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董建華發落

等候董建華發落

《等候董建華發落》是由邱禮濤導演,鄧樹榮、艾敬、邱禮濤等主演的劇情電影。影片講述了香港回歸前二十幾個犯下重罪的少年犯因為港英法律制度被宣判為等候英女皇發落,這無異於終身監禁。梁議員和女青年譽玲為代表的社會工作者們為了給無盡等待中的孩子們爭取合理刑期而大聲疾呼上書政府,然而最終僅僅是把等候英女皇發落更名為等候董建華發落。影片於2001年2月8日在德國上映。

基本信息

簡介

等候董建華發落等候董建華發落
電影《等候董建華發落》由邱禮濤導演,一百年電影有限公司出品,2001年5月10日上映,是第五十一屆柏林影展開幕電影。電影講述了一九八五年某日,銘仔跟隨一班不良少年,在寶馬山劫殺了一對外籍情侶被捕。但由於當時銘仔尚未成年,故被判“等候英女皇發落”。銘仔在獄中待了十多年,還沒有一個確定刑期。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前的六個月,一個平凡的女子譽玲,因為從文章中感受到銘仔的才華,所以漸漸對銘仔產生一種情感,遂與梁議員協助銘仔等犯人翻案,抗議「等候英女皇發落」這法令的聲音日漸高漲,其它犯人家屬亦很快組成一個行動團體,四出請願,梁議員帶著反抗聲音到立法局,卻無法在殺局前推翻前令。回歸後這些未成年犯人就由特首董建華作最後判決,給他們一個確定刑期,但至今仍在“等候董建華發落”。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梁忠勤 鄧樹榮
​張譽玲 ​艾敬
​張有銘 李尚文
​陳永發 ​黃湛深
​黃育 黃定邦
​岳滿華 ​林偉雄
​杜志文 ​九紋龍
​陳惠珍 ​黃慧慈
​梁忠勤妻子 ​黃宇詩
​梁忠勤兒子 楊健忠​
​張譽玲母親 ​譚錦萌
​張譽玲(少年) ​朱自然
​張有銘(少年) ​陳偉文
​金姨 ​ 湯淇曉
職員表
​出品人
​向華強
​製作人 古愛英​
​監製 ​南燕、陳明英、陳樹幟
​原著
楊漪珊
​導演
​邱禮濤
​副導演(助理)
​林華勛、黃玉婷
​編劇 ​楊漪珊
​攝影
​陳廣鴻、余國炳、關栢煊
​配樂
​李飛、麥振鴻
​剪輯 ​ 陳祺合
角色介紹
​張譽玲
演員艾敬
社會工作者,同情銘仔。
艾敬 艾敬
​張有銘
演員李尚文
一九八五年因劫殺案被捕,當時未成年,被判為“等候英女皇發落”,一九九七年後改判為“等候董建華發落”。原型為寶馬山雙屍案少年犯張有恆。
李尚文 李尚文
​梁忠勤
演員鄧樹榮
協助少年犯的香港立法會議員。人物原型為立法會議員梁耀忠。
鄧樹榮 鄧樹榮

獲獎記錄

等候董建華發落等候董建華發落
2002 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李煒尚 提名
2002 第7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導演 邱禮濤 提名

2001 第3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楊漪珊 提名

2001 第八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推薦電影 《等候董建華發落》 獲獎

音樂原聲

​歌曲名 作詞 ​作曲 ​ ​演唱
​我是憤怒 ​黃貫中 ​黃家駒 ​Beyond
​愛的征戰 ​凡人 ​鄭少君、鄭麗君、鄭秀珍、鄭伊殿、劉芷盈
​Ransomed 韋婉珍 ​麥振鴻 ​韋婉珍、施美玉、丁雁瑩
​九七悲秋風 ​郭達年 郭達年 ​黑鳥
​What'safter ​秋婷 ​ 麥振鴻
麥振鴻
​囚徒 ​囚徒 ​郭達年 ​黑鳥

