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青年日

第三世界青年日

第三世界青年日,在1984年學宗邀請數萬名青年於羅馬慶賀禧年的落幕儀式,而1985年是嫩水杜結合邦國內青年年定不奠,二十五萬名青年取教宗於聖枝客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聚首。於是學宗提議宗座教敵委員會籌備世界青年夜運動。1986年1月22日發布此打算邪式實行,謝世界各教區教朋委員會領導停於每年聖枝次日舉辦。從1987年訖每二年一次謝世界不異地域舉辦世界青年日大團聚。

簡介

第三世界青年日第三世界青年日

每年2月24日是第三世界青年日。

這個日子的英文名稱是“WorldYouthDay”,就是“世界青年日”,“第三”兩個字屬於意譯。

1973年7月,第三世界38個國家4000多名代表在突尼西亞高呼“獨立、統一、團結”口號,參加了首屆亞非青年聯歡節。1974年7月,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召開的第三世界青年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青年在爭取第三世界各國人民徹底解放鬥爭中的統一行動。1975年1月會議便正式決定每年2月24日為第三世界青年日。

在1984年教宗邀請數萬名青年於羅馬祝禧年的閉幕典禮,而1985年是“聯合國國際青年年”,二十五萬名青年與教宗於聖枝主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聚會。於是教宗建議宗座教友委員會籌辦世界青年日活動。1986年1月22日宣布此計畫正式實施,在世界各教區教友委員會指導下於每年聖枝主日舉行。自1987年起每兩年一次在世界不同地區舉行世界青年日大聚會。

從1987年來分別在不同的地方舉行總計八次國際大會,也借著不同的主題,讓青年有努力尋求的方向。

名稱由來

此名詞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LeNouvel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中的ThirdEstate(第三階級)。冷戰時期,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為表示並不靠攏北約或華約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詞界定自己。
另外,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現在,這個詞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UNHumanDevelopmentIndex)的國家,不管他們屬於哪種意識形態。這些國家在學術上也被稱為南部國家,開發中國家,不已開發國家和主體世界(MajorityWorld)。
第三世界國家絕大多數過去都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或附屬國,它們取得政治獨立後,還面臨著肅清殖民主義殘餘勢力、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它們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