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饑渴症

節日饑渴症

節日饑渴症,一種流行語,是對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建議設立新節日的戲謔說法,指出中國人對自己的節日數量不滿,還過外國節日的現象。

(圖)節日饑渴症節日饑渴症

現在流行的詞語 節日饑渴症,是媒體對2009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紛紛建議新設各種節日的戲謔說法。據統計,2009年提出設“節”立“日”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達到數百人。

背景

中國人似乎得了節日饑渴症,自己的節日不夠了,外國的節日拿來過,從聖誕節開始,發展到情人節等等,後來似乎有了擴散性蔓延的趨勢,什麼感恩節、萬聖節、復活節等,愈演愈烈。

2009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起鬨似地建議新設各種節日:男人節、老人節、中華讀書節、中華母親節……名目層出不窮。無可否認,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但看到這么多的“節日”同時“井噴”,真有些令人犯暈。

兩會節日提案

(圖)男人節男人節

在2009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建議設立的節日中,最有人情味的,當屬“男人節”。

“男人們的壓力大,他們要幹事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都有了,就是缺個‘男人節’,要補上!跟婦女一樣,男人們也需要關愛”,全國政協委員張禮慧說。這個節日設在啥時候呢?大多數委員認為,3月9日是個不錯的選擇。“一起過節,女士優先”!

有委員表示最好把“男人節”改成“爺兒們節”,這樣更有味道。有委員表示,既然有了“爺兒們節”,為了表示公平,也應該為孩子們設立“男生節”、“女生節”;還有委員認為,為了保護弱勢群體,體現人性關懷,還應該設立“愛護殘疾人節”……

(圖)讀書節讀書節

構想的節日裡,也有很多飽含著濃厚的愛國情結。為了區別於西方,這些節日前都被冠上“中國”的名字,“中國母親節”是其中代表。

“中國沒有自己的‘母親節’是一個缺憾!”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普及委員會副主任凌孜(葉劍英之女)日前呼籲道。她建議,將農曆四月初二孟子出生的日子定為“中華母親節”。“我們要弘揚中華文化,就得從既易操作又有深刻內涵的方式著手。將孟母生子日定為‘中華母親節’,就是弘揚母慈子孝,具有重要意義”。

同類的議案和提案,還有“中國讀書節”、“中國情人節”等。甚至如“中國聖誕節”、“中國萬聖節”、“中國復活節”這類“仿製品”也有人提過……

設節日程式

(圖)母親節母親節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局長闞珂說,從設立教師節(1985年)至2008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就沒有對設立其他節日的問題作出過決定。

如果要通過全國人大來設立全國性質的節日,通常程式是國務院等議案提出主體向全國人大或者常委會提交議案,經審議後,再進行表決,程式非常嚴格。中國的節日中,有一部分是來自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或者是國際上的節日,比如勞動節、婦女節清明節等;還有一部分是由國家相關的部委和部門,向國務院申報,如果國務院批覆,也可作為節日。

饑渴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