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利民

童利民

童利民,男,浙江大學信息學院光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基本信息

簡介

童利民1987年進入浙大物理系本科並繼續攻讀碩士,1997年在浙江大學材料系獲工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浙江大學物理系和哈佛大學GordonMcKay實驗室從事光學波導結構和微納光子學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為浙江大學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200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從事納米光子學、微納光子器件、以及功能光纖材料及相關器件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業績。2003年與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通過使用一種新的製備方法,獲得外形非常均勻的亞微米和納米直徑氧化矽線,並成功地套用這些比光波長更細的線進行低損耗光傳輸實驗。該項研究結果以童教授為第一作者發表在《Nature》雜誌上,得到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矚目。在Nature等發表SCI論文20餘篇,被SCI論文他人引用80餘篇次;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次;多項成果被NatureMaterials雜誌、紐約時報、美國LaserFocusWorld(Newsbreak)、PhotonicsSpectra(PresstimeBulletin)專題評論或介紹。
童教授1997年獲得浙大材料系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其工作領域是光學、光電子學。在研究生階段,童教授即對自己以後的發展方向有了規劃,他說:“我喜歡高校濃郁的文化空氣,自由的學術氛圍,在這裡開展我的科研工作,我能得心應手。”,2001年至2004年童教授在包氏獎學金和哈佛大學的資助下作為訪問學者赴哈佛大學物理系及套用科學與工程學院Mazur教授研究組進行學術交流,這段經歷對童教授的影響很大,不光是國外先進的儀器設備、實驗室平台開闊了他的眼界,更為重要的是哈佛教授們對學術研究的執著、對學術靈感的把握讓他受益匪淺:“有時候大家只是在閒聊,交流中彼此思想的撞擊能引發新的學術研究方向,而一旦有了這樣的學術苗頭,大家能很用心地去做,工作起來完全忘我”。 回到浙大,童教授繼續與哈佛大學合作開展科研工作,“我的優勢有兩方面,一是專心致志,二是實驗動手能力強”,童教授長期致力於微納光子學材料和器件及其在光通信、感測、集成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套用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優異成績,

主要榮譽

1、2006年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直屬高校獲獎者2、2006年獲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3、2006年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研究類的一等獎
4、2008年度王大珩光學中青年科技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