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衛生革命

第二次衛生革命,是衛生工作的主攻方向由控制傳染病延伸到向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宣戰。

目標

慢性病和生活方式。

結果

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引起世人的關注。所謂第二次衛生革命,就是衛生工作的主攻方向由控制傳染病延伸到向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宣戰。美國保健福利部推薦6項有益於健康的生活方式:(1)不吸菸;(2)少飲酒;(3)合理膳食;(4)適量運動;(5)定期健康檢查;(6)遵守交通規則。
疾病譜的根本改變向衛生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美國保健福利部1979年發布了關於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報告——《健康的人民》。劃時代地提出了進行第二次公共衛生革命的口號。
主攻方向以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意外傷害、糖尿病和精神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的經濟條件普遍改善,加之公共衛生事業迅速發展,以及第一次衛生革命的成功,使人口死亡率特別是嬰兒和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促進了人類長壽和人口數量的激增。許多國家的人口統計“金字塔”都在逐漸變形,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日趨增大,在已開發國家和部分開發中國家超過了7%,從而進入“老年型社會”行列。
隨著現代社會高度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大量人口集中於現代化的大城市,原有的大批農業村鎮變成了工業化城市,使生活空間十分擁擠,住房、交通、衛生、教育、娛樂等公共設施和事業發展遠遠跟不上需求,導致了許多新的公共衛生與社會問題。
現代工業化、都市化帶來的人口集中,居住和交通擁擠,生活緊張、忙碌,社會關係複雜多變,導致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這時,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傳染病逐步轉變為非傳染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1992年全球60%的死亡原因是由於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造成的,其中已開發國家占70%-80%,開發中國家占40%-50%。在已開發國家,心臟病、腦血管病及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與死亡率逐年上升。
1992年,國際心臟保健會議提出的維多利亞心臟保健宣言指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和限制飲酒、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對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了高度概括。美國經過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通過改善行為與生活方式而取得的。風起雲湧的第二次衛生革命,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已開發國家和一些開發中國家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可喜成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