幕後製作

等候董建華發落等候董建華發落
創作背景
邱禮濤在言志及商業考慮上拿到極佳的平衡,多次重申被荒謬條例判刑的“童犯”所處的尷尬境況及問題重心所在,挑戰法例漏洞,令電影有足夠的理性思辯空間。過程卻不忘放進典型通俗劇情片的角色衝突(如議員因忙於工作引致的家庭問題、女主角本身的成長經歷等),令全片在理性言志以外,同時散發濃濃的戲劇性。
電影根據“進一步”出版同名小說改編,片中所講述的17名仍未確定刑期的青少年罪犯並非虛構,梁忠勤議員在生活中亦是確有其人,只不過本名梁耀忠。張育玲的飾演者是久未謀面的大陸歌手艾敬。電影講述了香港二十幾個少年重刑犯的故事,他們因為犯桉時候未成年不能被判死刑,而被判“等候英女皇發落,也就是由港督彭定康下達行政命令,以行政手段判罰他們的刑期,這種判罰是不能夠抗訴的。即使這樣,為了他們在獄中可以安心服刑,為了給他們一個交代,一個公平,一個應得的權利,他們的家人,一個萍水相逢的少女,一個立法會梁議員,以及理解並支持他們的好心人開始了一段沒有盡頭的抗訴、請願的艱辛歷程。可惜,港府的官僚制度始終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董建華成為特首,仍有17名少年犯的刑期沒有確定,在立法會梁議員的持續幫助下,特區政府以保全科提請的法桉為依據,由終身大法官判決他們服刑數十年,並沒有假期,眼見眾人努力即將化為泡影,而根據基本法48條,只有董建華有權改期或赦免他們,這是他們唯一的希望,於是,在等待中絕望的他們開始了另一段沒有希望的等待……
真實案情
轟動一時的寶馬山雙屍案發生在八五年四月二十日,本身是學校划艇隊成員的簡尼因左肩受傷,沒有出席練習,與女同學尼歌拉相約到魚涌郊野公園溫習,結果兩人一去不返。翌日一名張姓晨運客在寶馬山配水庫附近山坡,發現二人倒於草叢中,揭發此案。男死者上衣被掀起,雙手反綁,全身共有100多處傷痕,女死者被慘無人道的輪姦殺害,她全身赤裸、左眼球跌出、下顎遭打碎,全身共有500多處傷痕,在重傷後垂死掙扎數小時才死去。警方在凶桉發生後的7個月,一起拘捕5名兇徒,包括3名成年被告彭信義、譚士歡和趙偉文,以及未成年的尹三龍和張有恆,全部控以兩項謀殺罪。當中只有尹三龍承認謀殺,且出庭頂證四名同黨,結果陪審團於87年裁定各人罪成。3名成年犯判處終身監禁,2名少年犯則判處‘等候英女皇發落’的刑期。19年後也就是2004年,當年的“寶馬山案”的桉犯之一尹三龍被定了刑期,出獄,成為首名放監的寶馬山雙屍案犯人。

導演手記

等候董建華發落等候董建華發落
導演邱禮濤“寫在《等候董建華發落》拍攝完成後三個月”。邱禮濤拿到《等候董建華發落》的初稿,於是決心將這個章回體的小說,改成觀眾更容易看的懂的編年體電影。有朋友建議他用“奇案片”的手法拍攝,但他堅決拒絕這項建議,用邱禮濤自己的話說:“我希望在自己還有能力或者還有老闆信任的時候,多拍一些不同題材、不同類型、自己喜歡、別人又欣賞的好電影”。為了最好的完成自己的想法,他到大嶼山的石壁監獄,探望數位被判“等候英女皇發落”而仍然沒有確實刑期的少年犯,在那裡,他目睹了因無確定刑期而看不到希望的人間悲劇,看著一個個好眉好貌的少年犯,他還自嘲道,單憑外貌分辨,自己看起來比他們更像壞人,除此外,邱禮濤在此了解到,少年犯們基本都有不快樂的童年,有的從入獄開始就沒有家人來探望過,有的自幼便無人照顧,家人為了申請較大的公屋才接回家中,但公屋到手後立即把九歲的孩子趕到街上當街童,有的犯法後很害怕,寫信回家卻被後母把信當作罪證交給警察。正是因為這些隱藏在案件背後同樣殘忍的事實,導演更覺得有必要為他們,在社會上找到了一個能說話的地方。
為了增強電影的真實性,在選角方面,導演特意選了一些觀眾陌生的面孔,但因為電影故事涉及政治等普通觀眾並不感冒,市場反映較為敏感的題材,即便準備工作相對充足,仍舊沒有人願意為導演的“喜好”買單,還好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這部成本三百萬港幣的電影,在向華強力排眾議的支持下完成。

影片評價

等候董建華發落等候董建華發落
《等候董建華發落》整體而言是一部流於表象的電影,它的影像風格中夾雜著二流商業電影的拍攝方法和仿效前人的記錄片片斷,給人以膚淺、虛假、無病呻吟的感覺,總是言之無物捅不到點子上去。(顧小白評)
一部有勇氣具誠意的電影,真人真事改編,卻不過份煽情,著眼道出所要討論的公義問題的爭議所在,理據清晰而效果滿有震撼力。(2001年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