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美學

篆刻美學

《篆刻美學》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江。

作品目錄

導言
上編 總論
篆刻藝術的本質與審美
第一章 篆刻藝術的本質
(一)篆刻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示
(二)篆刻美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三)篆刻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四)篆刻美與真 善有一定的聯繫
第二章 篆刻藝術美的形成與完善
(一)民眾對篆刻藝術審美風尚的增長
(二)篆刻家對形式美法則的探索與掌握
(三)篆刻美學形成的標誌
1.眾多篆刻家的湧現與各流派的形成
2.篆刻內容的廣泛與詩 書 畫的結合
3.書入印 以刀書石與筆法刀法的結合
4.篆刻理論的興起與向縱深的發展
(四)篆刻美學初步形成的原因
1.文人學士的參加
2.篆刻材料的改進
3.印譜的摹集與流傳
4.出土文物的啟發
第三章 篆刻藝術美的特徵
(一)再現與表現的結合(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二)筆情與刀趣的結合(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三)外拓與內涵的結合(有限與無限的統一)
(四)情意與境界的結合(意與境的統一)
(五)造型與傳神的結合(形與神的統一)
中編 分論
篆刻藝術的形式美及其法則(關於章法、結體之美)
第一章 朱與白(篆刻藝術的色彩與布局美)
(一)朱白論的提出與發展
(二)朱白在篆刻中的作用與關係
(三)朱白美在篆刻中的表現
1.布白
2.對比
3.平穩
4.對稱
5.均衡
6.參錯
7.離合
8.和諧
(四)不為白而白
第二章 虛與實(篆刻藝術的空靈美)
(一)虛實美泛存生活和一切藝術中
(二)虛實的特點與相互關係
(三)虛實美在篆刻中的表現
1.疏密
2.簡繁
3.收放
4.斷連
5.輕重
6.燥潤
(四)不為虛而空 不為實而塞
第三章 呼與應(篆刻藝術的情趣美)
(一)呼應是篆刻藝術的生命
(二)呼應是篆刻美重要組成因素之一
(三)呼應在篆刻美中的表現與運用
1.白朱
2.左右
3.上下
4.遠近
5.大小
6.直曲
7.粗細
8.賓主
9.向背
10.前後
(四)呼應之美在於生動有情
第四章 拙與巧(篆刻藝術的意味美)
(一)拙巧是篆刻美中的組成部分
(二)拙與巧及其相互關係
(三)拙與巧在篆刻藝術中的表現
1.方圓
2.直曲
3.粗精
4.藏露
5.澀疾
(四)拙巧的掌握與運用
第五章 奇與正(篆刻藝術的變異美)
(一)奇正是篆刻美的特徵之一
(二)奇與正及其相互關係
(三)奇正在篆刻中的表現與運用
1.常異
2.增減
3.圓方
4.屈伸
5.挪讓
6.欹正
7.參差
8.借換
(四)奇正之美在於常新
(五)正而不板 奇而不怪
第六章 開與合(篆刻藝術的邊格美)
(一)邊格的形成與發展
(二)邊格在篆刻中的作用
1.取勢
2.團結
3.勻稱
4.界隔
5.變化
(三)邊格在篆刻中的表現
1.分合
2.縱收
3.借並
4.主次
5.照應
6.對比
(四)邊格在運用中應注意點
第七章 骨與肉(篆刻的線條美之一)
(一)骨與肉是印學理論中一個重要課題
(二)骨與肉及其相互關係
(三)骨與肉在篆刻藝術中的表現
1.骨肉與筆墨
2.骨肉與刀法
3.骨肉與勢韻
(四)如何掌握骨與肉
(五)宜忌
第八章 動與靜(篆刻的線條美之二)
(一)動與靜是線條美的組成因素
(二)動靜結合的線能給人以美感
1.是生命的線
2.是表達性情的線
3.是變化豐富的線
4.是合諧的線
(三)動靜線上條中的表現形式
1.曲直
2.斜正
3.行留
4.順逆
5.波折
6.勢向
(四)動靜線上中的表現手段
(五)過靜易板 過動易亂
第九章 剛與柔(篆刻的刀昧美之一)
(一)刀法 刀味與剛柔
(二)刀法的剛柔在篆刻中的作用
(三)刀味美的構成因素
(四)刀味美的表現
1.雄秀
2.蒼潤
3.起伏
4.轉折
5.擒縱
6.偏正
7.工寫
(五)不為刀而刀
第十章 殘與全(篆刻的刀味美之二)
(一)全久生殘
(二)殘而不殘
(三)化殘為全
1.虛靈
2.連氣
3.意境
4.陪襯
5.呼應
6.筆意
7.節奏
8.自然
(四)殘損的具體表現手段
(五)不為殘而殘
下編 合論
論氣――篆刻藝術的生命與品性
第一章 氣勢
(一)體勢
(二)刀勢
(三)總勢
(四)病忌
第二章 氣韻
(一)韻律
(二)韻味
(三)韻致
(四)氣韻忌病
第三章 氣質
(一)人品
(二)學養
(三)技巧
(四)生活
(五)氣質忌病
結束語

作者簡介

劉江,原名佛奄,號湖岸、知非。漢族,1926年7月生,四川萬縣人。1926年7月生。幼承家學,酷愛書畫。1945年中等師範畢業後,考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預科習繪畫,1949年投筆從戎,1957年復學於浙江美院國畫系,得校長潘天壽教授書法、篆刻。1961年畢業,留校任教書法、篆刻等課程。曾任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浙江書協副主席。

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執行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書法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任理事、常務理事、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浙江書法教育研究會理事長。

篆刻師諸樂三、法吳昌碩,後追探古璽、印之神韻,嘗以卜文、韓金文入印,偶參九疊文筆意,並熔封泥、陶范於一爐,在渾穆中求靈動,樸拙中寓雄秀。出版有《劉江篆刻選》、《劉江篆書唐詩百首》等六種。創作之餘,重視書法篆刻理論,撰有《論甲骨文書法》、《略論唐宋元官私印》、《論氣》、《吳昌碩藝術精神》等論文四十餘篇,發表在國內以及日本、韓國、台、港等地區。有《中國印章藝術史》等十餘種專著面世,其中《篆刻技法》、《篆刻形式美》等四種已被譯成日、韓等國文字出版。作品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四、五屆書法篆刻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