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孢球蟲病

等孢球蟲病

孢球蟲病,是由等孢子球蟲寄生在人腸黏膜上皮,造成腸道黏膜損傷的一種寄生性原蟲病。臨床表現為腹瀉、噁心、嘔吐和腹部壓痛等症狀。寄生於人類的等孢球蟲有兩種:貝氏等孢球蟲(lsospora belli)和納氏等孢球蟲(I.natalensis)。人體感染的等孢球蟲以貝氏等孢球蟲為主,納氏等孢球蟲非常罕見。

基本信息

等孢球蟲病等孢球蟲

症狀體徵

等孢球蟲感染可持續數周乃至數年,大多症狀輕微。腹瀉為其主要症狀,大便以黏液便多見,嗜酸性粒細胞常大量存在,但中性粒細胞則罕見。腹瀉一天數次,但也有報告每天達二十餘次持續3~4 天,周期性發作達數月之久。此外,患者常有腹部絞痛、發熱、噁心、嘔吐、食慾減退、體重下降等。少數患者有小腸吸收不良,特別是脂肪吸收不良,大便中含有粗大的脂肪顆粒。國外“志願者”實驗感染或實驗室工作人員意外感染者中,症狀以腹部不適、低熱、腹瀉多見。腹瀉始於感染後1 周,持續5~10 天即可自愈,但大便中卵囊排出可繼續10~20 天。本病存在無症狀帶蟲者,但由於大便中卵囊常被遺漏,準確的無症狀帶蟲者數量無法確定。

疾病分類

感染科

疾病病因

等孢球蟲病等孢球蟲病
貝氏等孢球蟲寄生在人十二指腸末端和近端空腸上皮細胞內。患者糞便中含有卵囊,為本蟲感染階段。卵囊呈長橢圓形,大小約為(20~33)μm×(10~19)μm。一端稍窄,呈瓶頸狀。囊壁內外兩層光滑透明。內層薄膜狀,外層較堅硬而通透性相對較低。新鮮排出的卵囊通常含有一個成孢子細胞,但有時亦可有兩個。當糞便排出後,成孢子細胞一分為二並分泌囊壁,形成大小約(7~9)μm×(12~14)μm 的孢子囊。每個孢子囊經兩次分裂,最終形成4 個子孢子和一團顆粒狀殘留體。子孢子細長如新月狀。因此,每個成熟的卵囊含有兩個孢子囊,每個孢子囊又含有4 個子孢子。
等孢球蟲病
等孢球蟲的生活史,包括裂體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前兩者在宿主體內進行。人誤食被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後,卵囊在小腸內受消化液作用破裂,子孢子逸出並進入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內發育為滋養體。滋養體經數次裂體生殖後產生大量裂殖子。裂殖體破裂釋放出裂殖子並侵入鄰近的上皮細胞內繼續其裂體生殖過程。大約1 周后,部分裂殖子在上皮細胞內或腸腔中發育為雌、雄配子母細胞與雌、雄配子,經交配後形成合子並分泌囊壁發育為卵囊,在體內或隨糞便排出並繼續發育。

病理生理

本病發病機制尚未闡明,蟲體侵入腸黏膜上皮並反覆分裂,可導致腸黏膜損傷及糜爛,吸收功能減退。蟲體代謝產物也可能具有毒性作用。活組織檢查可見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破壞、黏膜絨毛萎縮,部分患者則表現為絨毛伸長並頂端變粗或局灶性纖毛低平。固有層有較多的膠原沉積,並可見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黏膜上皮還可發現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蟲體。慢性患者腸黏膜絨毛常變短、隱窩加深;固有層除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外,還可見中性粒細胞浸潤。

診斷檢查

診斷:本病確診有賴於大便中發現等孢球蟲卵囊。取新鮮大便並經硫酸鋅漂浮濃集後鏡檢可以提高卵囊檢出率。等孢子球蟲卵囊透明度較高,在直接塗片中很容易遺漏,此時可將顯微鏡光圈縮小直至塗片中其他原蟲或細菌輪廓清晰,有助鑑別。鑑別時主要依據為卵囊大小,子孢子數目,子孢子周圍是否存在孢子囊等。除大便檢查以外,小腸黏膜活檢和腸內容物檢查,也可能發現等孢子球蟲發育的各期形態。十二指腸引流液檢查,部分患者亦可獲陽性結果。

實驗室檢查:取新鮮大便並經硫酸鋅漂浮濃集後鏡檢可以提高卵囊檢出率。等孢子球蟲卵囊透明度較高,在直接塗片中很容易遺漏,此時可將顯微鏡光圈縮小直至塗片中其他原蟲或細菌輪廓清晰。

鑑別診斷

本病注意與其他腹瀉相鑑別。等孢子球蟲病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尤應與阿米巴痢疾腸滴蟲病藍氏賈第鞭毛蟲病隱孢子蟲病等區別,惟本病人體感染相當少見。

治療方案

等孢子球蟲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多數患者蟲體可自行被清除。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首選的治療藥物為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成人患者2 片/次,4 次/d,連服10 天后改為2 片/次,2 次/d,再服用3 周。也有人主張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2 片/次,2 次/d,連服5 天即可。亦可用呋喃唑酮,100mg/次,4 次/d,10 天為一個療程;兒童6mg/(kg·d),分4次服,療程同成人。乙胺嘧啶加磺胺嘧啶、伯氨喹加氯喹等均有一定療效;但甲硝唑、四環素等似乎無效。

併發症

併發症罕見。

預後及預防

預後:在病原體治療同時,應採取其他對症治療措施。早期診斷與治療可使絕大多數患者痊癒,死亡病例極為罕見。

預防:預防措施同其他腸道傳染病。對無症狀帶蟲者亦應予治療。

流行病學

有關本病的流行病學資料很少。傳染源為本病患者,傳播方式為糞口傳播。人群發病情況有待進一步調查。但據報導有些愛滋病患者伴有貝氏等孢球蟲病。美國愛滋病患者中,貝氏等孢球蟲病的發生率為15%。

相關藥品

複方磺胺甲噁唑 呋喃唑酮 乙胺嘧啶 磺胺嘧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