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大沽之戰

第二次大沽之戰,清鹹豐九年(1859)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在大沽抗擊英法聯軍的第二次戰鬥。第二次大沽之戰,以中國人民的勝利,敵人的慘敗而告終。這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侵略軍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

簡介

清鹹豐九年(1859)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在大沽抗擊英法聯軍的第二次戰鬥。《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於鹹豐八年六月(1858年7月)陸續南撤,暫時解除了對清政府畿輔重地嚴重的軍事威脅。清廷內部在是否全部接受侵略者要求方面存在很大分歧。桂良、花沙納等以英法聯軍“槍炮迅利”、“天津以北,道途平坦,無險可扼”;“國家內匪未淨”等為由,主張迅速訂約,以期息兵停戰。吏部尚書周祖培等則反對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特別是不同意外國公使駐京,認為公使一入京師,則一切政令必多牽制。鹹豐帝一貫害怕外國公使駐京,只是由於侵略者兵臨天津,京畿難保,為顧眼前利益,才被迫同意訂約的。因此,英法聯軍南撤後,其態度又有改變。他深感大清皇帝的尊嚴和威信受到損害,特別是擔心外國公使駐京會給天朝上國帶來“肘腋之變”。於是想“盡力挽回”,甚至“罷棄條約”。一方面,在八至十月間多次指使在上海同額爾金、葛羅談判通商章程的桂良、花沙納等人,要乘談判之機“修約”,並答應以“全免課稅”作為“修改”條約、“挽回”損失的交換條件。但英法侵略者的答應條件卻是:條約以外之事,均可商量;條約既定之說,萬不能動。鹹豐帝的幻想終成泡影。另一方面,從英法聯軍一撤離大沽口,即開始修復炮台,加強防衛,並授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1865,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科爾沁左翼後旗人)會同大學士、禮部尚書瑞麟(?―1864)、新任直隸總督慶祺負責辦理。經過重建的大沽口炮台,由4座增至6座,每台守兵約400人。共安大炮60門,其中1.2萬斤大銅炮2門,萬斤大銅炮9門,5000斤銅炮2門,西洋鐵炮23門。整個大沽海口地區共有防兵4000人。又鑒於距天津30餘里的雙港,地高河窄,便於攔擊敵人,僧格林沁等特在該地沿河兩岸設9座兵營,駐兵6000人,修築炮台13座,安裝1.2萬斤以下大小銅鐵各炮81門。對於從大沽口至山海關一線海口,擇要布置了相應兵力,其中北塘1600人,山海關3000人。另天津道府及沿海各縣還招募有5萬多團練鄉勇。
《天津條約》簽訂後,時逢資本主義各國經濟危機新發展的英、法政府,仍不滿足於從中國攫取的種種特權,更不滿意清政府“罷棄條約”的舉動,蓄意利用換約的時機,重新挑起戰爭,向清政府勒索更多的侵略權益。九年一月二十七日(1859年3月1日),英國以普魯斯(1814―1867)接替包令為駐華公使。三月二十四日抵香港。五月初六抵上海。隨後,與法國新任駐華公使布爾布隆、美國新任駐華公使華若翰(1814―1902)密謀再次北犯大沽,繼續向京城挺進。五月為《天津條約》批准書在京互換之期。二十日,三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與十七日即已到達的英法聯軍艦隊會合。英法聯軍艦隊由新任英國侵華海軍賀布(一譯何伯,1808―1881)率領,總計艦船21艘(其中英艦19艘,載士兵1200餘人;法艦2艘,載士兵約100人)。另有美艦3艘,隨同行動。英法公使拒不接受清政府允由北塘登入的通知,堅持打通白河經天津去北京。二十五日上午,賀布率聯軍艦艇13艘,悍然闖進白河,強行拆毀海口的防禦工事。守衛大沽炮台的愛國官兵莫不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出擊。但僧格林沁還“念兩年撫局,一經開炮,則局勢全變,仍復隱忍靜伺”,妥協退讓,以鹹豐帝早有“勿遽開槍炮,以顧大局”的禁令,堅決不許士兵出擊。下午2時半,敵艦蜂擁直前,瘋狂向炮台轟擊。這時,郁怒多時、勢難禁遏的中國愛國官兵各營大小炮位,環轟迭擊。守將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奮勇先登,親燃巨炮,擊中敵艦。激戰至下午4時,參戰的聯軍艦艇差不多全被擊毀或擊沉。但是,侵略聯軍也凶焰正熾,炮火橫飛。史榮椿、龍汝元酣戰多時,部眾請他們回帳少息,史、龍輒大聲叱之。這時,天色慘澹,波濤洶湧,風雷激盪。史榮椿、龍汝元先後中炮。龍受傷尤烈,當即陣亡。史略延片刻,自知不起,猶復指揮三軍,大呼殺賊而死。全營悲憤之餘,勇氣倍增,殺傷敵軍無數。下午5時,賀布仍不認輸,下令陸戰隊登入作戰,遭到炮台炮火以及槍隊的射擊,難以前進,傷亡慘重。直至半夜,其餘部才陸續爬上艦艇,撤出戰鬥。激戰一晝夜,侵略軍遭到慘敗。英艦懸掛白旗要求停戰,並在美艦的援助下,狼狽退走,再次南撤。此次參戰的13艘英軍艦艇中,有6艘喪失了戰鬥力,有4艘被擊毀或擊沉。參戰英軍約1200人,死傷578人。參戰法軍約60人,死傷14人。英軍司令賀布受重傷,其副手傷重致死。法軍司令也受了傷。還活捉英、美兵各1人,並繳獲了舢板船3隻,洋槍41枝以及其他許多軍用物資。清軍傷亡僅32人,大沽炮台只遭到輕度破壞。第二次大沽之戰,以中國人民的勝利,敵人的慘敗而告終。這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侵略軍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