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依爾·亞歷德羅維奇·肖洛霍夫

米哈依爾·亞歷德羅維奇·肖洛霍夫是蘇聯的一位著名作家,出生於1905年,有著作《頓河故事》、《被開墾的處女地》,同時《被開墾的處女地》也是他的成名作。他的作品體現了五十年代蘇聯大力提倡的人道主義精神。

人物簡介

米哈依爾·亞歷德羅維奇·肖洛霍夫
米哈依爾·亞歷德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是蘇聯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創作,以廣闊的政治視野、敏銳的感受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廣泛而真實地再現了蘇聯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以及保衛祖國的幾個重大歷史轉折時期里的生活和鬥爭,對蘇聯和世界文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主要業績

1905年5月24日,肖洛霍夫生於頓河軍屯州一個商業職員的家庭。內戰時期參加革命,由於他長期生活和工作在頓河地區,所以對哥薩克的生活和風俗習慣非常熟悉,這對他的創作起了重要作用。1923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頓河故事》(1926),收入了20多篇以頓河地區國內戰爭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鬥爭為主要內容的短篇小說,揭示了這個時期哥薩克內部階級鬥爭的尖銳性和悲劇性。作品結構嚴謹、語言生動、情節富有戲劇性,顯示出作家具有銳敏的觀察力和出色的寫作才能。但早期作品有時過於注重描寫悲劇場面和緊張情節,帶有一些自然主義色彩和濫用方言土語的弊病。1932年肖洛霍夫加入了聯共(布)黨。他積極投身於農業集體化運動,並在創作中迅速反映這一運動。1932年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又譯《新墾地》)第一部出版,轟動了蘇聯文壇,成為第一部成功地反映農業集體化運動的文藝作品。1955年至1956年小說第二部最後完成,並榮獲1960年度列寧文學獎金。
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1928~1940)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國內戰爭為背景,以哥薩克中農葛利高里及其一家人的悲劇命運為中心,真實地再現了頓河地區蘇維埃政權建立過程中所經歷的尖銳、複雜、激烈的鬥爭,揭露了哥薩克舊制度、舊勢力的腐朽罪惡,歌頌了布爾什維克和革命哥薩克的高尚品格和英雄氣概,也表現了蘇維埃政權在當時的某些過火行為和政策錯誤帶來的嚴重後果。作品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因而榮獲196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金。
衛國戰爭期間,肖洛霍夫在前線擔任軍事記者,發表了《在頓河》(1941)、《在哥薩克集體農莊裡》(1941)、《戰爭》(1941)等文學作品。1943年開始發表長篇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未完成)的部分章節。戰後,又發表了《祖國頌》(1948)、《鬥爭在繼續》(1948)等許多短篇和特寫。
五十年代中期發表的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 (又譯《人的命運》)在蘇聯和世界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爭論。小說通過普普通通的蘇聯公民索科洛夫及其一家在衛國戰爭中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現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戰爭給蘇聯人民帶來的不幸和災難,體現了五十年代蘇聯大力提倡的人道主義精神,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感受和對於歷史的深刻思考,為表現戰爭題材的作品指出了“新的前景”,“擬定了從思想上和藝術上處理戰爭題材的新路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