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我分

究竟無我分

《金剛經》中的第十七品(第十七分),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每一品為一分,冠名一個小標題使讀者更加快速的了解標題下面的內容。《金剛經》並非只有昭明太子三十二品這一種分法,但是這種分法是最被世人認可的分法。

文章解析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善男信女如果存有“我當滅度無量眾生”、“我當莊嚴佛土”的公德心,那就是執著於我相,沒有擺脫“假我”。其實真性中“我”並不存在,豈但“我”並不存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法”、“菩薩”......都不存在,都不過是假名而已。
一切佛法的要諦就是真空無相(沒有我人四項),所以,佛典中所指的最高境界“究竟”(梵文Uttara的意譯,指事理之至極)就是“無我”。如通曉“無我法”,即能明曉“自己也是虛幻不實的假象”,那才是真正的“覺眾生(覺悟的眾生,即菩薩)”。

正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南懷瑾先生注的第十七品偈頌:
摶空為塊塊非真,粉塊為空空亦塵。
罔象玄珠蹤跡杳,故留色相幻人人。
把物質虛空的地方,建築一個房子,虛空就看不見了,把物質的物體打破,變成虛空了,只看到空就看不到物質了。把物質打掉後,這個空的境界對不對?如果你保留一個空的境界,這個空也變成了障礙,也變成業塵。罔象裡頭的玄珠,你要回到本來面目,明心見性,要在這個地方去了解它,但你不要認為莊嚴世界是假的,立假即真,一切皆是虛妄,虛妄也就是真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