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金聚

管金聚

管金聚,管公仲賢第十八代孫,曾任國民革命軍第15混成旅旅長,兼陝南剿匪總司令,民國5年(1916年)授少將軍銜,後隱退,系鄆城一代名人。 老家位於現在的鄆城、鄄城交界地方,是黃河故道歷史上孫臏故里和宋江的老家,古稱廩丘。但在家鄉一帶,卻流傳著這樣一句口頭禪:“管家發喪——事大了”。說的是近代兵家管金聚光宗耀祖的事情。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管金聚,字寶齋。大約1870年前後出生於現鄆城縣水堡管趙樓村。他自幼家貧而有志,其聰明過人,過目不忘。看到農民遭受上水災荒,生活苦不堪言,他立志救國扶貧,沒有讀幾年書就予投筆投戎,父母認為不守本分,多次責問,他無奈將家中僅有的一頭小毛驢牽走,先到城南一位親朋家暫住,買掉小毛驢做為路費,去了關外。

適值兵荒馬亂的歲月,關內與關外一樣,民不聊生。無法施展抱負的他,毅然投奔了張作霖部下當兵。由於他重義氣,作戰英勇,很得張作霖賞識和重用,越級提拔為軍官。

直隸戰爭爆發,奉系首領張作霖率軍入關,節節勝利,很快占領了陝西,山西,四川等華北.華中地帶,管金聚屢建戰功,張作霖將他晉升為入川總司令,管轄15萬兵馬,番號15混成旅(當時陝西的軍隊以旅為最高編制單位),下設三個軍,15個整編師和一個黑馬團,軍威大震。他先任混成旅長,兼任陝南漢中鎮守使,與當時與馮玉祥14混成旅並駕齊驅。並且二人交往甚厚,秘密商討了《管馮協定》共同接受孫中山先生的領導,進行北伐戰爭,統一中國,因有人告密計畫沒有得到實現,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主要功績

管金聚兼任陝南鎮守使時,提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清正廉潔,知人善任。他的親友跟隨他多年,有才能的升官,沒有作為的只管飯不給錢。他對親友要求甚嚴,做官一定要為民他才可提拔。管金聚有很強的鄉土觀念,只要是魯西南人,但凡前去投奔者,就有吃有住,臨走給足路費。他的官風,在陝西,特別是陝南一帶德高望重,有口皆碑。當時,陸軍總長段祺瑞稱管公為〈〈兵家〉〉,並親題“將有儒風”相贈。

軼事典故

一、管家發喪--事大了。官高富貴思故鄉。管金聚有了地位就決定光宗耀祖。在他父親仙逝三周年的時候,他決定隆重祭祖。按照當地的習俗,他先是從川陝運來大批竹竿,白布,從家到墓地搭建十里靈棚,祭祖前後,有一個營的兵丁和本村,鄰近村莊數千人為喪事服務。親戚朋友不管遠近,不分窮人富人,凡來弔唁燒紙者每人發大洋一塊,吃喝管夠。公祭那天,文武官員前來弔唁者絡繹不絕,師級以上武官陪祭有三十多人,州官不計其數。據說,在整個祭祖活動中,本村和鄰近村莊的百姓或一刀火紙,一包禮果,就可以三天不動煙火地享受大魚大肉的招待,地方鄉紳爭相高攀,都送來豐盛的祭品,管金聚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命人一一照納感謝。廩丘一帶民眾觀看者人山人海,至今仍為當地榮耀美談。

管金聚老家的祠堂 管金聚老家的祠堂

二、管金聚發跡後在老家管趙樓修建府邸,樓高三層,門前置上馬台、下馬台各一,所在胡同被成為管家胡同。所建樓房在解放後,因陳坡公社修建辦公用房缺少磚瓦,將管家樓房拆除,磚瓦材料運至陳坡;兩個馬台,一個在2010年前後被文物販子盯上、趁黑夜盜走,另一個由管的後代搬至家中秘藏。

三、張良廟題詞。進入陝西留壩縣的留侯祠(張良廟),首先映入眼帘的,有四個大字:“英雄神仙”。這四個大字,之所以能首先映入遊人眼帘,一是因為這四個字刻立在最為醒目的地方;二是因為這四個字較大;三是這四字從書法上來看,是典型的顏體榜書;四是這四字最能與張良的一生相貼切。 <英雄神仙》碑位於張良廟北花園南角的“拜石亭”前,碑高2.6米,寬0.84米,落款為:陝南鎮守使管金聚敬書時在己未仲秋。由此可知,“英雄神仙”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中華民國8年(1919)陝南鎮守使管金聚撰並書。英雄進一步即為神仙,神仙退一步也是英雄,這既是對管金聚對張良的評價,也是管金聚自身的原則。

四、鎮守漢中。管金聚於1916.7.15兼-1920.6.9免期間任陝南鎮守使。鎮守使為中國北洋政府時期臨時軍事官銜編制,設定於省內某一要地,職權與前清總兵類似(有不少鎮守使就是有原總兵改置),相當於今天的省軍分區司令,其官署則稱為鎮守使署。鎮守使均由中央陸軍部任命,常由現役師、旅長(中、少將)中派充,設立法源為1913年12月19日實施的《護軍使暫行條例》。後人多將此時期的鎮守使歸為北洋軍閥之一,故管金聚也被稱為直系軍閥。直至1920年代末期,隨著國民政府象徵性統一中國後,鎮守使官銜編制才陸續取消。

五、官授少將銜。

北洋政府將軍府授予全部將軍名錄(一九一六年)摘錄:

11月1日:管金聚、劉世瓏授陸軍少將。

18日:李靜誠、馬鴻賓授陸軍少將加中將銜;吳攀桂授陸軍少將。

28日:蔡鍔追贈陸軍上將。

29日:陳炯明晉加陸軍上將銜。

六、管金聚與楊虎城的交集:直奉戰爭爆發後,駐陝北洋軍主力陸續外調。于右任錯誤的認為時機成熟,便命令部隊發動反攻。楊虎城的第3路一戰便迅速收復馬崽,殲滅北洋陸軍第20師兩個營。但是在敵軍調集重兵反撲的情況下,楊虎城又被迫放棄馬崽。北洋陸軍第20師師長閻治堂見馬崽順利奪回,便決定乘勝追擊,擬將第3路徹底殲滅。他又調集鎮嵩軍第5路柴雲升部、第2旅郭金榜部、第15混成旅管金聚部向楊虎城的基地武功發起猛烈進攻。楊虎城雖然得到了第1路友軍的增援,但是由於指揮未能統一,以及敵軍的優勢火力,終於被迫於5月5日放棄武功,率領殘部撤往鳳翔。

人物評價

管金聚生不逢時,正處在軍閥混戰時期,軍閥各霸一方。護國運動、北伐戰爭期間,由於他不接受新思想,而錯誤地支持維護北洋政府,作戰失敗,率軍退到東北。後來,他不願參加國內戰亂,解甲歸田,隱居於開封,閉門不出,專心事佛,人稱管老居士。1927年病故。

管金聚 管金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