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圖

竹枝圖

《竹枝圖》縱33.8厘米,橫75.8厘米。墨筆。畫一枝新竹,枝、乾細而挺,稍帶弧曲,竹葉細、短而上挺,至梢頭略有低垂,疏密有致,優美地展現新篁的秀嫩而生機勃勃。

基本信息

作品特點

凡見過元代畫家倪瓚的畫者,無不對其山水畫獨特的“三段式”構圖印象深刻,同時也無不銘記其自述:“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這原是他在《答張藻仲書》中嘆息時人索畫而所指授又違拗其心時的無奈,但正點出了文人畫家之心聲,故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他的另一則論及“胸中逸氣”的名言是他68歲時為以中畫疏竹圖的題詞:“以中每愛余畫竹。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辨為竹,真沒奈覽者何。但不知以中視為何物耳?”倪瓚在世時並不出名,所以有人可能把他畫的竹看作是麻,是蘆,讓他非常的無奈。那么我們且來欣賞另一幅倪瓚晚年的墨竹圖:

作品簡介

《竹枝圖》卷,縱33.8厘米,橫75.8厘米。墨筆。畫一枝新竹,枝、乾細而挺,稍帶弧曲,竹葉細、短而上挺,至梢頭略有低垂,疏密有致,優美地展現新篁的秀嫩而生機勃勃。與宋代文同及元初趙孟頫、高克恭、柯九思等畫竹大家不同,倪瓚畫墨竹圖,好作新發的嫩竹,枝葉上挺,且單用濃墨,而不以濃、淡墨色分葉面之正反。這別出心裁之處,也許正暗藏了倪瓚胸中與眾不同之“逸氣”,發人深思。圖左自識:“老懶無悰,筆老手倦,畫止乎此,倘不合意,千萬勿罪。懶瓚。”而我看來,此圖用筆勁峭,布置停勻,枝葉勃發,生意盎然,絲毫也沒有“筆老手倦”的痕跡。倪瓚此題,恐怕更多的還是出於“沒奈覽者何”的無奈。不然,讀者且說,你以為倪瓚圖中所繪者何物?不會想到是竹之外的麻、蘆吧。但在當時,趙、高、柯所畫墨竹,大體上竹葉寬長低垂,墨色濃、淡相間,畫以人貴,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欣賞的模式,而浪跡江湖的倪瓚則難免被人輕視。

事實上倪瓚的畫在當時並無大聲望。直至明中期,公認的“元四大家”乃: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王世貞語),並無倪瓚。明後期,倪瓚漸漸為眾所識,以至於“江南人家以有無雲林畫為其清濁”。明末董其昌等始將倪瓚換入“元四大家”之列:“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而王蒙、倪瓚、吳仲圭與之對壘”。倪瓚確有過人之處,只是這樣的調換,實在委屈了趙孟頫\\\\。

而今回望倪瓚的畫,雖然他自稱“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但幾乎無一筆散漫,無一物不似。其所謂“草草”、“不似”,其實只是用筆簡略、概括而已,並未“超脫象外”。要說其“不似”,也就是不似真山水、真竹子,他的畫,表達的是他心意中的山水之美,竹子之美。這也就是中國文人畫家看重的“意境”。但這八個字,卻常被後來的一些懶人畫不似時用作自欺欺人的遁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