牆高 3至10米, 故城南北
長 556米, 東西長 315米, 占地面積175140平方米。當地民眾整土地時, 曾在遺址
內挖出陶器、鐵器錢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