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紅菌素

竹紅菌素

竹紅菌素目前主要是用作外用藥物,在臨床上治療外陰白色病變和瘢痕疙瘩等。萬象義等採用竹紅菌素光化學療法治療外陰白色病變和瘢痕疙瘩達700例以上,均獲得了明顯治療效果,總有效率為98.4%,顯效率61.29%;竹紅菌素軟膏光療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總有效率為97.12%,顯效率為69.87%;王家璧等用竹紅菌素對原發性皮膚澱粉樣病變的澱粉樣變苔蘚進行了光化學治療並獲得了較好的療效,其總有效率為97.3%,顯效率為43.2%。 

基本信息

簡介

獨產於雲南麗江海拔4000米高寒原始森林珍稀植物——竹紅菌,是一種珍稀野生菌類,竹紅菌素是由竹紅菌里提取的竹紅菌甲素精製而成。

竹紅菌素最早發現於竹紅菌(Hypocrellabambusea)子座中。在發現竹紅菌甲素後不久,陳維新等即確定了其結構。隨後在1985年,萬象義等又從竹紅菌中分離到竹紅菌乙素。竹紅菌乙素相當於甲素失去1分子水。酸或者催化都可以使甲素轉化為乙素。在此後的研究中又有學者發現了竹紅菌丙素(HC)和竹紅菌丁素(HD),但其含量均較低。

理化性質

物理性質

竹紅菌甲素為主要的竹紅菌素,其純品為紅色晶體,熔點209℃~210℃,易溶於氯仿、吡啶、丙酮、二甲亞碸,可溶於乙醇、甲醇等有機溶劑,難溶於水。其親脂特性使得該色素容易聚集在細胞膜上。

化學性質

竹紅菌素的二甲亞碸溶液在可見光區均有3個吸收峰,波長分別為475nm、545nm、585nm,在高濃度下並不形成聚集態,較之現在臨床上使用的血卟啉衍生物具有很多優勢,如原料易得、易純化、不易聚集(HPD易聚集而降低其光療效果)、三重態量子產量高、代謝快、對正常組織損傷小等。

主要功能

作為一種光敏劑,竹紅菌素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抗菌消炎

竹紅菌素具有一定的消炎、鎮痛和局麻作用。在光照條件下,竹紅菌素對於非病原微生物(創傷性)炎症後期肉芽組織增生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具有非常明顯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

竹紅菌素能明顯殺滅HIV,且具有良好的抗單純性皰疹Ⅰ型病毒和Sindbis病毒活性。

抗腫瘤

竹紅菌素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其抗腫瘤功能。竹紅菌素及其衍生物對於多種癌細胞(如HeLa細胞、EMT-6、內植S-180、肝腫瘤細胞和人體惡性上皮癌細胞等)均有療效,其靶位點是細胞膜。

套用範圍

竹紅菌素在醫藥、農業及材料學中都有一定套用價值。

竹紅菌素主要是用作外用藥物,在臨床上治療外陰白色病變和瘢痕疙瘩等。

竹紅菌素在農業中亦有較高套用價值,可用於滅蟲殺菌。含竹紅菌素成分的新型農藥用於殺滅棉鈴蟲,具有防效高、對人畜安全、對皮膚和眼睛均無刺激,無致突變作用,保頂和保棉鈴率高。對於殺不死的棉鈴蟲、棉蚜蟲也有滯育和抑制作用。

因竹紅菌素具有色價高、色澤鮮紅、著色能力強等特點,而且具有保健功能,可溶於酒精等有機溶劑,故可以作為一種脂溶性食品添加劑套用於食品工業。

此外,竹紅菌素有一定的抑菌功能,亦可作為天然防腐劑用於食品生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