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民居

窯洞民居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西峰黃土同整個黃土高原一樣,是在地質年代的第四紀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風成土狀堆積物,距今已120萬年。黃土層厚度一般為50至100米,最厚處可達200米。因黃土層深厚,土質密實,極適宜於挖洞建窯,數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來,窯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

基本信息

解釋

窯洞民居窯洞民居

窯俗作“洞”,同。“穴”“窨”同義。說文穴部云:“燒制陶器的灶,俗作窯。”窯從穴,穴,土室也,其義同“”。東漢《說文》記載:窯,“北方叫作地孔,憑藉地孔用作土室,用作洞窟。這就是說先民們在早期與自然鬥爭中,為了求生存,憑藉自然形成的岩洞和地孔而居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受燒陶窯的啟發,再將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便成為人們賴以生活的居所,即所謂“土室、土屋”也,也就是早期的窯洞

意義

窯洞民居窯洞民居

窯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中國建築工藝的偉大創舉,是人類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環境成為慶陽窯洞民居文化的代表。

慶陽地處典型的隴東黃土高原區,當地居民完整保留了傳統黃土窯洞的居住形式,已成為今天慶陽民俗之旅的重要參觀內容。

《甘肅通志》載:慶陽府人“好稼穡務本業,有先王遺風,陶復陶穴以為居,於貉為裘以禦寒”。這就是古代周人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挖掘的兩種不同形式的窯洞。

今天,在慶陽各地,隨處可見這種古老的居落形式。人們靠溝坡就崖壁之勢,掘洞築室,叫“崖莊”;從塬面上向上掘出一個兩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向里挖出一孔孔窯洞,好象一個地下四合院,叫“地坑莊”。這種獨特的居落及人民的生活方式自有妙處。

有詩讚曰: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

相關景點

窯洞民居窯洞民居

莫高窟

炳靈寺

石窟大佛寺

馬蹄寺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伏羲廟

雷台漢墓

窯洞民居窯洞民居

雁灘公園

白塔山公園

炳靈寺石窟

灞凌橋

蓮峰山

相關詞條

窯洞民居窯洞民居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大地灣遺址

崆峒山

會寧紅軍會師舊址

大雲寺

鐘樓聖容寺

嘉峪關

關城

鳴沙山

月牙泉

雅丹魔鬼城

陽關博物館

酒泉公園

蓮花山

窯洞民居窯洞民居

景泰黃河石林

鐵木山

甘谷大象山

卦台山

石門山

地區分布

我國是一個窯居比較普遍的國家,從新疆吐魯番、喀什,甘肅蘭州、敦煌、平涼、慶陽、甘南,寧夏銀川、固原,陝西乾縣、延安,山西臨汾、浮山、平陸、太原,河南鄭州、洛陽、鞏縣以及福建龍巖、永定和廣東梅縣等地區。

陝西窯洞主要分布在陝北,指陝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窯洞式住宅。它建在黃土高原的沿山與地下,是天然黃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涼,不破壞生態,不占用良田,經濟省錢等優點,被當地人民民眾廣泛採用。陝北窯洞有靠山土窯、石料接口土窯、平地石砌窯多種,一般城市裡以石、磚窯居多,而農村則多是土窯或石料接口土窯。主要形式有地坑窯、沿崖窯、錮窯。

據初步統計,自解放至今,中國的窯居民眾總數達一億一千萬,目前仍採取窯方式者則有四千萬人之多。其分布區域以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為主,很多貧困戶居住的土窯,年久失修,由於暴雨洪水、滑波土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窯洞房屋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廣大窯居人民民眾隨時面臨著生命危險,希望知情者告知民眾,不讓他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建築特點

窯洞民居窯洞民居

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套用較多,它是建築在山坡,土原邊緣處,常依 山向上呈現數級台階式分布,下層窯頂為上層前庭,視野開闊。下沉式窯洞則是就地挖一個方形地坑,再在內壁挖窯洞,形成一個地下四合院。

隴東黃土高原是天下黃土最深厚的地方,而慶陽地處典型的隴東黃土高原區,是居民窯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窯洞密密層層,鱗次櫛比,有人曾喻為:如掛在雲霧中的洞天神府,似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顆顆明珠。

上至周先祖時期,土窯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詩經》稱為“陶復陶穴”,唐宋時期,窯洞種類增多,每個窯洞有了明確分工,有暗莊、明莊和四合院莊,明清時期出現了小城

堡,高大土牆將一組窯洞或土炕圍起來,以防禦兵荒和盜賊,俗稱為堡子。

窯洞的修建,莊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長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钁頭修刮成水波等花紋,正面挖窯三至五孔,側面根據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窯,前面取土為平空地,一般為三面築牆,修建大門門樓。窯洞一般高四米,寬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窯比其他窯洞略高,作正堂為長輩居住。窯口砌牆安門窗,一般為一門三窯洞或一門二窗,靠窯頂的窗子稱天窗。窯內靠山牆均盤有土炕,土炕一邊緊接山牆,一邊緊連窯壁,留有炕洞門,“燒柴點炕,滿窯生暖,主窯坐炕,其樂融融”,修窯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濕就乾,避低就高,避陰就陽。 慶陽窯洞的種類很多,細算可分十多種,但按大類分,有三種,即明莊窯、土坑窯、箍窯。

莊窯,也叫崖莊窯,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平,然後修莊挖窯。“陶復陶穴”中的“陶復”,指的就是明莊窯,有一莊三窯和五窯,也有五隻以上的,寧縣瓦斜鄉有一個千年大窯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門五窗,窯內可容納數百人集會。在董志原、草勝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莊的,由於崖勢不高,有得下挖幾米再挖窯,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這種莊子被稱為半明半暗莊。

土坑窯:這種窯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徑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為人行道。“陶復陶穴”中的“陶穴”即為這種下沉式地坑莊。這種窯洞實際上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顯著。

箍窯:箍窯一般是用土胚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圈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呈雙坡面,用麥草泥漿抹光,前後壓短椽挑檐,有錢的人還在卜面蓋上青瓦,遠看像房,近看是窯,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石塊箍的窯洞稱石箍窯。

慶陽窯洞按用途分還有很多種,在正窯面或在莊子崖面正面兩窯口之間的上部,挖小窯一孔,修階梯而上,可以高瞻遠矚,多為防盜而用,稱為高窯。在窯內一側挖一小窯洞,多為儲藏貴重物品或糧食而用,叫拐窯。住家窯洞因用途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有什麼客屋窯、廚窯、羊窯、中窯、柴草窯,糧窯、井窯、磨窯、車窯等等。

石窯洞

“土打的窯洞丈二寬,夏天涼來冬天暖”。陝北的窯洞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土窯洞、石窯洞和磚窯洞。利用黃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窯洞叫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石窯洞是用石頭作建築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磚窯的式樣、建築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另外還有一種接口窯洞,是介於土窯洞和石、磚窯洞之間的窯洞,一般是在土窯洞前開大窯口,加砌石料或磚砌窯面,外觀類似石窯洞和磚窯洞。

甘谷大象山

卦台山

石門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