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注射療法,針刺療法之一。即水針療法。是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注射療法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注射療法,針刺療法之一。即水針療法
水針療法: “水針”又稱“穴位注射”,是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用具及常用藥液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根據使用藥物的劑量大小及針刺的深度選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針頭。常用的注射器為1ml(用於耳穴和眼區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針頭為4-6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及封閉用長針頭。
(2)常用藥物:水針的常用藥物有以下幾類——(1)中草藥製劑:複方當歸注射液、丹參、板藍根、威靈仙、徐長卿、夏天無、腫節風、丁公藤、魚腥草、銀黃注射液等多種中草藥注射液。(2)維生素製劑:如維生素B1、B6、B12,維生素C、K3等。(3)其他常用藥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鹽水、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許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藥物也可考慮作小劑量穴位注射。

穴位選擇

(1)一般可根據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進行辨證選穴。
(2)作為水針的特點,臨床上常結合經絡、經穴的觸診法選取陽性反應點進行治療——即用拇指或食指以均勻的力量在患者體表進行按壓、觸摸、滑動,以檢查其有無壓痛、條索狀或結節等陽性反應物,以及皮膚的凹陷、隆起、色澤的變化等。觸診檢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四肢部則沿經絡循行路線觸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經驗穴。有壓痛等陽性反應者,注入反應點往往效果較好,反應不明顯者,也可取有關俞、募、郄穴進行治療。
(3)軟組織損傷者可選取最明顯的壓痛點;較長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損傷時,可取肌肉的起止點;腰椎間盤突出症,可將藥液注入到神經根附近。
(4)耳穴根據耳針療法中耳穴的探查方法選取有關穴位。
操作方法
(1)操作程式:根據所選穴位及用藥量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和針頭。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將針刺入皮下組織,然後緩慢推進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後,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藥液;慢性病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輕輕推入;急性病體強者可用強刺激,快速將藥液推入。如需注入較多藥液時,可將注射針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淺層,邊退邊推藥,或將注射針更換幾個方向注射藥液。
(2)注射角度與深淺:根據穴位所在部位與病變組織的不同要求,決定針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淺。同一穴位可從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決定注射深淺度,如三叉神經痛於面部有觸痛點,可在皮內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勞損多在深部,注射時宜適當深刺等。
(3)藥物劑量: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決定於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和濃度。頭面部和耳穴等處用藥量較小,每個穴位一次注入藥量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豐厚處用藥量較大,每個穴位一次注入藥量為2-15ml;刺激性較小的藥物,如葡萄糖、生理鹽水等用量較大,如軟組織勞損時,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乙醇)以及特異性藥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較小,即所謂小劑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為常規用量的1/10-1/3。中藥注射液的常用量為1-2ml。
(4)療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應強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為一療程,休息5-7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的治療。

適應範圍

水針療法的套用範圍較廣,凡是針灸的適應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療。
(1)運動系統疾病:痹證(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腰肌勞損、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扭傷等。
(2)神經系統疾病:頭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證、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癲狂癇證等。
(3)消化系統疾病:胃痛(胃下垂、潰病、胃腸神經官能症)、腹瀉、痢疾等。
(4)呼吸系統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癆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動過速)、心痛(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等。
(6)外科、皮膚科疾病:乳癰、腸癰、腹痛(潰瘍病穿孔、腸梗阻、膽石證、膽道感染)、淋證(尿路結石)、風疹、痤瘡、銀屑病等。
(7)五官科疾病:咽喉腫痛、目赤腫、中耳炎、鼻炎等。
(8)婦產科、小兒科疾病:陰挺(子宮脫垂、催產;小兒肺炎、小兒腹瀉等。
(9)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穴位注射施行針麻的在五官科中用的最多,用穴有體穴、耳穴,用藥有生理鹽水,維生素B1注射液及洋金花等中藥製劑。

注意事項

1.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特點和注射後的正常反應。
2、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個穴位換一個針頭。使用前應注意藥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過期藥。並注意檢查藥液有無沉澱變質等情況,如已變質即應停止使用。
3、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過敏反應。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鏈黴素,鹽酸普魯卡因等)必須先作皮試,皮試陽性者不可套用。副作用較嚴重的藥物,不宜採用。刺激作用較強的藥物,應謹慎使用。
4、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腔、脊髓腔和血管內。注射時如回抽有血,必須避開血管後再注射。如誤入關節腔可引起關節紅腫熱痛等反應;如誤入脊髓腔,會損害脊髓,切須注意。
5、在神經乾旁註射時,必須避開神經乾,或淺刺以不達神經乾所在的深度。如神經乾較淺,可超過神經乾之深度,以避開神經乾。如針尖觸到神經乾,患者有觸電感,就須退針,改換角度,避開神經乾後再注射,以免損傷神經,帶來不良後果。
6、軀幹部穴位注射不宜過深,防止刺傷內臟。背部脊柱兩側穴位針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氣胸。
7、年老體弱者,注射部位不宜過多,用藥劑量可酌情減少,以免暈針。孕婦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陰交、合谷等孕婦禁針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