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逢熙

穆逢熙(1880~1957) 字竹孫,亦作竹蓀,回族,生於天津。商業大亨,晚清、民國時期津門回族首富。

基本信息

簡介

穆逢熙(1880~1957)字竹孫,亦作竹蓀,號祝荀。先輩遺有“積厚堂”、“穆竹蔭堂”之堂名。回族,1880年(清光緒六年、戊辰)農曆五月初八日生於天津。商業大亨,津門回族首富。父穆雲澍於其出生前九天病故,故其為遺腹子,由母閔氏撫養成人。考其族譜,遠祖穆重和原籍浙江,明初隨行伍北來,因軍功得賜津沽北運河西側地,遂定居於此,即今天穆村之始祖。其高祖穆興永遷入天津縣區北緣,開設糧店,家道日豐。今紅橋區小伙巷尚有“穆米廠胡同”遺址。其曾祖穆文英於竹竿巷開設正興德茶莊。當時竹竿巷瀕臨南運河商業繁榮,今尚存石板地面。其碼頭原名“茶店口”蓋因正興德茶莊而得名。其祖父穆時榮字竹軒,繼承經營茶店首創“綠竹”商標。其涵義一為標榜清真以取信於回漢族顧客;一為表示常青之意。穆逢熙取字竹孫亦與其祖父之字相照應。

生平

穆逢熙因亡父,幼年即繼承正興德茶莊三分之一股份,成為該店最大股東,其母閔氏督之甚嚴,力阻其染任何紈袴惡習,亦不欲令其求取功名,而使其繼承祖業悉心經商。穆逢熙以茶店生意興隆分紅累年增加所得為基礎,自青年時代起,即致力於購置房業出租經營,先後購得今估衣街、東馬路、北馬路、太平街、河北路大片產業,或以鋪面或以住戶出租。本世紀二十年代,於太平街老宅旁新建意式樓房一幢,落成後人皆以“新樓”呼之。此時穆逢熙已成此一帶之首富。

穆逢熙作為正興德茶莊大股東,深感擴大營業面積之重要。茶莊老號所在之竹竿巷,民國已因運河水涸而漸失繁華。茶店擴充於舊法租界梨棧大街(今長春道和平路口)一處。後由於此處營業面積不大,於三十年代初,聞坐落於東馬路、北馬路交口處之舊“鈔關”由政府標賣,穆逢熙以投標八萬一千元中標,然後於原址落地重修,請建築師葛洪文設計一幢上有三面鐘樓之四層樓房(包括今之正興德茶莊及五和百貨商場)。此樓房於一九三三年正式落成,命名為“正興德茶莊第二支店”請書法家華世奎及下野總統徐世昌(署名水竹邨人)題寫匾額。穆逢熙為建設此樓在無銀行信貸之下,將半生積蓄幾乎用罄,不僅變賣部分家產且將家屬之細軟亦盡行變賣以湊足高達數十萬元之建築經費。此樓落成後為津門增色,至今仍為和平路東馬路商業一條街上有名望之建築之一。

穆逢熙本人雖未入西學,對子女教育相當重視。一九三五年慮及子女漸大而津沽缺乏優等學校,乃毅然舉家遷京,定居於和平門內順城街宅第。抗戰伊始,京津淪陷。日人對正興德茶店頗有覬覦之心。幾次由人說項,欲搞中日聯營之茶葉株式會社,族中某些股東亦趨於近利表示贊成,穆逢熙以大股東身份堅決反對,方使此近二百年之老茶店未淪於日人之手。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部欲對正興德茶莊敲詐勒索,竟橫加“通匪”之罪名一度將茶莊封門,使茶莊元氣大傷。此事對穆逢熙刺激極大。故當天津解放前夕,有人建議將茶莊資產及全部動產抽出南遷時,穆逢熙毅然拒絕。

穆逢熙一生虔奉伊斯蘭教,每日五次禮拜經年不輟,絕無菸酒之嗜好,亦絕無冶遊之嬉戲。遵慈命不求功名致力經商,但頗喜好書法、繪畫。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在津參加“勸工牖商”繪畫比賽,兩幅作品以82分與80分分獲優等獎與頭等獎,由官方授以獎狀。穆逢熙書法宗趙孟頫,亦頗有功力,可惜除少量私人互贈之扇面外,傳世甚少。穆逢熙喜交當時沽上名士和書畫家陸辛農、書畫鑑賞家陳郁文,回族書畫家曹鴻年(字恕伯)等,皆為其座上客。

穆逢熙喜育花卉,二三十年代每臨秋季,在其新樓花園中展出各種菊花供族人親友觀賞。穆逢熙亦熱心慈善事業,常有冬送寒衣、夏舍署湯之舉,並經常捐贈清真大寺。

解放後穆逢熙已屆晚年,體弱多病難以參加政治活動,但力求進步跟上新時代潮流,一九五四年即向政府提出要求正興德茶莊公私合營。一九五六年全行業公私合營時,主動將東北角官銀號之正興德茶莊房產(原為其個人財產)投資於該企業。

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一日(農曆丙申年臘月十一日)因患膀胱癌醫治無效,於北京南池子家中歸真,享年七十六歲。穆逢熙有子二人,長子承蔭供職於北京,次子守蔭供職於天津,都在教育界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